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西兰恒天然乳业披露了2021财年第一季度(2020年8月1日~2020年10月31日)的业绩情况。
数据显示:报告期内,恒天然总收入41.81亿新西兰元,调整后息税前利润达到2.5亿新西兰元。
对于此次业绩的表现,恒天然表示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因素:
1)市场对乳制品的持续需求;
2)恒天然对供应链的高效管理。
而提及大中华区和东南亚地区的毛利增加,其称主要是餐饮服务业务和消费品牌业务增加。
单从数字来看,这显然是一份亮眼的季度财报。
但实际上,恒天然的近况并不乐观,不仅负债累累,深陷变卖家产的囹圄之中,而且中国市场更因投资失败等原因面临收缩风险。
就在财报发布的前两个月,恒天然还曾通过抛售国内牧场来减少债务。
据悉,今年10月,恒天然宣布将把其在山西和河北玉田的两处牧场群及其在汉沽的牧场以5.55亿新西兰元(25亿人民币)的总价分别出售给内蒙古优然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优然)旗下子公司内蒙古天然乳业有限公司和北京三元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我们继续剥离非核心资产,公司仍然专注于财务纪律和减少负债,出售中国牧场将进一步减少公司债务。”恒天然首席执行官Miles Hurrell表示并补充,上述交易还需获得中国相关部门的反垄断许可和其它监管部门批准,预计将在本财年内完成。
事实上,恒天然出售中国牧场筹划已久。
有报道显示:恒天然中国牧场业务从2017年的100万新西兰元收入到2018年的亏损900万新西兰元,销量和营业收入分别下跌了15%和3%。
因此,2018年恒天然的新帅Miles Hurrell接替老CEO施牧德之后,2019年就开始推动一系列业务改革和调整,中国牧场业务也在其中。
此外,其还多次对贝因美减持股票,从最新消息来看,11月25日,恒天然乳品(香港)有限公司所持有的贝因美股权比例从6.35%变更为5.82%。
随着中国牧场的出售以及持续减持的贝因美的股份,意味着恒天然在大中华区投资的失败。
与恒天然截然不同的是,近年来我国各大乳企都在加紧对上游牧场和优质奶源的布局。
截至目前,上市的大型养殖奶源企业已被下游奶企瓜分,现代牧业和中国圣牧被蒙牛收入麾下,赛科星和中地乳业成为伊利股份囊中之物,原生态牧业被飞鹤乳业拿下,辉山乳业被越秀集团收购。
乳企集中高调布局上游牧场也透露出一个信号,就是上游牧场建设成为乳企打造良性循环机制,实现红海突围的关键。
事实上,随着近几年乳粉行业朝着低温化及高端化产品的方向发展,规模化牧场已成为我国乳企生产的基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恒天然在2个月内接连被海关点名。
据悉,今年4月,恒天然FONTERRALIMITED生产的脱脂乳粉1批次共25千克因包装不合格被拒入境。而后又在5月,恒天然FONTERRA limited生产的全脂奶粉1批次共75千克,因感官检验不合格未准入境。
众所周知,“进口产品”一度被国民打上了安全的标签,但是在多次因抽检不合格被拒入境事件后,恒天然在国内走势又该如何呢?
面对本土乳企的强势围攻,多项资产战略复核和出售,调整组织结构是否挽救恒天然在大中华区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