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茅台”的爱尔眼科,又一次“蒙蔽”了双眼?

暑假,向来是摘镜热潮,去医院里做近视眼矫正手术的“小患者”越来越多。去眼科第一股的爱尔眼科为孩子做手术自然是大多数家长的选择,但大品牌就一定值得信赖吗?

 

 

爱尔眼科与抗“疫”医生艾芬的医疗纠纷尚未和平解决,近日爱尔眼科又被爆出类似的医疗事故。12岁小女孩在爱尔眼科治疗过程中,左眼视网膜脱落,未来可能面临左眼失明的危险,而“吹哨人”正是艾芬医生。

 

如今该事件已得到当地相关部门的注意,在权威部门未公布结果之前,对事件的真想不置可否。但如此频发的舆论下,爱尔眼科的正规性究竟有几何?

 

医疗事故偶然变必然?患者的光明何在?

 

根据艾芬医生的曝光得知该事件的大概样貌。

 

从县城奔赴桂林市的廖大姐,带12岁女儿在桂林爱尔眼科看眼睛,在爱尔眼科视光科主任杨福建的检查与推荐下,为女儿佩戴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然而11个月后,廖大姐女儿被发现左眼视网膜脱落。随后在爱尔眼科院长杨帆的“建议”下,廖大姐将女儿转到三甲医院进行手术,最终摘除了左眼晶体,未来可能面临左眼失明的危险。

 

廖大姐还表示,自己后来被知情人告知,所谓的视光科主任杨福建在2020年5月才取得验光技师证,同年11月才取得医师资格证,而她女儿验配角膜塑形镜的日期是2020年5月。

 

艾芬医生对改事件的说法为,爱尔眼科将孩子推往三甲医院做手术是在推卸责任,意味着孩子如果失明将与爱尔眼科无关。其次,爱尔眼科聘用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擅自从事医疗活动,触犯了非法行医罪。

 

据悉,桂林市卫健委相关人员表示,已经将相关报告提交给了医政科。对当事人和“前当事人”对爱尔眼科的控诉真伪不置可否,事情的真相静等权威部门的调查,不过爱尔眼科的类似的医疗纠纷并不少见。

 

爱尔眼科前员工曾通过艾芬医生控诉爱尔眼科,称其为自己选择了最不合适的手术方式,在术后视力反下降。该员工在控诉中表示,公司为了冲刺业绩,动员员工和亲属以及社会资源做屈光手术。

 

在此之前,抗“疫”医生艾芬控诉爱尔眼科时,也曾提出爱尔眼科为自己选择了不合适的手术方式,为其选择了花销更贵的白内障治疗,而不是进行价格更低的视网膜激光手术,导致其视网膜脱落。

 不过以上皆为当事人单方面的说辞,爱尔眼科并未对其控诉进行正式回应。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但爱尔眼科已经被定型的医疗事故却也不少。

 

根据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自2014年到2020年,有75起因爱尔眼科治疗过失、未尽告知义务、辅助检查义务导致患者失明的医疗损害相关案件。“75”还只是走医疗鉴定程序的数字,根据中国医疗纠纷现状,因没有拿到证据,或者不懂如何维护自身权益的实际患者数量会更多。根据裁判文书网查询,具体案例如下:

 

2017年2月,武汉爱尔眼科对王某某进行人工晶体安装过程中,因为人工晶体大小不合适造成王某某眼部出血,又因事故发生后院方的后续准备不充足,手术从1个小时延长至6个小时,最终造成王某某左眼失明,法院判定结果为:院方医疗过失参与度60%—90%。

 

2018年,刘某在葫芦岛爱尔眼科实施左眼行玻切手术,因院方诊疗过程中存在过错,导致刘某视网膜脱离,最终造成刘某左眼失明,法院判定结果:爱尔眼科医疗活动构成四级医疗事故……

 

安全类有两大法则,墨菲定律和海恩法则,两者共同阐释了一个通俗易懂的道理:如果一件事有变坏的可能,我们是可以通过预防来避免它。

 

医疗事故无法避免,但却可以预防。“75”只是个冰冷冷的数字,但对患者来说却关乎一生,切勿把偶然变成必然,否则患者的光明何在?

 

扩张的爱尔眼科:规模化与精细化的天然对立

 

爱尔眼科的医疗事故能引起大范围的关注,除了抗“疫”医生艾芬的曝光外,或许爱尔眼科的运作方式,也让外界对其能否尽量避免医疗事故有很大的疑问。

 

据《国民视觉健康》统计,我国2020年近视人口约7亿人,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一。其中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近视率分别为25%、70%、85%,近视率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据中华医学会数据统计,我国60-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

庞大的患者数量意味着庞大的医疗需求,然而眼科需要高度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和其他专科相比,眼科对专业设备的依赖程度极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设备。

 

对于综合类的公立医院来说,相对于其他科室,眼科的投入过大,不利于医院的整体健康发展。故,眼科长期处于边缘科室。而私立医院却可以通过资本的融资配备先进的设备,然后通过规模化和营销增加客源等方式,摊薄成本。

 

庞大的患者数量以及相对空白的眼科市场,给了私立医院快速扩张的机遇。眼科领域成为了医药行业公认的黄金赛道,眼科机构在资本的加持下迅速扩张。爱尔眼科凭借先并购再收购的“体外孵化”模式迅速跑出,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眼科连锁医疗机构,被称为“眼科茅台”。

 

然而随着爱尔眼科规模的急速扩长,医疗纠纷也随之增加。

 

上市公司能够迅速规模化,对于资本而言是好事。但是对于C端用户来说,过快的规模化可能会导致医疗机构合格医生数量不足,以及精细化管理上的不到位的问题。

 

培育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大量的医生都在公立医院。私立医院规模的快速扩张,机构规模增速过快,但相关人才缺失,呈现出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的形态。如果采用不合格的医生,对医生培训不到位的情况下,医疗诊断与治疗方式也极易形成标准化、流程化。

 

标准化和流程化并非贬义词,这在成熟的行业中很常见。然而,当下的眼科治疗真的已经如此成熟了吗?公立医院眼科相对边缘化可不只是单纯因为设备昂贵。每个人在医疗上的需求不同,不同于发烧感冒有大致的规律且弥补成本低,眼部是人体的敏感部位,以“流水线”的方式治疗特殊个体时,很可能造成医疗事故。

 

管理缺失在医疗行业中是致命缺陷,可能会导致医疗事故增加的风险,其后果对于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不能承受的。

 

在抗“疫”医生艾芬和爱尔眼科前员工的控诉中,都表示爱尔眼科对自己使用的治疗方式并不是最佳方案。在二人的推测中,爱尔眼科这么做的原因除了为了客单价最大化外,还有检查不全面就妄下定论的缘故。

 

如果两人推测无误,那么爱尔眼科就可能存在过度医疗和流程化诊治的嫌疑,从而造成特殊个体发生医疗事故。

 

在对艾芬医生对爱尔眼科的控诉中,爱尔眼科为了赚更多的钱,为其选择了花销更贵的白内障治疗,而不是进行价格更低的视网膜激光手术。

 

事情闹了如此之久,但爱尔眼科至今还未对其进行回应。不过,在医生与患者之间,医生属于权威,患者个人的客观推测参考意见并不大,所以在增加“客单价”上的,没有权威的第三方机构介入充分调查,并不能就此对爱尔眼科进行指责。

 

但爱尔眼科在产品价格上确实存在欺骗消费者的情况发生。据中国江西网报道,爱尔眼科曾因虚构原价欺诈顾客被湖北相关部门点名批评。

 

资本是逐利的,这点无可厚非,但是医疗作为一个投资周期相对较长的行业,过快规模化的同时又要保证上市公司业绩稳定高速增长,又将C端患者的利益置身于何地?

 

人不等同于商品,资本圈惯用的逻辑或许并不百分百适合于医疗行业。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都不能改变医院本身的定义:即以救死扶伤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而非本末倒置,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之一,把人的生命安全“等价”于商品的资本逻辑。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