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依旧还是那个百度。
文/皮爷
出品/新摘商业评论
钟声响起,百度成功回港上市。
但这次不同的是——站在铜锣面前的不仅有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更包括一众百度数据标注师、5G云代价安全员以及百度开发者。
这是一个重新审视百度的“窗口”。或者可以说,特殊的敲钟人选背后,是百度向外界展现的自身重塑的新商业底层。聚焦在百度身上的标签,不再仅是搜索。
百度如今的画像是什么?
一组来自IDC报告的数据是,在AI Cloud市场,百度智能云连续三次排名中国第一。而根据之前的财报,2020年第四季度百度智能云营收同比增长达67%,年化收入达到近130亿元。
与之同步的是,日前,百度发布了《百度AI的2020》,围绕“AI”总结回顾了过去一年的14个“高光时刻”,覆盖AI搜索、云计算架构、小度等多个画面。
更具体的细节是,在百度披露的越来越多的业务进展中,“AI+云”都在成为支撑运转的新底层。不仅应用在内部,更是外延到外部。
敲钟现场,李彦宏说道,“百度正在二次创业,二次出发”。如果说搜索是百度的第一次创业路线,那么“AI+云”便是如今百度的第二个价值底盘。
新基建加码的当下,百度已然完成了新商业体的筑底。2021,百度需要被重估。
一、特殊的云上曲线
百度智能云正在“疯狂”提速。足够明显的一个信号是,动作频频的百度智能云,已然是云赛道不可忽略的玩家之一。
在全球权威的技术研究与咨询机构Gartner《Magic Quadrant for Cloud AIDeveloper Services》2021年报告中,百度智能云不仅成功入围了此次Gartner云AI开发者服务魔力象限报告,而且在其中最为重要的“执行能力”部分,还高居国内云服务厂商前二的位置。
对于“执行能力”的解读是,相较于其他云厂商,百度智能云拥有更强的产业落地和场景适配能力。
几个明显的案例是,去年10月,百度承接了贵阳经开区工业互联网项目建设,双方联合打造AI技术和工业互联网应用相融合的国家级AI工业互联网平台;今年2月,成都市东部新区与百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智慧城市建设、新型城市治理、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等多方面进行合作。
除此之外,在智慧能源领域,百度还和中国华能集团合作,双方将共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方面进行协作,搭建自动化、智能化财务共享平台。
不仅如此,在智慧城市、物联网平台、车联网等多个赛道,都能看到百度智能云活跃的身影。
身影背后是密集的产业落地成绩单。如在中国工业质检领域,根据IDC最新发布的《中国AI赋能的工业质检解决方案市场分析》报告显示,百度智能云以16.0%的市场份额高居全行业第一。
再比如,在视觉智能领域,百度智能云于近日获得了由机器视觉产业联盟颁发的“2020年度机器视觉创新产品金奖”。
而成绩单推动着的,是令人“咋舌”的上升曲线。投行给出的估值是最佳例证,比如摩根大通最近将百度智能云的估值,从90亿美元大幅升至250亿美元。而中银国际在进行横向对比之后,更是对百度智能云给出450亿美元的高估值。
对云战略,百度可以说是“全力投入”。明确的信息是,百度智能云在内部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在掌门人李彦宏的战略规划中,百度AI产业化落地是一大重任,而百度智能云事业群组(ACG)则是扛下这一重任的“排头兵”。
实际上,这种定位在百度内部已屡见不鲜。在去年的百度云智峰会上,百度CTO王海峰就曾一度表示,“全新升级的百度智能云融合了云计算、百度大脑、大数据等百度核心技术,将成为加速AI工业化大生产的关键力量。”
战略的提升对应着源源不断的投入。从百度2020年Q4财报能测算出,百度研发投入在整体营收的占比,已经高达18.8%,领先于整个TMT行业。
客观来看,横向对比过去几年市场上的云玩家,百度智能云不能称得上是体量最大的一个,但绝对是落地能力最强、交出的成绩单最亮眼的一个。
对百度智能云特殊的发展曲线的一个注解是,即在强AI能力的“倒逼”下,百度智能云底层的成型正在被大大提速。
二、一朵独特的“云”
如果对比百度智能云和其他云厂商,则是不难看出一个巨大的差异点:相较于其他家的“中规中矩”,百度智能云更大的优势在于云平台之上的“AI核武器”,即“云智一体”战略。
关于云智一体的详细解读是,“云”是百度智能云在行业内率先提出并打造的AI-Native云计算架构,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并由此便捷高效支持产业的智能应用;而“智”则是指百度大脑,也即已经发展成核心技术领先的软硬一体的AI大生产平台。
从架构层面或能更好的理解百度智能云的特殊之处,即和其它云厂商不同的是,百度智能云的架构设置是将核心技术引擎百度大脑放置在底层,中间是“聚拢”而成的云、AI等其它业务的平台层,共同支撑着上层解决方案和智能应用。
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百度能更完全地发挥自身基于AI的优势,联动“AI+云”,进行更迅速、更专业的全栈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打磨。
从某个角度看,这是一朵专属百度的“云”。即“云”“智”协同的前提是,两者能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而就百度智能云来看,其特殊架构的长板在于,云平台可以证明AI的强落地能力,而AI的强技术属性则是反哺了云平台的底盘搭建速度。
百度有AI底气。从专利来看,根据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最近发布的《2020人工智能中国专利技术分析报告》显示,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方面,百度以9364件专利申请和2682件专利授权处于第一位。这已经是百度连续第三年,总申请量蝉联第一。
再比如,从系统层面,根据《百度AI2020年年度成绩单》可以看到,百度早在2016年就开源的国内首个完全自主、开源开放、功能完善的产业级深度学习平台——百度飞桨,如今其硬件生态伙伴达到20家,适配或者正在适配的芯片/IP型号29种,其上已凝聚超过265万开发者。
在IDC公布的2020年下半年深度学习框架平台市场份额报告中,百度综合市场份额位列第二,与位列第一的Google几乎持平。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百度的口号一直是“技术为王”。恰如李彦宏所说,“有1块钱的时候,我们会投进技术里;有1个亿,我们会投进技术里;有100个亿,我们还是会投进技术里。”
但对外界而言,技术之上的真金白银很难被感知,即从实验室到产业落地,中间确然存在“真实距离”。而如今,在这朵“特殊的云”上,百度的技术能力正在被一点点真实映射到产业的实际场景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百度内部,“云”和“AI”业务都统兵于CTO王海峰麾下,可以规避目标不一致的问题,做到真正的力出一孔。
或可以这样评价百度智能云,它如今发挥的最大价值,恰是为百度寻找到一个可以展示全部能力、量身定制的“良田”。
三、百度,还是那个百度
百度,需要被重估。不仅在业务层面,更在内核层面。
如果说在某个时期,百度的身位确实落后一截。那么如今,百度已然找到了新的增长力,这种增长力恰来自百度的本质内核——工程师基因,即技术驱动企业发展。
同样来自IDC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云服务市场研究报告(2020H1)》显示,如今百度智能云的AI能力,已经在多行业落地,这其中在零售行业、交通物流行业、工业质检领域、巡检领域等,百度智能云都具备行业领先的能力。
在百度香港上市现场,敲锣是一个“代码锣”,上面覆有百度自动驾驶的芯片,昆仑芯片,小度音箱的鸿鹄芯片。
实际上,就当下来看,不论是外部的智慧城市、工业、能源等多支线的产业布局,亦或是内部的小度业务,自动驾驶等等,“云智一体”都在成为底部的最强支撑。
如今,这种强支撑下的云上速度正在被看见。
3月8日和11日,《人民日报》分别刊登了百度智能云用“云智一体”助力北京海淀打造智慧城市“样板间”、落地贵阳打造AI工业互联网平台两大标杆案例。
而就在最近,百度智能云同样中标浦发银行深度学习环境构建课题二期硬件设备采购招标项目,中标金额1090万。这也标志着,百度智能云成为「深度学习平台」和「AI定制服务器」的「双料」优胜厂商。
百度,依旧还是那个百度。
从表象来看,百度之前的优势是在搜索,如今的新增长动力源是“云智一体”,但更深入的观察是,百度本身的基因一直未曾变化——技术。
不论是搜索,还是百度智能云,外界能感知到的都是厚积薄发的技术属性,从芯片到系统,从硬件到AI底层。百度一如既往地用技术拆解商业故事。
AWS掌舵人杰夫·贝佐斯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言论:一是“很多人关心未来十年会有什么变化,而我只关心未来十年有什么是不变的。”二是“如果你要创新,就必须愿意长时间被误解。”
对于百度,这两句话恰是最真实的写照。
2013年,李彦宏在曾在浙大参加一场宣讲会,“我是一个工程师,讲求实用。浙大以工科著称,我和你们是一类人。”站在台上,这是他对现场浙大学生说出的第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