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剧,该换年代了

 

作者|耳东陈

监制|吴怼怼

 

21世纪进入第三个十年,电视剧里反应社会发展的年代剧却依旧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每当提起怀旧风,影视剧里必会出现上世纪的粤语歌和港片老海报。

 

然而随着90后长大,所谓怀旧,已然发生了年代的位移。

 

今年播出的年代剧,除了《觉醒年代》《山海情》等献礼剧,其余均质量尚可但收视哑火。其中一个原因是,主要受众与故事所处的时代,有割裂感。

 

当腾讯优酷爱奇艺90后用户占比均近6成时,意味着90后已然成为平台内容的主要受众。影视剧不能只用仙侠甜宠等更娱乐的类型剧讨好年轻人。

 

年代剧也该用世纪初的各种故事,做让年轻演员更不容易产生违和感、让观众更有熟悉感的新年代剧,书写新篇章。

 

01

 

人物符合时代审美

 

太新了。

 

当年轻演员投身年代剧时,不少观众反应,即便演员在妆造上已经尽力往符合剧中年代的样子去打造,但形象依旧违和,让人入戏困难。

 

我在《演员潜质是怎么被消耗掉的》《95后明星进入转型加速道》两篇文章中,从年轻演员的角度解释过这一现象。

 

回归剧集,演员与年代剧的不适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讲述上世纪的年代剧所需要的面孔,与如今符合娱乐圈主流审美的面孔,不适配。

 

回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在我国荧幕上的面孔,男演员的代表是陈道明、陈宝国、王志文、姜文等。他们或阳刚或儒雅,唐国强这样清秀的在当时都被称为「奶油小生」。

 

女演员的代表是刘晓庆、王姬、潘虹、巩俐,她们之中没有一个小尖脸,全是方脸盘大青衣,即使在少女时期,突出的特质也是「女」非「少」。

 

荧幕形象直观反映时代审美,几十年过去后,重讲那个时代的故事,首先得找形象与上世纪演员在同一象限的面孔。

 

然而纵观当今娱乐圈,审美西化已是定局。

 

演员讲究骨骼感、立体度、头肩比、头身比……一轮一轮卷下来,有知名度、有流量、能上镜当主演扛收视的年轻代,皆是身高腿长身形单薄头小脸小的清秀男演员,以及立体欧化小尖脸大眼睛的幼齿女演员。

 

他们演偶像演仙侠不违和,但放在年代剧里,顶着尚未成熟长大的脸去旧时代力挽狂澜,真的很像中学生装大人。

 

演员外形上与八九十年代完全是反义词,就意味着纵使妆造再用力,也注定从一开始就输很大。

 

年代剧与其将目光停驻于八九十年代,用新演员做与其差别过大的旧人物,从最直白的观感上打折扣,不如把年代剧的进度条往前拉一拉,让长在新世纪审美点上的演员演属于他们这个年代的年代剧。

 

违和感一降低,角色信服度也就上升了。

 

02

 

行业贴合实际情况

 

年代剧重在展现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的切面,近年来国产年代剧的惯用操作方式,是用时代浪潮下某一个或几个行业/地区的发展穿针引线,织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命运变迁和喜怒哀乐。

 

典型如《大江大河》及《山海情》。

 

有时代依据的好处是,站在新节点看过去,一些发展已然盖棺定论,能从中取材的故事丰富,经验也丰富,同时能撬动共同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观众的情绪。

 

年代剧迟迟不讲新世纪的这些年,其实国产都市剧和职场剧,已经把一些社会变革和行业发展放进了自己的故事里。不过讲得好的并不多。

 

黄轩杨颖周一围主演的《创业时代》,是取材于互联网浪潮下的创业故事,周一围的原型有参考搜狐张朝阳。

 

但2018年播出的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讲了一个互联网门户时期的故事,并且把故事放进正在进行时的语境里。

 

光是比行业发展滞后20年这一点,就让《创业时代》大打折扣。更别提杨颖周一围的辣眼表演,以及三观乱飞的剧作思想。

 

《创业时代》是很烂,但它选取的行业对当今的年代剧而言,却是挖掘故事的沃土。

 

其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中,已然有几个尘埃落定的时期,从既定事实中找素材成故事,能避免创作团队因看不清行业状况埋头乱写,贴合时代意味着一定程度上保证真实性。

 

其二生长于世纪初的年轻演员距离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互联网创业故事并不远,这有利于他们把握角色。

 

其三已然成为收视主力军的90后同样经历过故事发生的年代,这种年代剧对年轻人而言,更有代入感。

 

在各类剧都争相讨好年轻人时,年代剧应该更新符合时代的新情怀。

 

除了「互联网改变人们生活」这种年代剧,还有以互联网为土壤生长出的许多新行业,改变年轻人生活习惯、职业规划的故事。

 

时代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每个已然成为过去式的风口,都能做出不止一部特定年代跌宕起伏的好故事。

 

框定年代的叙述方式,能缓解一些影视剧因未能及时播出而内容过时的尴尬。

 

典型如涉及自媒体创业的《北京女子图鉴》中,描述的行业发展状况比现实滞后了5年。

 

诚然影视剧永远比现实滞后,无可厚非,但给故事加上年代声明,其实是给现实主义电视剧更好的现实参照。

 

03

 

故事引起广泛共情

 

除了用行业讲故事,年代剧还有一种常规操作,是讲某个特定时期普通人的生活。

 

这类年代剧的质感贵在真实,需要撬动的情绪是怀旧。

 

而怀旧的底层逻辑,是让观众认可故事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放大观众对时代发展中人物境遇的共情,最终把个体共情上升到对人类发展过程某个时段命运的悲悯。

 

《请回答,1988》的魅力就在于此。

 

五个一起长大的高考生的青春悸动是切口,他们各自的家庭是韩国当时几种典型家庭的切面,校园流行的歌曲随声听等是社会发展的明面,没有明示的光州事件是时代发展的暗面,离开双门洞是孩子们长大的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剧中根据电视新闻引发的感慨「有钱无罪 没钱有罪」,在不了解韩国当时国情的观众看来,某种程度上是亘古不变的无奈事实,对亲历韩国那些岁月的人来说,很容易想起全斗焕弟弟侵吞财产却没被制裁的往事。

 

《1988》讲家庭,讲青春,讲小孩长大,父母老去,电视剧自始至终在讲小人物的平淡命运。自始至终没有大富大贵,飞黄腾达,但故事自始至终,都在遵循韩国当时真实的社会语境。

 

所以观众看完剧,能够通过几家人,看到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的变迁。

 

小人物的故事没有大起大落的剧变,但穷时想要天天吃鸡蛋,有钱后端出一盆煎蛋的朴素桥段,能戳得大多数人心酸之余,会心一笑。

 

它没讲大格局,但极具时代性。

 

反观国产年代戏,每当有服化道极具年代质感,故事主人公是青少年的剧,总会有人拿来碰瓷《1988》。

 

《以家人之名》《乔家的儿女》都用前4集的真实质感拉满观众期待,也都以悬浮的现实口碑败北。

 

年代剧,服化道符合年代是基本要求。

 

在充分了解故事发生的年代时,用全局观把握符合时代的人物命运才是本质。

 

《1988》讲邻里,讲社群。

 

其实在商品房变成主流之前,中国社会的各种家属院里,上演过无数场与之类似的生活故事。

 

邻里之间属同个单位,孩子们上同个小学,贫富之间有些差距,但总归不是天差地别。

 

生活磕磕碰碰,其中包含经济和科技发展,闭路电视变成网络电视,电脑系统从windows 98到win 10,小区一个人学会网购带动周围邻居一起网购,摩托罗拉变诺基亚变苹果……

 

人们接连搬离家属院是节点。早买房的人享受到红利,迟买房的人错过时机。与此同时,改造的老旧小区住进了新的人。一代人的生活在此落下句点,一个时代的命运有了属于它的判词。

 

少年,家庭,校园,社会,把具体人物组合起来放进不同语境去发展,才有人的命运,发展里的喜出望外和生不由己,那是时代。

 

国产剧创作团队的一大问题在于,只看表象,不问本质。

 

看准《1988》里的青春元素,做剧的时候,就在青春上下猛料。

 

看到商战小说中的时代变迁,就在改变中忽略时代而夸大商战。

 

殊不知现实主义电视剧,孤立的青春成长、商业斗争永远不够打动人,理不清独立个体与所处时代之间的牵连,又何来生活质感?

 

国产剧常被诟病「不见小人物」。

 

其实年代剧稍微转转弯,把聚焦在商战小说IP上的目光变一变,采集世纪初社区的群像,那也是商品时代彻底到来前,小人物组成的浩浩荡荡的时代切面。

 

每当有反应年轻人成长的朴实生活剧出现时,总有人说中国版《请回答1988》要来了,然而向来都是希望,一直没有落实。

 

其实行业也好,青春也罢,年代剧最难的不是没故事,而是故事俯拾皆是,影视剧里却没有生活,既没有小家,也没有大局。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