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造车再创业”,小米还能拼什么?

小米近期“双喜临门”。喜事之一是一季度业绩创新纪录,之二就是胜诉美国。如果说前者是小米向资本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那么后者,则让小米这家企业带上了一定民族色彩。

究竟小米是如何在“内卷”如折叠屏、电竞手机都已经无法讲出新鲜故事的智能手机市场脱颖而出的?

最新一季度财报,或许给我们透视小米提供了一个窗口。

这家似乎总是充满激情的企业,究竟是凭借什么,吸引了一批忠诚“米粉”信徒?又是依靠什么,一次一次突破自身纪录?

业务线“多点开花”:心里有底、兜里有钱

关于报复性消费,自后疫情时代以来,线下实体经济包括餐饮、院线、商场等都享受了一小波红利。

网联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网联平台共处理资金类跨机构网络支付交易85.32亿笔,金额5.06万亿元,相比去年和前年同期,日均交易笔数分别增长26.07%和94.85%,日均交易金额分别增长46.48%和87.96%。

与此同时,有关报复性消费是否真实存在的质疑也越来越多,毕竟,以上这些更多都是消费决策成本低的品类,像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这种大件,似乎很难迎来报复性消费。

好在,即便没有所谓报复性消费,如今,虹销雨霁,市场迷雾拨开,智能手机的技术迭代引领消费者需求升级后,年轻消费者对于智能手机的迭代需求,也不再像上一代消费者那般,“够用就行”。

虽然从整体来看,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放缓:根据IDC数据,2020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约 3.26亿台,预计2021年出货量约3.4亿台。增速放缓意味着,谁能够在消费者预算充足的一季度抢跑,谁就有可能获得竞争优势。

数据显示,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4940万台,同比增长69.1%,国内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74.6%,逆势抢跑行业。

凭借手机起家的小米,智能手机业务一直是其基本盘。过去,市场以及消费者对于小米的刻板印象停留在“性价比”,换句话说,就是便宜。千元机时代,的确让智能手机迅速引领一波换机潮。但自发力高端市场以来,小米手机再也不是消费决策成本低下的选择。

数据也有力回应了市场质疑,一季度,小米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高达400万。同期推出小米11Pro、小米11Ultra和首款折叠屏手机小米MIX FOLD,通过技术驱动优化产品组合,在高端市场的征途终初显成效。

暴增的出货量给小米带去暴增的营收。财报显示,一季度小米总营收达人民币769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人民币61亿元,同比增长163.8%。远超市场预期且同时创造了小米业绩新历史纪录。

智能手机业务之外,小米的AIOT业务线也是“多点开花”。

当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选择小米AIOT生态,那么相应的,小米互联网业务方面,生态活力以及商业化能力也将持续增强——截止到今年3月,MIUI全球月活用户数已经有4.25亿。同时,小米A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收入人民币182亿元,同比增长40.5%。

2021年第一季度,除了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之外,小米AIOT平台连接AIOT设备数达到3.51亿。其中,有680万小米用户,同时拥有5件以上连接至小米AIOT平台的设备。

粗略统计下,小爱同学能够连接的终端设备,小米手环、智能音箱、智能电视、小米机器人、空气净化器、智能空调,甚至电饭煲等等,远远超过同行的AIOT生态版图。相当于,小米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生态系统的流量池。而AIOT发展,将是影响小米盘活超4亿流量池的关键因素,这也是小米造车的战略逻辑。

居家场景外,车载场景已然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今年以来,互联网造车热闹非凡,并不是巨头爱凑热闹,而是都想通过智能汽车这个“移动手机”来抢占下一个互联网十年发展的船票——智能汽车搭载AI语音交互技术之外,智能屏也将成为汽车上移动的互联网终端。

本质上来说,互联网生意更多是注意力经济,当用户待在汽车空间的时长越久,其注意力也就停留越久,这也为车载场景里的AIOT发展提供了无线想象空间。

一边是基础业务的营收保证小米“兜里有钱”,一边是放眼未来,新兴业务战略发展方向“心里有底”。或许,在小米这份超出意料之外的“喜报”背后,更为有探讨意义的,是小米达到如此成绩的“后台功夫”。

全球与下沉:小米各渠道的星空与城邦

在国内市场竞争趋于饱和下,增速放缓是每个智能手机品牌都绕不开的问题,能够做到逆势增长的实力品牌少之又少。

因此,大浪淘沙下,开辟新业务线外,核心业务的全球化战略与高端化路线,是绝大多数实力品牌的不二选择。这背后的逻辑,同“下沉市场”的挖掘是一个道理,当固守原有市场无法提升增长时,转寻他路才是明智。

2014年,小米早早开始了海外征途,如今“航海”7年的小米称得上满载而归。数据表明,一季度,小米海外市场收入人民币374亿元,同比增长50.6%。

拿小米智能手机在全球的出货量来说,一季度,小米在62个国家和地区智能手机市占率排名前五。其中在欧洲市场,小米超过苹果,排名第二。此外,海外互联网业务也是保持较高增长,收入9亿。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前沿的战略视野外,真正能够让全球化以及高端化实现落地执行的,是小米在渠道布局上的能力。

从国内市场渠道布局来看,首先,线上方面,小米在国内智能手机线上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8.5%上升至今年的38.0%。线下方面,截至今年4月底,小米之家线下门店数突破5500家,四个月内新增超过2300家。

至于国内下沉市场方面,小米卢伟冰在redmi note 10发布会上透露,要在乡镇市场开10000家小米之家。自从去年红米Note 9发布会提出,要加速下沉市场布局,经过半年时间,小米之家超5000家门店数量,已经覆盖60%的县级市场。

虽然线上作为国内市场主要销售渠道,但是毕竟电商只是购物方式之一,在许多下沉市场,实体店还是大部分消费者的选择。

因此,线上和线下的渠道配合,才将会为小米新零售战略进一步提速。

另外,从海外市场渠道布局来看,截至今年3月底,小米已与全球超过150个运营商渠道建立合作。财报显示,一季度,在除印度外的境外运营商渠道,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也超过50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310%。

至此,国内高端市场、下沉市场、海外市场,线上线下渠道的建设,小米已经设下“天罗地网”,覆盖到国内绝大多数目标用户。这或许为小米一季度的业绩暴增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只是,为何小米如此重视渠道建设?

其实,不论是4G浪潮,还是5G浪潮,对于智能手机或者其他品类的智能电子设备来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渠道,很难去真实了解用户真实需求。正如中信证券研报指出那般,小米新零售网络加速拓展,短期来看,将加速其中国区份额增长,中长期来看,通过360度的消费反馈,将提升小米的消费者洞察能力和品牌影响力。

一个简单的理解,现在小米的线下渠道基本上是官方直营或者仅授权有一定规模的店面,这种店面的好处就是能够为用户带来统一的购买体验。但是这种店面的选择和拓展较为严格,在很多四五线城市或者乡镇一级别的地方,很难触及到。所以下沉市场的发力,或许又将为小米带来新一轮增长。

当渠道建设打通之后,小米多个业务线也就找到了“交通枢纽”,而疏通“任督二脉”之后的小米,才有机会施展他的AIOT战略。

AIOT热潮背后,科技创新才是“基操”

回望智能手机市场发展历程,从功能机、智能手机,到折叠机、游戏机、云手机,行业每一次变革,都有创新技术的参与。类似的道理,也体现在当前汹涌的万物互联浪潮中。

随着5G技术的成熟与落地,物联网再次成为市场与资本关注的焦点,BAT等巨头对“云”上生意加码以及AI的投入,都将加快“万物智联”时代的到来。

所谓万物智联,最容易理解的说法就是,设备与设备间将互联互通,形成数据交互、共享的新生态。在这个过程中,终端不仅需要有更加高效的计算能力,在大多数场景中,还必须具有本地自主决断及响应能力。

换句话说,万物智联的长期发展路线,始终是对科技创新的更高追求。

回到小米一季度财报,小米之所以能够提升其在AIOT业务版图的生态活力和商业化,与其在科技投入上是成正比的。根据财报显示,小米第一季度研发投入30亿,同比增长超60%。

过去,以“黑科技”出圈的小米,在智能手机上一次又一次的创新突破,使其收获一大波“米粉”。如今,通过AIOT平台系统,小米不同产品终端之间的“熟悉程度”正在逐步增强,也增强了消费者购买同一系统产品体系的意愿。

但是,有关万物互联,市场上“智能家居不智能”的争议背后,反映的仍旧是用户对于高科技AIOT产品的期待。

因为,不可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在现今这样一个巨头角逐的AIOT赛道中,目前的竞争格局还是一个分散作战、各自跑马圈地的状态,智能单品之间的孤岛现象频发,碎片化明显。举例而言,就是每个品牌都是各自为阵,各自打造AIOT平台系统,并且品牌之间常有产品链接不兼容现象,从而影响用户体验。

关于这一点,小米一方面通过技术迭代,试图与其他平台系统兼容,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小米手环可以顺畅接入iOS系统使用。

另外一方面,虽然不论是小米机器人还是小米智能汽车,对于小米AIOT平台而言,不过是一个连接的终端设备而已。但是,仍旧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AIOT平台的产品矩阵,扩大生态版图。毕竟,产品矩阵版图越丰富,其平台系统的生态活力和商业化道路也就发展越快速。

而平台系统的兼容性以及产品版图的丰富性,都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作为驱动力。

结语:

小米发布财报后,招银国际给出小米39.2港元的目标价,较现价有接近40%的潜在上涨空间;摩根大通预判小米智能手机、物联网产品及互联网服务业务毛利可持续强劲,上调目标价至35港元;中信证券则上调小米2021-2022年的经调整净利润为191/246亿元,并新增2023年预测为295亿元,维持对公司的“买入”评级。

不难看出,投行机构、资本市场也是比较满意小米一季度业绩。

可以说,规模经济是一个坎,小米发展到如此规模,手机业务已经度过了瓶颈期,而AIOT业务的规模化,迈过去,就是另一个高度。

文章来源:松果财经,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