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软银集团喜事连连,最近的多个投资均获得了成功。
去年11月,日本软银向贝壳投资13.5亿美元,后者于今年8月上市。贝壳股价自上市以来一路飙升,因贝壳股价大涨,这也让软银所持股票价值翻倍增长,回报率超375%。这一利好消息也扭转软银集团业绩上的低迷。11月10日,软银发布财报其在2020财年上半年的净利润数字达到180亿美元。
回顾2019年孙正义似乎遇到了些许困难,领投的多家初创科技企业先后经历不小的风波,其创办的软银集团陷入现金流危机,市场对于孙正义当前投资能力的质疑此起彼伏。
此次投资贝壳找房获得到了较高,对于年逾六十的孙正义而言,是否是其投资能力的“二度回春”?一直以来,国内外顶级投行的投资方向会影响到不少投资者,但近两年我们也看到有一些错失的机会,我们又该如何去看待他们的投资动作?
投资贝壳换来高回报,孙正义“颜面”归来
注资贝壳找房(以下简称“贝壳”),似乎成为了孙正义近一两年的投资事件中做的较为正确的一件事。自8月13日上市至今,贝壳的股价涨幅约为278%。在持股的投资客们笑的开怀满盈的同时,孙正义似乎也可以稍稍舒缓口气了。
2019年11月,贝壳完成了D+轮融资,此次注资方包括软银、腾讯、高瓴、红杉,总融资额约为24亿美元。其中,软银集团的投资额为13.5亿美元,约占总融资额的56.3%。
8月13日,贝壳找房正式登陆纽交所,上市首日股价涨幅一度高达82%,市值约为420亿美元。上市近三个月后,上市当日的“利好因素”也一直在延续。截止目前,贝壳总市值约为823.23亿美元,涨幅约为一倍
对此,美股研究社认为,无论是早期投资阿里巴巴,还是对于雅虎的注资,又或是投资贝壳,其背后的关键原因或许在于其初创科技公司的偏爱,而这也贯穿了孙正义30余年投资生涯的始终。
对于投资贝壳找房背后的逻辑,孙正义在今年10月的软银大会上表示:“该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来匹配房地产市场的买家和卖家,这是一家令人敬畏的公司,它正在迅速增长,并且已经公布了巨额利润。”
贝壳股价看涨的利好也惠及到了孙正义以及旗下的软银集团,北京时间11月9日,日本软银集团发布了截至9月30日的2020财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
财报数据显示,软银第二财季来自可持续运营业务的净销售额为1.3506万亿日元(约合130.4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1.2925万亿日元增长4.5%;归属于软银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74.99亿日元(约合60.61亿美元),上年同期净亏损7001.67亿日元。
日本SBI Securities公司分析师Shinsi Moriyuki说:“软银正在从最糟糕的情况中恢复过来,投资互联网公司可以带来丰厚的回报。对于软银来说,找到一家未来会变得像阿里巴巴那样的公司应该没什么问题。”
在美股研究社看来,软银曾经对全球互联网行业生态构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孙正义精准的投资眼光也为全球投资者们称道。但在自2019年以后,对于孙正义投资能力和实力的新一轮评估正在兴起。
曾是投资“圣手”,软银集团也因“失手”陷困局
虽然本财季软银的净利润表现实现同比扭亏为盈,但是从历史数据来看,软银银团的财务情况并不好,这家以2000万美元撬动1500亿美元的日本顶级投行机构,在最近几年似乎进入了“至暗时刻”。
在2019财年第三季度也是软银面临危机的关键时机,其愿景基金2019财年第三财季运营亏损为2250亿日元(约20.5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则为盈利1760亿日元(约16亿美元)。
这也直接导致第三季度软银集团利润从去年同期的4380亿日元(39.8亿美元)降到了26亿日元(约0.24亿美元),远低于分析师平均预期的3450亿日元(31.35亿美元),降幅高达99%。
在净利润同比大幅缩水的情况下,软银集团的资金流也陷入困境,市场上对于孙正义及其投资能力的质疑开始涌现。
软银集团此前遭遇这一困局,与它一系列的失败投资息息相关。孙正义此前看中的科技独角兽公司,在2019年集体出现风波,也将软银集团拉下了水。
2018年初,软银向Uber投资近90亿美元,持股比例为17.5%,成为Uber背后最大的股东。而此笔交易也成为当时全球网约车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投资。投资就如同赌博,考察的是一个眼光问题,如果网约车市场走向良好,甚至爆发,那么软银无疑成为背后最大的赢家。然而,此次投资显然呈现出反面。
历经种种风波的共享出行领域科技股独角兽Uber于去年5月上市,不过上市当月股价累计跌度逾10%,而自上市当日至2019年底,Uber的股价跌幅达近34%。
自今年一季度以来,居家令的颁布更是令原本差强人意的Uber雪上加霜。据最新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三季度营收为31.29亿美元,同比下降18%;而今年一二三季度,Uber累计亏损金额为58亿美元。
与Uber类似,软银投资失败的另一个例子是共享办公初创企业WeWork。2019年1月,WeWork估值高达470亿美元,被视作Uber之后的美股第二大IPO,而现在估值暴跌已经不足80亿美元。2016年—2019年Wework亏损42亿美元,三年半间几乎没有净利润。
WeWork可以说是孙正义一手扶持起来的公司。2017年软银以44亿美元收购WeWork近五分之一的股份,帮助其向亚洲扩张;2018年,软银以认购股权形式投资40亿美元;2019年初,软银又向WeWork注资20亿美元。不过在投资数年仍无起色的情况下,软银集团终于在今年四月撤销了对其3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
可以说对于Uber和WeWork,软银一直想复制其投资阿里巴巴的经验,以前期的高投入来换取最后的高回报率。然而,这两次的投资都没能重现当年投资阿里的高光时刻。美股研究社认为,这或许与软银集团的投资策略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有关。
软银采取的打法一直是巨额投资,通过前期的高投入撑起初创公司的高估值。而拿到了足够投资的初创企业也采取了“烧钱”的策略,砸钱抢占市场份额和用户,扩充业务规模。在未实现盈利的情况下,这是一项高风险的策略。
此外,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与世纪之初的环境已经有了云泥之别。当前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增量空间呈现缩窄态势。而以Uber、Lyft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模式,虚高的估值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市场质疑。在增量空间大幅收窄,互联网垄断化加剧并步入存量阶段后,孙正义“激进”的投资策略能否奏效成了一个问题。
在经历数次投资的失败后,孙正义也在反思其近一两年投资过程中的策略,他曾公开向自己所投的公司发声,要求他们减少在营收和用户增长上的关注和投入,转而将关注点放到健康现金流的增长。这可能也是全球主要市场的创业公司共同面临的一个转型趋势。
起底国内投资同行,顶级投行也有“手误”时刻
将视线转移到国内,今年上半年资本市场遇冷,但下半年热度已经回升。据企名片统计的公开交易数据推算,2020年国内头部知名机构参与的投融资交易数量和金额与2019年相比,呈现出不降反增的态势,此外,投行机构们的马太效应也愈发明显。
截至10月底,经纬资本已经投资超过63家公司,B轮以前的项目接近40家,主要的投资方向是创新药、B2B交易平台、企业服务以及消费品。
相较而言,IDG投资的项目数量较少,但是单笔的项目金额较大,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医疗健康和人工智能。据统计,IDG在2020年的融资事件为286.82(件),相较于2019年的152.76(件),同比增长约87%。
顶级投行们的投资举动往往会成为个体投资者的风向标,甚至在相当程度上能够左右市场变化,在资本市场掀起不小的波澜。但曾经被推上神坛的投行们,也有翻车的时刻。
2017年9月,红蓝黄IPO上市,高瓴资本以18.5美元/股的股价买入43万股股票,位列第五大机构股东。由于两个月后虐童事件曝出,红蓝黄股价急速下跌,由27美元/股下降至15.5美元/股。鉴于该事件影响恶劣,高瓴资本不得不紧急“割肉”清仓,预计亏损幅度达到10% 至15%。
今年2月,高瓴资本宣布已不再持有蔚来汽车的股份,此前,高瓴资本一直都是蔚来汽车的主要投资方,高瓴资本曾于2015年在蔚来汽车A轮融资中领头1亿美元,并在C轮及C+继续跟投。至2018年9月12蔚来上市时,高瓴资本持股比例为7.5%,是蔚来汽车第三大股东。而据雪球的数据显示,蔚来汽车自今年年初至今的涨幅高达995%。
商场如战场,胜败乃兵家常事,对于国内顶级投行们,在数次投资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失败的案例。在残酷且诸多变数的资本市场,能够做到赢多输少,便也能算是赢家了。
对于顶级投行们而言,通过资本撬动更高的回报率是其本职所在。不过,鉴于其在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关注资本回报的同时,也要从长期维度来考量一家企业,找到一个真的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尤为重要。进而就是在这场风险投资中为其注入支持力,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本文来源:美股研究社,转载请注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