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马斯克发布推特称,他将在一个名为Clubhouse的语音群聊应用中开启讲座,一夜之间,Clubhouse从国外火到国内,网友纷纷变身“求码”人,不少业内人士还成立了专门的邀请码交流互助群。
而在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一个Clubhouse邀请码被卖到了400上下的价格,eBay上这个价格是97美元。
一码难求,看着朋友圈中一个个晒出Clubhouse的邀请码,有没有收到邀请码已然变成了一种互联网江湖地位的象征:越接近中美互联网江湖的中心,越是能尽快靠着社交人脉获得邀请码,这种自我证明比无形装逼可高明太多了。
不过他们执着于Clubhouse,不单单是为了挤进所谓的互联网“上流”社交圈子。就产品来讲,Clubhouse从少数精英人群切入,完全以语音为载体,在平台上与大佬们进行公开讨论,畅所欲言,这一社交思路或许戳中了不少人对高质量社交的追求。反过来看,则是对国内社交产品的不满。
Clubhouse不是语音社交的春天
Clubhouse的火爆不但推动其背后服务提供商声网Agora股价飙升30%,还意外地带动了国内音频平台荔枝盘中一度大涨90%。除此之外,全球不少语音产品Tiya、Yala也受到更多用户的关注。
说到语音社交,其实鼻祖应该在国内。早些年间,李学凌还在做游戏网站时,发现通过给玩家提供诸如语音聊天这样的第三方服务,能够增加用户粘性,所以他开发了YY语音。YY语音很快风靡市面,“玩语音,上YY”几乎成了当时很多年轻人的共识。如今,音遇、吱呀语音、SOUL等新一批社交产品中,语音也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但也正是因为语音只作为游戏、直播、聊天的一种辅助工具,国内并没有孕育出像Clubhouse这样的纯语音社交软件。
所以说,Clubhouse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追捧,本质上其实与语音的形式并无太大关系。而且无论是对于强社交关系还是弱社交关系,我们已然经历了从文字到语音到视频的进化过程,连知乎、微信都在向视频化方向发力,普通用户很难突然对一款语音产品迸发出热情。
Clubhouse引发的热潮和讨论,实际上到现在慢慢变得噱头大于实质。马斯克、扎克伯格等大佬的站台,让互联网圈内人跃跃欲试,尚不开放注册的玩法又使得一码难求,拒绝了大部分人的进入。无形之中,整个互联网圈子似乎再次被分割,“上流”网民的优越感一下子显现出来。
说来奇怪,这一种优越感在Clubhouse早期用户的身上并不明显,国内媒体、产品经理或KOL开始大范围提及和使用之后,新加入的用户大规模增加。
当然,抛开用户心理,Clubhouse作为一款社交产品的创新之处值得赞赏。不能文字聊天、没有弹幕功能,极简的产品功能让用户更能集中于语音交流,更关键的是表达平等,即使一个普通的注册用户,也可以和马斯克拥有平等的话语权。这种社交氛围在国内市场上是几乎不存在的,更确切地说,是消失了。
我们见证过论坛与博客的衰落,而主流社交媒体的公共领域早已变质。
比如微博,饭圈文化的侵蚀让微博戾气横生,别说讨论,连质疑声都被控制了;再比如知乎,驱逐了一部分老用户后,知乎的内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水化,以求知求真为目的的讨论正在消失。微信改版后,更是被网友吐槽称越来越QQ化。
如果不是国内社交产品无法满足更深层次的需求,他们又何必舍近求远?
中文互联网为什么没有一个“Clubhouse”?
疫情爆发之后,Twitter和Facebook没有类似开放性聊天的功能来满足网络访谈需求,Zoom本身定位的工具属性高于社交属性,视频群聊平台Houseparty则更注重熟人社交而不是媒体访谈功能。由此,这恰恰给Clubhouse的增长带来了机会和空间。
而Clubhouse在国内互联网圈也能引起如此反响,其实潜意识里说明用户对社交还有着更高的追求。如社交内容,YY语音比Clubhouse早了许多年,可它只服务于游戏等泛娱乐领域,Clubhouse则专注于创业、风投、加密货币等话题,产生的是一场场精英“沙龙”。同样市场上都有空白,为什么国内无法诞生一个类似Clubhouse的社交产品呢?
只能说两个市场上的社交竞争局势不同,虽说都存在一个社交巨头力压其他对手,可美国社交APP的激烈竞争从未停止过,国内社交行业则“苦”腾讯久矣。
2018年,据调查显示,美国一共有16款两千万级DAU的APP,这16款APP中,以Facebook旗下的社交APP及Google旗下的工具APP为主,但美国市场头部最多的是社交类,国内市场头部最多的是工具类。而且两百万级的APP共有93款,其中还是以社交类APP数量最多。
到了近两年,美国社交应用市场的去中心化趋势更加明显,新兴的差异化产品逐渐分摊大盘社交流量。
而在国内,有媒体统计,虽然社交领域的创业项目直到2014年还在大量增加,累计增长率超过50%,但2015年、2016年的创业项目急剧下滑。近两年,确实也有一批社交产品涌现,结果却差强人意,除去当了炮灰的,剩下的产品不约而同地瞄准了00后。
这也显示出中美社交产品的两种不同思路:在美国,一个Facebook已难以承载用户的多面性社交需求,从不同需求、不同场景出发诞生了各类新兴社交APP;在国内,微信、QQ两大产品已经满足了大部分用户的社交需求,社交创新只能围绕喜欢追求新鲜感的年轻用户群体,分析、洞察和迎合他们。
所以,社交创业在两种环境下的融资境遇也不尽相同。Clubhouse 还没有正式上线前,估值已高达一亿美金,甚至引发了一场投资竞标赛,而灵魂社交Soul天使轮融资时,据创始人透露,凭借的完全是与投资人的私人关系,非项目本身。
创立一个类似Clubhouse的社交产品,客观上无疑要承担起极大的外部风险,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虽然这可以是一个尝试,但这种产品发展到后期,在用户心智和流量层面的竞争与取舍都是不可避免的”。
从简单到臃肿,社交产品难逃“倒退”
在整个互联网都朝着下沉方向渗透的背景下,从风靡到遗忘,Clubhouse的结局其实早已注定,可是,这一波讨论热潮所暴露的问题将一直存在,即高质量社交的空白。而且不单单是空白,可以说用户对国内社交产品普遍进入了一种疲劳的状态。
微信8.0改版后,动态表情包所带来的新鲜感转瞬即逝,用户纷纷吐槽微信越来越QQ化。很显然,这次大动作非但没有实现用户使用体验的飞跃,视频号、直播以及QQ音乐等在微信生态内的进一步打通,还意味着微信仍在朝着功能不断膨胀的方向发力;
再看陌生人社交,陌陌沦为约炮软件后,各类杀猪盘层出不穷,又使其成为骗子的聚集地;主打灵魂社交的soul原本算是社交交友的一股清流,如今产品变味、氛围乌烟瘴气、软色情泛滥等负面体验,导致早期老用户纷纷逃离,不少用户还在网上分享对Soul”粉转路”、”路转黑”的经历;
似乎没有一款社交产品能够让用户真正感到满意,而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产品本身日渐臃肿。看看微信,尽管改版后微信依然在努力保持着界面简洁,可为了取悦年轻用户,功能的增加让臃肿感更甚。
近些年来,当减少无效社交的呼声越来越高涨,网友们忙着删几个微信好友,推掉关系不熟的饭局,但这种需求并没有在社交产品改进上得到任何响应。所以,Clubhouse传入国内后,高质量内容代表的有效社交迅速受到热烈追捧,尤其是极致精简的产品风格,更让网友心生向往。
WhatsApp的成功,也是在于产品没有像其他App应用那样拥有过多的功能,Instagram更是如此,只做好照片分享一件事。为什么美国的社交产品可以一直保持极简的产品风格,而国内不得不从极简变为臃肿?表面上看,这和用户崇尚简约的理念并不符合。
这背后其实存在对用户群体的认知偏差。舆论通常由少部分人引导,他们反感臃肿而追求简约,可主流用户群体对社交产品的感知并不敏感,更多的人在社交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并不会对产品提出更高的需求。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大多数用户真的喜欢极简的产品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比如一直因极简风格颇受好评的夸克,即使背后有阿里扶持,这款产品依旧未能为大众所熟知,市场份额基本排不上名。在社交上,也很少有创业者敢说坚持极简,因为他们深知一旦大规模用户涌入,极简注定被抛弃。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国内,Clubhouse没有生存土壤,它只是一场少数精英阶层渴望从普遍下沉趋势中寻回存在感的呻吟和反抗。别说更自由的讨论,以后能否继续进入聊天室都是一个问题,而站在社交行业的角度上,它甚至不能给社交创业新的思路和求变的激励,这或许是最值得惋惜的。
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同名微信公众号:歪道道(daotmt)。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