从“腾讯式TO B”,看数字技术的“无人区”战事

这是一场“无人区”的游戏,也更是一个颠覆全部的产业超级实验。

出品/新摘商业评论

文/皮爷

“月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3倍,单日销量远超‘双11’”,这是近日一组来自腾讯全球生态大会的数据。

绫致时装走出了疫情泥潭。

更具象的细节是,在2月份只有不到10%店铺营业的窘境下,这家老牌服装企业在线上重筑阵地,过去的几个月里接连举行了200多场微信小程序直播,业绩实现大幅反弹。

如果再放大来看,不仅是小程序直播,包括线上社群打造、在线视频会议、智能制造等诸多数字技术,都俨然成为众多企业在疫情中赖以“保身”,乃至加速的硬核武器。

没人可以忽视这场产业数字运动。

如果说疫情的负面价值是打断了产业线下的空间和时间连线,那么它的正面导向恰是强化了线上数字技术的“新纽带”角色,从线下单纯的点对点连接,到线上点面结合、打破时间空间的新框架,一切生活、生产要素的排列组合模式都在被微妙地被改变、重塑。

在知乎上,有人曾提到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往往看惯季节变换,但秋天到冬天究竟是怎么过渡的。”最终大部分人根据记忆给出的答案是:绝大部分时候一夜之间冷空气袭来,一场狂风冷雨,季节就完成了转换。

“随着产业互联网的横向展开和纵向深入,不少领域的变革已经踏入了‘无人区’”。在大会现场,腾讯CSIG掌门人汤道生表示。

诚然如此,但更能肯定的是,在“狂风暴雨”过境的后疫情时代,数字技术已然成为这场“无人区”变革的新动力引擎。

B端“韧带”

什么是“韧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强有力的支撑和粘连。

50家,是飞虎互动最新披露的银行接入数据。在疫情期间,这家企业的专攻项是解决人们不能出户线下去营业厅、银行办理业务的痛点。

能力提供者是腾讯。依托腾讯云的计算和实时音视频通信能力,飞虎互动建立起了一个适配银行、金融机构的SaaS产品,彻底在用户、银行/营业厅之间建立了远距离的数字新连接,不仅包含之前的网上功能,更是升级打通之前必须在线下办理的全部业务环节。

显然,疫情期间不仅有减法,更有加法。更可以理解为,在疫情的催化下,就不少业务而言,其线上推进速度甚至被“提前一到两年”。

这仅是疫情之中的一个缩影。基于此的一个定位是,数字技术恰如企业、社会发展的“韧带”,保护其牢牢紧靠正常的商业轨道,在线下渠道被狙击的紧要关头,给企业提供另一个“熬冬渡日”的出口。

身处商业地产赛道的陈德力同样感触颇深,他和他的宝龙集团在疫情期间选择“小程序直播”展开自救,在5月的一次直播带货中,其借助运动品牌首发款进行直播带货,单场实现销售超过68万,相当于实体商业日常7倍左右。

足够客观的总结是,疫情对商业的影响等同于重新解构线上商业闭环,在打破既有“人货场”模式的同时,真正在线上建立新的供应链模式,如直播,再如社群私域转化。

与之对应的一组数据,在购百行业,2020年上半年,行业小程序整体GMV同比增长670%;在服饰领域,微信GMV占整体大盘最高达10%+,其中导购贡献超过80%。

同时,被凸显的还有“韧带”的自身连接属性。以北京地铁为例,其旗下450座地铁站、5万员工,要保证地铁正常运营,必须要靠面对面的线下会议沟通,而在疫情期间,这种模式被巧妙“嫁接”到线上,利用腾讯会议,最多一天,团队内部开了142次大型会议,以进行实时的工作安排,实现灵活调度。

谈及连接,更不能忽略的是健康码产品。最精准的一个定位是,健康码恰可以看作是数字技术对人、社区、医疗的全盘连接,在连通地区政务的同时,真正打通了全社会体系的数据脉络。

可以理解为,疫情期间,在线下连接受阻的形势下,数字技术的“韧带”属性被无限放大,也更被迅速催化。它的连接不仅在人与人的数字无缝交互,更在企业与城市、商业、社会、和经济的强力接驳。

自定义的行业“造路者”

对左晖来说,这个8月不同以往。作为从链家孵化出的线上房产平台,贝壳找房仅用时28个月,就使左晖成为中国第一个家房地产行业的纳斯达克敲钟人。

贝壳找房的逻辑和其它房地产平台不同。对其一个客观的评价是,它恰是以腾讯提供的大数据、云计算、音视频等关键技术作为保障,通过对全国40多万经纪人的实时信息存储和交互,以及线上650万套房屋的VR重建,给房地产行业下了个“新定义”。

基于此,更可以解读为,数字技术改变的并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经营的细枝末节,其更是中国社会产业新形态的“造路者”。

如果对贝壳找房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便不难看出,和传统的房地产服务商相比,贝壳找房提供的是基于人们居住刚需下的极致服务,即在横向贯穿的前提下,向更深处做延展,以数字技术为手段从服务端优化整个产业流程。

同样的还有数字技术对行业生产端的优化,如国产大飞机制造商“中国商飞”,如今在它身上能看到的创新点是利用AI视觉技术辅助质检员,其缺陷检出率提升至99%。

再比如玲珑轮胎,其依托腾讯助力构建的智慧营销云平台,如今已经覆盖其全国300家核心经销商,加盟门店更是突破15000家,销量增速达50%。

同步推进的还有连接小B的We智造小程序,关于它的最新连接数据是,在其助力下,全国42个地区的2.8万多家企业正在重新以数字化的方式接入正轨。

如果说疫情期间的连接是数字技术的“应用层”,那么基于不同产业的深度改造和重塑便是数字技术的“中台”,基于内生逻辑,从而产出企业端的变换打法。

“腾讯云联合合作伙伴已经形成了超过300个行业解决方案,渗透了20多个头部的行业。”在接受采访时,腾讯云副总裁陈广域表示。

其中,最为亮眼的一个案例是今年的“线上广交会”,作为对外贸易的晴雨表,尽管是在线上举办,但其功能、参与人数、商品都不输以往。“我们调动了5个BG(事业群),超过1000人参与到了这个项目中,整合了腾讯会议、企点客服、微信小程序等多个拳头产品,同时相关的安全团队也投入了巨大力量”,腾讯云总裁邱跃鹏表示。

更可以解读成,包括腾讯在内的头部互联网厂商,正在集合自身的全部技术、产品能力,针对不同的行业打磨出不同的数字化“改造方案”。

一个足够客观的理解是,疫情中数字技术针对单个的企业场景适配能力仅其“造路”能力的局部体现,从长线来看,在过去的几年里,数字技术的角色俨然已自定义为社会形态的新定义者和造路者。

从“腾讯式连接”

看数字技术的“零”层驱动

在腾讯全球生态大会现场,另一组比较有意思的数据是,截止目前,腾讯云Serverless产品的日调用次数已经超过了100亿,服务了超过100万的开发者。

对Serverless的一个狭义定义是,用户可以不考虑服务器的要素,将精力全部放到企业的业务模式和框架之上,极大地简化业务数字化流程。

对这个数据的解读是,工具是数字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或更准确的定位是,其恰是连接企业、产业和数字模式的最佳桥梁。云计算、AI、大数据、5G、音视频技术等等,共同构成着数字经济的底层中台。

几个鲜明的案例有,沃尔玛借助腾讯线下的优屏、扫码购等数字化工具和底层的零售中台技术,实现到店、到家业务融合,如今线下客流数字化程度已经高达60%,累计注册顾客超过7000万。而ZARA则基于有数的数据分析,通过首页改版、功能的动线优化、商品分裂调整等方式,把小程序的转化率提升了1倍,跳失率下降了40%。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复合数字技术产品恰是底层核心技术的排列组合。如优屏、扫码购是基于腾讯视觉AI技术,数据分析则是凭借大数据、AI分析等核心能力。

可以理解为,底层能力和硬件的“化合”反应恰构成了数字技术的浪潮基石。而如果企业在基石之上再嵌入自身的产品能力,便构成了企业独有的数字化工具,如微信小程序、腾讯会议、企点客服。

倘若更进一步,企业再加入自身的生态能力,便能建立起以技术为中轴线、业务为圆环的整体数字域场,一如腾讯“千帆计划”,据了解,微盟、金蝶、法大大、销售易等50多个头部SaaS厂商都已成为其中成员,其依托千帆技术中台,为客户提供整体SaaS服务。

剖开现象看本质。在诸多生态闭环之中,产品和技术恰是数字技术打造社会产业闭环的最强磁吸力。

甚至,从产业层面看,更深度的思考是,在如今在技术的连接下,零售、医疗、交通、卫生等不同的领域都建立在一统的核心技术之上,恰是底层技术的互融互通,才决定了上层业务在智慧城市侧的互存共生。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恰是“腾讯式”的WeCity打法,从政务、医疗、交通进而延展到整个城市侧的数字标签打造。

数字技术的底层逻辑,正在推动社会形态产生新的折叠和归一属性。

产业“内循环”

对于内循环,最直白的定义恰是内部产生,内部利用,内部消耗。

这也恰是数字技术给社会形态带来的最显眼标签。拆解来看,大的“内循环“恰又是由无数个小的“微循环”构成。在企业,在政府,在产业,更在个人。

以微信为例,作为C、B、G三端的聚合点,它正在成为一个新的数据接收、发散以及转嫁的超级节点。

从小程序直播到定制化功能组件搭建,从用户线下支付的发生到基于AI数据的千人千面定制化商业分析,从用户办事需求反馈到政务系统迭代,在微信的生态环里,一个个微循环在不断上演。

再如腾讯智慧出行,在虚拟环境中的模拟产生的自动驾驶数据不仅应用于出行,更可落地于地图定位、道路分析等多个维度。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一个愈加完整的数据流程正在成型。即用户产生行为,在数字技术的加工下作用在各个行业,而后通过算法再反作用于C端用户,这恰是数据内循环的最完美路线。

更准确来说,这恰是数字技术对生产流程的重新定义。即它给予社会形态的重塑不仅在企业的单个点和产业的某个面,更在于点面驱动的底层动力和连接模式。

这种从底层到顶层的重新设计,恰恰构成着后疫情时代“V型反弹”的雏形骨架,甚至随着全部社会生产生活的恢复,这种模式将呈现出远超以往的生命力和增长力。

恰如汤道生所言,“‘数字优先’,将是构建未来经济、重塑产业发展的“必选道路‘。”

在谈到一家企业时,我们往往用“长期主义”来表达对这家企业底层逻辑的认同。不过,如今这个词也恰可以在数字技术上被验证,它对社会构成要素,对经济底层发展动力,对技术驱动的开放协同模式的“二次”解读,都可以看作一项长达百年甚至更长久的重塑工程。

这是一场“无人区”的游戏,也更是一个颠覆全部的产业超级实验。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