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广东省中山市一起比亚迪秦PLUS DM-i起火事件,在网络上以两段视频的形式引发热议。
据网传第一段视频显示,该车在燃烧过程中火势主要集中在车内,底盘与车引擎盖等部位并未有明显的起火情况。
另一段视频则引起强烈不适,在几乎被烧毁的某车辆一侧,放着一具疑似被烧焦且露出骨架的尸体。
对于第一段视频,2月14日,比亚迪方面进行了回应证实,但对于第二段视频,比亚迪方面表示,此次火灾并未造成人员伤亡,并且在起火过程中,车辆电池并未发生燃烧现象,针对网络上车主已经死亡的谣言和串剪视频及恶意关联误导等不实信息,将报警处理。
截止发稿前,比亚迪汽车暂未对此次汽车起火事件作出具体原因回应。
虽然在此次起火事故中,未有人员伤亡是不幸中的万幸。不过从公开信息来看,2022年截止2月13日,仅不到50天的时间里,这已经是比亚迪汽车发生的第三起燃烧事故。
这不禁让人发问,曾说出“安全,是一辆电动车最大的豪华”得比亚迪,究竟怎么了?
危机公关下,扑朔迷离的燃烧原因
加上这两天刚发生的起火事故,今年才过了不到2个月,比亚迪就已经有三场燃烧事故在网络上被公开。
1月13日下午,有网友上传了一段比亚迪海豚起火的视频,从现场视频来看,当时火势较大,并伴有噼里啪啦的炸裂声,事故并未造成人员伤亡。有信息源称,经初步调查,起火点在仪表盘附近,非电池原因。
对于这次起火事件,谈擎说AI团队并未在网络上找到比亚迪方面的公开回应。
1月26日有网友爆料,上海一辆比亚迪唐DM-i故障车,疑似在拖车途中起火,当时火势主要集中在车头与底盘部位,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对于此次起火事件与起火原因,谈擎说AI团队同样未找到比亚迪方面的公开回应。
电动汽车燃烧事故的发生,无疑是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对于车主而言,这往往意味着人身安全与财产的双向损失风险,对于车企而言,面对一场危机公关,也有可能会随着事件发酵,造成品牌力与产品力方面的损失。
也因此,对于近来自家品牌电动汽车燃烧事故的发生,比亚迪其实就部分事件做出过相应的危机公关。
就比如1月中旬成都一辆特斯拉Model Y被旁边车辆引燃,有网友声称是比亚迪自燃导致特斯拉被引燃。
1月25日,比亚迪公开表示,近期,网传“比亚迪起火引燃隔壁特斯拉”引起社会关注,此传闻与事实严重不符,系属造谣,以严重侵害比亚迪合法权益。并要求:向相关侵权人公开道歉;相关侵权人支付100万赔偿金。
不难发现,比亚迪这样的危机公关方式,似乎是与针对2月13日事故所发布的回应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对事件进行了一个真实性澄清,并声明要对造谣者做出的相应处理方案。
事实上对于电动汽车起火等“黑公关”问题,去年12月27日,比亚迪曾悬赏5万元至100万元推出“清朗行动”,向网友征集有关对比亚迪进行黑公关操作的线索及证据。
其实比亚迪打击黑公关的举措无可厚非,毕竟黑公关以及没有根据的恶意媒体报道确实是行业毒瘤。
不过我们不难发现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在近年来越发普及,燃烧事故的发生也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尽管我们经常可以在网络上看到电动车起火的新闻,也会看到不少相应品牌对事故做出的公关声明,但能真正跟进并在之后公开事故原因的车企,却不太容易看到。
一边是致力于还原事实本真面貌,一边是不了了之的起火具体缘由,面对不少扑朔迷离的电动汽车起火事件发生,对于电动汽车企业而言,这样的危机公关方式,真的是教科书式的满分答案吗,似乎是值得打上一个问号的。
如何做好“自燃”的危机公关?
随着近年来电动汽车销量的不断攀升,未来如何进行有可能发生的电动汽车自燃危机公关,将会是每一家新能源车企绕不开的问题之一。
谈擎说AI认为,车企面对自家品牌电动汽车起火事故,想要做好危机公关,首先需要的就是能够真正理解消费者,把消费者的顾虑与质疑作为危机公关的出发点,才能够让危机公关的价值有的放矢。
以比亚迪为例,技术无疑是其立身之本,天眼查APP信息显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当前的专利数量已经高达19048件。在此前的刀片电池发布会上,安全性方面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更是表示,要“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
我们不能否认新能源汽车起火的最大隐患之一就埋藏在动力电池中,而刀片电池的技术优势正是比亚迪冲击电气化时代的一块金字招牌。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在2月13日的事故中,比亚迪明确表明刀片电池并不是此次起火元凶,但是2022年以来,不到50天就发生的三起电动汽车燃烧事故,似乎仍旧给其未来发展埋下了一定程度的隐患。
毕竟无论是刀片电池还是三元锂电池,消费者在购买电动汽车时,购买的并非动力电池单品,而是作为整体的汽车。这就意味着电动汽车“自燃”风险有多高,问题的根本还是要回归到汽车整体安全性中。
这也是为何,在面对每一次车辆“自燃”的危机公关时,新能源车企们需要将具体起火原因公之于众的关键意义所在。与此同时,让消费者们真正看见安全问题的具体所在,对于新能源车企们而言也许并非是一件坏事。
具体来看,一方面,汽车作为高价低频商品,消费者购车时往往会有众多的决策要素,选购车辆本质上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
在燃油车时代,就比如网络上盛传的美系车给人第一印象是油耗高,德系车则是烧机油,但这都未从根基上撼动其销量。虽然没有完美的汽车存在,但只有各车企真正让消费者了解了自家产品的优劣所在,才能够更好地辅助消费者各取所需。
对于新能源汽车品牌而言,如果一边向消费者传达其技术以及动力电池等方面的竞争力,一边却又频频发生不公开缘由的汽车燃烧事故,无疑会让消费者对其产品力产生越来越多质疑。
另一方面,在“自燃”的危机公关问题上迅速向消费者开诚布公,不仅能够第一时间以真诚换取消费者信任,而且在更加广泛的舆论监督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新能源汽车安全性不断升级。
就像早在2019年中保研对大众帕萨特进行的碰撞测试中,25%偏置碰撞结果为P,排名垫底,一时将大众汽车的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虽然这一被充分发酵的负面舆论事件让大众饱受苦果,但也得益于此,2021年,大众ID.4X在中保研的各项测试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重新为品牌正名。
谈擎说AI认为,对于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问题而言,危机公关的要义显然是梳而不是堵,面对燃烧事故,如果品牌方一次次将原因铺上迷雾,那么最终舆论危机爆发的那一天到来,很可能就只是时间问题。
写在最后:
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企业传播学专业教授保罗·阿尔真蒂,曾在哈佛商业评论总结了五条企业应对危机公关的方式,分别为:
一,企业领导者应公开承认错误;二,企业要尽早并尽可能多跟外界进行沟通;三,企业高管需要通过媒体或其他渠道,尽可能有效得体地从自己的立场叙述整体事件;四,企业领导需要解释公司将在未来做出怎样的改变;五,深陷危机的高管不能一门心思只关注解决危机,还需要保证企业正常业务的运行。
参考保罗·阿尔真蒂的五条建议,我们把时间拨回到一年前,其实2021年的“特斯拉车主车展维权事件”就已经给很多车企上了一节危机公关的负面课程。
在当年,身着印有特斯拉Logo及“刹车失灵”字样的女车主被保安拖走后,特斯拉不仅没有及时就事件占用公共资源作出客观解释,而且还在危机公关中将一定责任归因于当事车主。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后,我们不难发现,“自证清白”式的回应显然已经是无力的。其实无论是“自燃”还是刹车失灵,车主都客观是受害方,这就意味着舆论对于车主的自发式同情其实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新能源汽车品牌而言,在汽车“自燃”的相关危机公关中,以真诚姿态向消费者开诚布公,或是通过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其实都不是错误决策。
而在这两者中间能否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则是决定了车企能否在危机公关问题上交出满分答卷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