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支付宝88亿转账成功的提示音,苏宁终于活下来了。
股票停盘、资金链全面断裂、距离倒闭只剩一步之遥,很难想象,在这段时间里,作为苏宁创始人的张近东,承担了怎样的压力。
也没有人知道,在由国资牵头成立的,阿里巴巴、小米、海尔、美的等企业共同成立的“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有限合伙公司”,以88亿元的价格拿走苏宁16.96%股份的时候,张近东在想什么。
不管在想什么,大概是怎么都笑不出来的。
因为在资金到账的同时,苏宁就再也不属于张近东了。
阿里获得苏宁实际控制权,张近东30年创业为他人作嫁衣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为了拿到这笔钱,苏宁方面连发11条公告,宣称只要资金到账,公司将立刻进入无实际控制人的状态。
表面上说的风平浪静,实际上,在完成股份转让后,张近东对苏宁的控股比例降到20.35%,淘宝维持19.99%的持股量不变,而新成立的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的一、二期,共同占据了22.55%。
而按照苏宁的董事会章程,6个非独立董事成员中,张近东和另外两个大股东将各占两个名额。但是考虑到,这家江苏信心零售创新基金有限合伙公司里,大部分都是阿里系的企业。
直白点说,阿里巴巴掌握了苏宁董事会4个成员名额,挤走了张近东,成为苏宁实际上的控制者。
张近东辛辛苦苦奋斗30年,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易主了。
尽管他还是苏宁第二大股东,同时身为创始人还拥有不小的影响力,但带着苏宁沦落到今天这个境地,名望和信誉跌落谷底,谁还会继续信任他?
事到如今,我们已经可以断言,张近东几十年创业一败涂地,最后为阿里做了嫁衣。
他究竟输在哪了?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张近东野心膨胀急于求成
如果把商场比作牌局,那张近东的上半场,赢得过于顺利。
1990年成立苏宁,1991年营收超过6000万元,净赚1000万元的利润。
1993年,打败南京“八大国有商场”的联合围剿,销售额突破3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空调经销商。
1995年开始做零售,2000年全面转型大型综合电器卖场,开始在全国范围扩展连锁店,并且喊出了3年内开1500家分店的口号。
2004年上市,2007年实现了全国连锁。而且在这一年,张近东凭借351亿元的身家,成为了内地资本市场的首富。
此后,苏宁顺顺利利地来到了2010年,在成立20周年之际,苏宁易购诞生了。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苏宁来到了这场牌局的下半场。
从苏宁易购诞生开始,苏宁就不再满足于电器产品的拘束,张近东大手一挥,带领着苏宁走向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20年的成功让张近东到达了自信心的顶峰,他的野心也越发膨胀。从苏宁易购开始,张近东还把手伸向了物流、金融、科技、置业、投资、体育、文创这七大产业。
方向是好的,大企业的终极目标,就是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版图,打造一个完整的商业帝国。
但是,和后来的贾跃亭一样,张近东太着急了。
收购小企业烧钱养球队,被恒大连累痛失200亿
已经有无数的成功人士亲身证明过,步子迈的太大了,的确容易扯到身体某个部位。
不过张近东并不觉得自己会步前辈的后尘,于是他喊出了“先开枪,后瞄准”的口号,也就是做事之前,先烧一把钞票助助兴。
急于取得成功的张近东,并没有采用稳扎稳打的方式,一点点打造相应的业务体系,反而是依靠苏宁的财大气粗,直接到处收购公司。
短短几年时间,他买了PPTV、龙珠直播、努比亚手机等等体量较小的公司,还投资了罗永浩的锤子手机,收购了万达百货和家乐福中国。
怎么说呢,张老板的确眼光“不错”,这些项目,没有一个是能赚钱的。
而且在京东的刺激下,张近东还想要做物流,于是花了40多个亿买下天天快递,每年都顶着亏损十几亿的压力去维持,到最后也不见得做出什么成绩。
这期间,大概是觉得天下无敌的张老板认为自己有能力为梦想喝彩了,在2015年,他直接斥巨资买下江苏足球队。并且在第二年,又花了几十亿收购国际米兰,每年还支付大量的额外费用去维持。
足球队这种投资项目,属于典型的高投入低回报,而且回报周期还是很长的那种。张近东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靠这个赚钱,除了方便打造苏宁体育的板块外,最主要的目的,大概就是给自己博一个好名声了。
如此一通折腾,苏宁就算再有钱也顶不住,到2020年,苏宁已然元气大伤。同时,铺设许多年的八大板块业务始终都在亏损,严重拖累了苏宁的财务状态,对外欠债高达2000亿元左右。
按理说,这时候应该收手了。
但是张近东似乎还没有认清苏宁的现实,也或许是和恒大老总许家印关系太好,为了帮助恒大上市,直接送了200亿元的战略投资。
然后大家都知道了,恒大上市失败,所有的投资都打了水漂。本就已经危如累卵的苏宁,这一下彻底陷入了资金断裂的绝境。
不得不说,苏宁沦落到如今的地步,张近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希望经历过这场绝地求生的变革后,张近东能够有所醒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