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合之“难”:可贝思质检不合格被罚46.75万,益生菌下滑36.6%

信奉长期主义企业的应具备的三大特性:使命感、价值观、工匠精神,但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潮流中,不少企业走的是相对面,也正透支着企业发展的未来。

近两年来,随着益生菌成为婴配粉营养成分中的座上宾,各大乳企也在紧锣密鼓地加码跨界布局,有如澳优就在本月正式宣布新品“爱益生”将在8月份正式上市,并且光明乳业也在近期推出了健能JCAN系列益生菌,更不用提早前就走上自有研发路或者是联合研发路的伊利、蒙牛等乳企,可以说当下益生菌赛道升温趋势明显。

但也就是在这档口,一直被视为益生菌界老大的健合,却在5月11日公布的2021年Q1财报报告中提及:健合的益生菌销量按年下降36.6%。此数据一出,就立刻引起了热议,甚至有业内人士质疑随着益生菌赛道上实力玩家的不断杀入,曾经的前浪“健合”的头把交椅之位是否会易主?

而更祸不单行的是,就在5月20日,健合业务单元中唯一正向发展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中,可贝思婴幼儿配方羊奶粉因维生素A项目抽检、复检均不合格,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没收违法所得1.32万元,并处以46.75万元罚款。

46万羊奶粉罚单、益生菌下滑36.6%

5月11日,健合发布了一季度财报,报告内称健合当期内的营业总收入为23.37亿元,较去年同期下滑5.9%。虽然此下滑数值并不惹眼,但是从细分的产品收入波动来看,企图以买买买战略来扩大版图的健合颇有点外强中干。

人人皆知,自从今年3月,健合宣布启动宠物营养及护理用品业务单元,并同步上线相关品牌Solid Gold 素力高后,健合对外的主要业务板块就已由原先的ANC+BNC双线发展,改变为”ANC+BNC+PNC“三线发展。

而从财报中的数值对比中可见,营收占比约80%的中国市场依旧是健合业务发展的主阵营,但是按年下降了5.1%,另外第二大市场”澳新”依旧走的是下坡路,按年下滑15.6%。

值得一提的是,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健合的澳新市场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在2020全年报中,澳新市场的收入大幅下滑了32.0%至260百万澳元。接二连三的下滑,也正好印证了健合董事长罗飞在2020全年报告的言论:由于代购活动受旅游限制及物流挑战影响,导致澳新市场业绩增长仍然艰难。

分板块来看,一季报显示,健合的ANC板块也就是成人营养及护理用品,当期内的总收入为6.51亿元,同比下滑13.9%,而BNC业务也就是婴幼儿营养及护理用品收入为16.86亿元,较比去年同期下滑了2.6%,PNC板块也就是宠物营养及护理用品分类总营收为0.68亿元。

聚焦到健合BNC业务单元,婴幼儿配方奶粉实现总收入为12.9亿元,表现为小幅度增长,可以说在整体业务下滑的大体趋势中,健合对于婴配粉版块特别是羊奶粉领域的表现较为满意。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就在5月20日,健合(中国)有限公司却收到了有关于可贝思幼儿配方羊奶粉的一张46万元罚单。

据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1批次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情况的通告(2021年第110号)信息显示,上海晶欧商贸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健合(中国)有限公司进口的“可贝思幼儿配方羊奶粉(12-36月龄,3段)”(原产国:澳大利亚,规格:800克/罐,生产日期:2019-10-02,批号:126103002)维生素A项目不合格,经国家加工食品质量检验中心(广东)复检,维生素A检验结果为16μgRE/100kJ,标准值为18—54μgRE/100kJ,复检结果不合格。

经查核,该批次被抽样产品的销售源头是健合(中国)公司,抽检不合格的原因是健合(中国)有限公司委托货运公司运输产品过程中,有54罐产品存在不按规定运输的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五)项的规定,广州市黄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第(二)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一条的规定,健合(中国)有限公司因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的食品的违法行为被处以没收违法所得1.32万元并罚款46.75万元。

可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今年的2月份,上海晶欧商贸有限公司销售的健合同批次的可贝思羊奶粉在抽检的时候就被查出维生素A项目抽检、复检不合格,只不过由于当时样品是由合肥市包河区满分母婴用品店通过微信销售至上海晶欧商贸有限公司,该供应商营业执照已注销,所以抽检样品为非正规渠道购进,健合(中国)公司并未受到行政处罚。

对照上述两张公示信息截图可见,健合可贝思羊奶粉同样的产品批次,同样的被抽检单位,两次划水却终究在这次被罚,真是应了那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祸不单行,一季报显示,益生菌补充品细分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从去年同期的3.9亿元暴跌36.6%至2.47亿元,其他婴幼儿产品也同样出现下滑,减少了超1千万元。

对于上述数据,健合在财报中声称,中国市场总收入的下降主要是因为婴幼儿营养及护理用品业务的销售下降所致,而该业务单元的业绩下滑主要是由于2020年同期内健合益生菌高基数的原因,而澳新地区的收入下滑也是受去年同期Swisse产品被囤货导致的高基数影响。

但是相关数据显示,2018-2020年,健合集团营收分别为101.32亿元、109.25亿元和111.9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25.2%、7.8%和2.5%,营收增速连年下滑。

除此之外,2020年一季度合生元益生菌的营收达3.9亿元,虽然同比增长,但是从去年全年来看,健合集团的益生菌业务增速已经在走下坡路。数据显示,2020年益生菌板块仅实现了11.2%的增长,与2019年20.1%的增长率来看几近腰斩。

基于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在调整战略后,健合集团加注Swisse和奶粉业务板块,对益生菌的投入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益生菌业务有所下滑,甚至影响到公司整体收入。

相对而言,资本市场的反应才是最迅猛、真实的。就在健合集团披露2021年一季报后,高盛、富瑞等机构下调了其目标价。其中,富瑞在研报中认为健合集团今年首季收入逊于市场预期,决定将其2021至2023年的盈利预测下调5至8%,并将该公司目标价由40港元降至38港元。而高盛则将健合集团目标价由42.1港元微降至40.2港元,同时降未来3年每股盈利预测3%。

益生菌赛道升温,龙头位置要易主?

虽然资本对健合依旧维持了买入评级,部分也在等待健合益生菌在今年下半年能以“增长”来回馈,但是益生菌赛道的纵向发展却并没有给健合以喘息的机会。

随着肠道健康消费意识的增强,千亿规模传唱之下,乳企们也开始对婴幼儿益生菌营养补充剂带来的附加值开始重视,纷纷码足了精力加快布局进程,斩获硕果。

譬如,澳优在近期于三亚举办的经销商大会上,正式官宣旗下爱益森品首款适用于婴幼儿使用的益生菌新品——爱意森“小橙盒”将在今年8月起全线上架全国母婴店,而新品小橙盒所采用的菌株,正是澳优旗下益生菌业务品牌锦旗生物于今年4月份获批的中国第一株自主研发菌株-MP108鼠李糖乳杆菌,同时这也是一种可用于婴幼儿食品中的菌种。

不仅是澳优,老牌乳企光明乳业也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便推出首款益生菌产品—健能JCAN系列益生菌,其中核心采用的便是光明专利菌株—干酪乳杆菌LC2W,据悉该菌株曾二度登陆太空,耐受严苛环境考验,活性更强。

而要论道专利菌株,必然要提及乳业巨头伊利,早在2019年5月的一场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上,伊利自主研发的专属菌株“乳双歧杆菌BL-99”成果就正式被展示。而蒙牛也推出两款益生菌产品蒙牛M8活性益生菌粉和蒙牛悠瑞益生菌固体饮料,君乐宝自主采集筛选的副干酪乳杆菌N1115也同样官宣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放眼全球内乳品企业和食品企业, 除却上述近期有布局肠道健康也就是益生菌赛道的乳企之外,雀巢、达能以及养乐多也早就在益生菌赛道上抢跑,其中也有不少因为研发起步较早加上持续投入,已经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菌株。

乳企接二连三加码进入,也释放了一个讯号,那就是益生菌赛道已经持续升温。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功能性食品市场,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8000亿元到10000亿元。另据Euromonitor(欧睿)统计及预测,2017年,全球益生菌产品(包括益生菌补充剂、益生菌饮料、益生菌酸奶等)市场规模约为36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规模约为455亿元,预计到2022年可以增长到896亿元。

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我国益生菌市场规模还存在有很大的高增长空间,但是相关报告显示,中国近乎80%的益生菌原料供应被美国杜邦、丹麦科汉森垄断,并且在澳优的MP108获批之前婴幼儿专属益生菌菌株主要为海外所垄断。

被人扼住喉咙的发展终归是会丧失话语权沦为陪跑,此点无论是高新范畴的芯片事件还是乳制品行业的乳铁蛋白涨价潮事件均提供了前车之鉴,因而国内益生菌第一股科拓生物创始人刘晓军就曾公开发言表示,乳品企业应该充分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菌种的价值,“越早做越好,谁做谁就能站在制高点上。“

早前香颂资本董事沈萌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公开表示:“益生菌对于乳企而言并不陌生,而且相对乳品又属于高附加值产品,因此乳企为了改善业绩,涉足益生菌行业的成本最低。乳企相对而言品牌形象更好、规模更大,特别是益生菌产品的销售渠道和乳企也可以形成协同。”

所以乳企切入益生菌板块,撬动营养品板块业务发展也是一个必然趋势,不难预见将有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株被研发,其中定也不乏与澳优的MP108一样的婴幼儿专属益生菌菌株,而这势必会对健合益生菌龙头地位发起冲击。

健合集团也在财报中提及,今年第二季度,公司益生菌业务将表现疲软。换而言之,健合的益生菌业务将至少要到下半年才有可能恢复元气。

轻研发重并购,才是业绩疲软终极推手?

回顾上文,健合将益生菌业务单元大幅下滑主要为新冠疫情刺激下,2020年一季度益生菌高基数的所致的说辞,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并不能认同,甚至有言论表明,外延式扩张造成集团大而不强,或是健合集团营收增速连年下滑,以至于今年一季度负增长的根本原因。

其实从健合益生菌的发家史便可知,健合的前身合生元在益生菌行业也实属是先行者。2000年,合生元与法国拉曼进行了合作,开启了合生元益生菌大单品的时代,据知情人透露,合生元半年实现300万的营收成绩,2年5000万的销售业绩,到2007年就实现了年营收2个亿的份额。营销加码之下,合生元奠定了其在益生菌届龙头的位置,并且通过买买买的方式,先后拿下法国纸尿裤品牌Dodie、澳洲营养品品牌Swisse等,进一步壮大了自身。

虽然从财报数据看,Swisse的赌博性收购目前来看还算是正向反馈,但也正是一系列的买买买之下,健合资金也是承压,据往年财报显示,健合大幅举债收购Swisse让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77.51%,到了2020年也高居63.98%,其中长期负债高企,高达60多亿。

诚然,益生菌一直作为健合强力发展的板块,健合也在19年也有新动作,发布首款面向新生儿人群的益生菌滴剂产品,但很显然36.6%的跌幅说明了这一切效果并不明显。此外翻看其2019年一季报发现,其BNC业务板块中,益生菌补充品单元实现的收入近2.9亿元。可以说,在行业释放红利期间,拓展新品品类的健合益生菌销售额却开始收窄,恐怕这下滑的锅还真的不能让新冠疫情来背,毕竟将鸡蛋分散在不同篮子里,关注的精力也势必会被分散。

纵观益生菌行业总态,消费者对于保健品高质、功效性追求正在倒闭品牌进行差异化发展,与此同时自有菌株匮乏、代工乱象环生、活菌数不符合国标、行业监管标准缺乏等发展桎梏也正随着行业扩容、市场教育进一步加深而在放大,不少益生菌品牌已在开始对自我进行标准规范比如在包装上明确标注活菌数细致到菌株号,并开始对消费市场进行“本土化”教育、认知教育,良币驱逐劣币的洗牌阶段已揭开帷幕,营销战已在慢慢转舵至“内功战”。

就此,香颂资本沈萌也曾指出,益生菌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因此可能要在生产制造端之外,加强对研发的投入,形成更多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但是从财报中来看,健合的投入似乎有些差强人意。2020年健合集团的研发投入仅为1.39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还下降了15.1%。对此,罗飞称:研发开支下降主要由于新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处于阶段性改变以及在各地封城限制下差旅及招待开支下降。然而对比飞鹤2019年的1.71亿元和2020年的2.65亿元,2019年的健合集团,研发开支也不过1.64亿元。

并且据报道,艾瑞咨询曾指出,健合第一季度的投入研发费用为348.79万元,研发投入处于较低水平。健合集团的专利类型主要以外观设计为主,占比91%,而发明授权和发明公布只占极小比例。

不过健合似乎并没有在意此点,在一季报发布后,据健合集团CEO安玉婷(LaetitiaGarnier)表示,健合集团2021年的展望是加快增长,提高利润率,而在3月,健合集团对外称2021年该品牌计划通过一般贸易渠道引入更多“蓝帽子”新品,从而加强在健康营养领域的布局。

从南山到圣元再到贝因美,最终到飞鹤,国产奶粉龙头轮流坐告诉我们“变则通,通则久”,当下益生菌行业百舸争流势头已显,“自古真情留不住,只有套路得人心”的单纯性营销时代即将挥手离去,那是否意味着健合是不是也到了拐点?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