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食品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为何还能股价涨停?

 

4月18日晚,速冻食品龙头企业三全食品发布了2021年度报告,相比较2020年净利润249%的增长,2021年财报显得过于“平平无奇”。

然而,这样一份财报却引发了二级市场的狂欢:4月19日,三全食品的股价一字涨停,报收18.47元/股;4月20日,三全食品再次涨停,报20.32元/股,连续两个交易日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

随后,三全食品发布《关于股价异常波动的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在公司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期间不存在买卖公司股票的行为以及不存在关于公司的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或处于筹划阶段的重大事项。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三全食品这位“老将”重焕容光呢?

一、三全,走向时代的“岔路口”?

从三全食品2021年财报来看,并不如其股价走向那么乐观。

2020年,稳居速冻食品行业老大多年的三全首次被安井反超,虽然营收仅差了不足4000万的差距,但是安井的营收增长将近是三全的两倍。

不过,好在2020年三全净利润同增249%至7.68亿元,远高于安井食品的6.04亿元,这起码说明三全这位“老大哥”盈利能力还是稳居榜首的。

然而,2021年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69.43亿元,同比增长0.25%;但其净利润6.41亿元同比减少16.55%,相比较2020年营收15.71%与净利润249%的增长,三全不仅走向了“降速”的道路上,还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之中。

这可能会使得三全与同为速冻食品赛道上的安井差距越拉越大。那究竟是为何,三全食品纵横行业多年却让安井后来居上呢?

从盈利来看,2021年,三全食品经销、直营和直营电商模式的毛利率分别为27.02%、26.67%和27.81%,均较上年回落,分别同比减少2.61%、3.66%和3.98%;归母净利润增长的由“正”转“负”更是打破了从2016年起,三全食品保持了5年的增长趋势。

这大概源于成本上涨的缘故,从财报可以看出,2021年三全原材料成本增长2.84%,直接人工成本增长8.65%、制造费用增长13.58%。

针对成本的上涨对于利润的挤压,三全也回馈市场“最快”的解决方案——提价。去年第四季度,三全食品公告称,鉴于各原材料、人工、运输、能源等成本持续上涨,为更好地向经销商、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促进市场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经公司研究决定,对部分速冻产品的促销政策进行缩减或对经销价进行上调,调价幅度为3%~10%不等。

这也使得三全食品在2021年第四季度,实现营收18.64亿元,同比增长8.24%;扣非净利润2.41亿元,同比增长39.02%。不过,反过来看,如若三全没有涨价的话,2021年的财报或者将会出现营收与利润双降的局面。

从产品端来看,对于靠“速冻食品老三样”汤圆、水饺和粽子起家的三全食品来说,这一类产品营收出现下滑,相比较上年同期营收下滑8.07%。并且,使得速冻米面制品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020年的89.96%下滑至去年的86.87%。

这说明,三全引以为长的速冻食品老三样在当下的竞争中,其优势或许已经不够突出。不仅要面对着思念、湾仔码头、船歌等通过新媒体投放抢占中高端产品市场,还要面对着一众中低端品牌如慷达、郑州勾大姐等用着低价低成本营销的路子,蚕食三全的中低端市场。

对于速冻食品来说,虽然在疫情暴发前期的危机下,使得消费者大量囤货;但是在“后疫情时代”,像饺子、汤圆这类米面速冻食品已经不是消费者在市场上的唯一解决方案,致使疫情前期造就的红利已经在逐渐消退。

正如当下三全食品哪怕连续涨停两个板,但是市值相比较2020年受疫情红利带动下近280亿的市值仍有着不小的差距。

而且,定义一家企业的未来价值,避不开其主要赛道的天花板有多高。以速冻老三样中的水饺为例,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速冻水饺产量约为254.1万吨,同比增长22.8%;但是需求量仅为239.2万吨,同比增长7.8%。

说明在这个赛道上已经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想要维持自身的市占率与优势大概率要加大营销成本、占据消费者心智,卷入“不进则退”的竞争之中。

可见,三全已经走上了时代的“岔路口”,仅凭着老三样恐怕很难跟进时代的变革,更难使得自身营收与利润维持正增速。

二、预制菜的“风口”,能让三全营收、利润与股价“三全”吗?

不过三全食品也并没有“偏安一隅”,而是在伴随时代转型。

从财报中也可以看出,伴随着速冻米面制品营收比重的下降,以涮烤类、预制菜肴及饭菜类为主的速冻与冷藏调制食品,去年实现收入7.46亿元,同比增长29.67%,占总营收的比重也从8.31%增长至10.74%。

这是部分增长大概率源于三全食品向预制菜赛道上的布局,随着疫情常态化与“Z时代”群体逐渐步入社会,“懒人经济”与“宅经济”盛行,也就促使了原本在B端成熟的预制菜转向C端。

据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规模预估为3459亿元,同比增长18.1%,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高速增长;山西证券给出的数据显示,未来3~5年预制菜行业有望成为万亿餐饮市场。

这次三全食品涨停两连板除了自身由于涨价带来了2021年第四季度与2022年第一季度盈利能力大幅度回暖外,多多少少都有着三全继续加码预制菜的原因。毕竟,如果说速冻米面是过去,速冻火锅食材是现在,那么预制菜更具有未来性,未来即代表着可成长性。

从二级市场的反应也可以看出端倪,4月11日~4月20日,预制菜概念股中,千味央厨发涨26%,安井食品涨19.39%,味知香涨21.98%,海欣食品涨28.73%,三全食品涨幅达到38.33%,几乎是涨幅最高的。

那么,在预制菜的风口上,能让三全食品走向营收、利润与股价的“三全”吗?

从安井的案例来看,如若行业真如预料的那样,是可行的。安井从2017年开始,切入速冻菜肴制品领域,推出油炸品类、豆制品、蛋饺类和调理品类,使得其短期内实现了业绩上的大幅提升,而后又推出了“快手菜”等,在预制菜赛道上持续加码。

这让安井从2013年营收比三全低近18亿,到了2020年安井实现了首次反超三全,坐上了速冻食品行业老大的位置。

但是,不管一个赛道有多高的增长力都还需要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尤其是在开辟新的细分赛道就需要更多的研发与投入。

就像是安井弯道超车的那几年中,2018年安井食品的研发费用占比为1.61%,而三全食品的研发费用占比仅为0.34%;2019年,三全的研发费用为4705万元,安井的研发费用为7452万元。或许,正是因为对于新赛道风口的把控以及对新品SKU数量的扩增,才使得安井快速成长起来。

不过,对于预制菜赛道来说,无论是基础加工品,还是菜肴即热品,当局的预制菜玩家品类的可复制性都较强。那么,我们除了看产品,还要看渠道与原客户群重合度。

如若我们透过原因看本质的话,需要先去想为什么在B端已经成熟运用多年的预制菜突然间火起来了:是因为B端的需求量更大了吗?并不是,而是因为C端消费者的崛起,带来了无限的潜力。

对比着以直营模式覆盖大B端(连锁餐饮等)的千味央厨房和以经销模式覆盖小B端(餐饮单店、街边店等)和C端的安井食品来说,三全食品以直营和经销模式覆盖C端的路子,似乎更加适合其预制菜推出及触达消费者人群。

同时,三全食品在全国都具有均衡的品牌效应与规模,从其财报营收分布来看,东南西北四大区分布较为均匀;而安井食品其地域营收构成并不均衡,华东地区占其营收将近一半,未来对于其他地方市场的开辟仍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当然,三全食品能够凭借预制菜的红利迎来“新生”的前提是预制菜赛道有着很深的市场潜力。但是,未来真的会如此吗?并没有人可知。

所以说这也带着部分“赌徒”的心态,似乎当下预制菜消费的高峰期几乎都是在疫情暴发囤货与疫情管控的春节等对消费具有重大意义的日子里,这里面有对需求未知的恐惧感和特殊日子的仪式感。然而,疫情过去以后,外卖与线下餐饮都恢复了正常,没有人会知道消费者选择些什么。

同时,预制菜赛道作为一个新风口,其“国标”是缺失的,也就是说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也无法预料未来会出台什么标准对其进行规范和限制。其次,作为新生事物,如何让消费者接受自己,如何改变市场认知与教育市场,仍是一个漫长、具有不确定性且投资巨大的问题。

那么,三全食品想要在预制菜的风口上“称王称霸”,迎来属于自身的“第二增长曲线”,仍任重而道远。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