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拼多多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拼多多第一季度营收238亿元,同比增长7%,实现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经营利润22亿元,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26亿元。
作为头部电商企业,拼多多上要面对积谋深远的阿里与京东,下要应对大小不一的中小电商企业,在业务模式上需要制定更加复杂精密的方案来运营企业发展,但同时最重要的还是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流量瓶颈,迫切需要在增长态势下认清未来发展隐患。
一季度增长,拼多多战略转型
拼多多转型是为了摆脱百亿补贴营销费用过高导致的劣势局面。据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拼多多的营销费用同比下降14%,营销费用占收入的比例也进一步降低至47%,2021年同期则为59%。与此同时,由于员工人数的增长以及招募更多资深研发人员,拼多多一季度的研发费也创下新高,同比增长20%至27亿元。
减少百亿补贴噱头的冲击,为自身赋予技术研发型电商平台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拼多多“便宜无好货”的形象。从以前拼多多利用百亿补贴爆火时了解到,很多用户使用拼多多并不是为了购物,有一大部分用户只是被拉新,或者只是为了捡漏提现活动,对拼多多的电商属性认同感不强。
用户认为,在早期从拼多多购物体验不好,所以很长时间不敢尝试,就像淘宝发展初期商品质量鱼龙混杂,导致前期口碑低下,不过随着平台监管力度加大、管理模式更精细化,平台随之改变提升,而拼多多转型研发属性,也解锁了用户的新认知。
在近段时间偶然被很多用户安利拼多多上买到的好物,远在上海的家人也谈及从淘宝到拼多多的转换,无非就是拼多多上也能够买到质量适合的商品,并且拼多多在延续百亿补贴的背景下很多物品要低价于其他平台,让一些花销甚大的群体找到了省钱的方式,另一块则是因为拼多多当下体量庞大,逐渐渗透消费群体,也逐渐成为真正能与阿里、京东分庭抗礼的电商平台。
之所以认为拼多多在不断成长,是因为在财报显示中,拼多多营业成本71.6亿元,同比下降33%,其中一季度拼多多的营销费用同比下降14%至112.19亿元,营销费用占收入的比例进一步降低至47%,2021年同期为59%。营业成本的降低,是拼多多不再依赖百亿补贴并且与用户之间黏性加深的表现,自然也能表现拼多多的成长进化。
拼多多在618备货节前夕发布第一季度财报,不只是展现自身在当前的布局与改变,还会面临备货节后与巨头们的营收比对以及消费者在备货节这段时间能够对拼多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相比财报披露的营收增长以及对研发投入的加深,用户对拼多多认知的改变或者黏性加深将会是拼多多未来发展的重要基底。
当然,拼多多虽然利用转型改变外界看法,但是当前既存的问题仍旧会成为未来发展的坎坷,想要利用战略转型获得更高增长,拼多多无法避开流量获取的实施,更重要的是,那些沉迷拼多多补贴的用户,会不会转型成为因商品与拼多多牵扯羁绊的关系。
触及流量顶峰,难跨流量瓶颈
阿里注重活动,京东宣传品质,拼多多胜于补贴,但电商零售最根本的仍旧是流量变现,而当电商大企讲起流量到达顶峰时,他们已经在重新思考流量的价值。
电商最初期是制造市场环境,通过互联网打造出区别于线下零售模式,而电商模式在当时的一部分投资人看来就是将线下市场转移到线上市场的举动,只不过是形式的改变,所以并没有特别的重视,相反,他们更看重传统行业摸得着看得见的发展。
一部分前卫的投资人则认为,电商模式仅是吸引流量转移这一点就非常困难,毕竟互联网模式对于科技发展过于倚重,而且还要用户能够熟练运用、信任互联网模式才能够让电商模式走向成熟,所以相比传统行业,早期互联网模式发展艰难。
随着互联网科技水平发展飞速,人们逐渐熟悉互联网应用,并且新生代几乎完全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在信任感、熟练程度上要高于早期消费者,所以在新消费时代(Z世代)作为消费主力军的时期,电商模式通过互联网越发红火,而电商企业也越发看重流量的价值。
在一些博主看来,流量的数量更重要,有博主认为,自己平台的粉丝数量越多,那么不论是接广告还是带货都有更多的变现机率,而且千万粉丝的博主总要比百万粉丝博主的收成高,但是在一些眼光深远的投资者看来,在粉丝数量基数同样大的背景下,消费需求越高的一方产生的消费机率越大,流量价值也就越高,但这种价值往往需要企业去挖掘才能被释放。
对于拼多多来说什么流量价值更重要呢?在笔者看来,不同于阿里系下淘宝、天猫的综合电商最早出现于国内市场,消费者有很高的信任感,也不同于京东精于高品质产品、电子产品,在消费者看来比较垂直,拼多多基于“百亿补贴”和农产品起家,从市场当前动态来看,其流量的核心价值更趋近优惠、贴合生活的商品,那么反之推演如何获客或许更加事半功倍。
从一部分用户那里了解到,现在购买清洁用品、水果蔬菜等生活中常用物品大多会选择拼多多,一方面是消费者对更低价物品的需求选择,另一方面是拼多多主攻农产品以及生活产品市场,更容易与消费者产生羁绊,所以这也是拼多多自爆火一直深耕农产品市场的主要原因。
主流电商走向综合电商,拼多多和进攻其实一直在向淘宝同化,只不过在三家根本的运营方式有所区别,所以形成了当前三足鼎立的形式。
但是当前拼多多月活超过7.5亿,已然接近国内流量的天花板,拼多多当前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增加流量基数扩大市场,更应该考虑未来流量饱和后如何深度挖掘其中价值,如果仅依靠生活用品品类以及农产品,那么拼多多在其他零售赛道将会丧失主动权,很可能就会面对因为主业务上升导致其他业务赛道业绩下降的局面,所以关于流量,更应该有一份长期发展的计划。
谋多重业务,深谙数字化商机
看重流量的重要性,电商企业将目光瞄准同城零售,而拼多多带着“农产品”加入同城市场,在产品上或许占据一定优势,只不过当前同城零售内部打的火热,拼多多究竟能厮杀到哪种程度还未可知。
在同城零售赛道,其实各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方式,但是同城零售赛道最突出的既不是阿里、京东,自然也不是拼多多,而是早就下场的美团。
美团入局本地生活服务,并且在生鲜电商再次爆火时布局美团优选和美团买菜,在多地区建立取货点,形成了自己的同城电商闭环,在之后,各家争鸣,但生鲜电商最终没有大胜,只余下电商头部企业布局本地生活服务,而生鲜电商的模式才得以留存。
为什么说美团在同城零售最有优势呢?同城零售最难的并不是建立仓库、做好营销,最难的反而是零售配送,相比现在全国三天到七天的物流承诺,同城零售却无人许诺半小时到达,就连主营线上订餐的美团也是另辟捷径,走了社区团购第二天到达的模式。
之所以美团、拼多多、阿里不敢许诺30分钟送达,是因为除了在配送餐饮之外考虑到距离、商品储备是否能保证在短时间内完成,但一般同城买菜不仅要考虑商家的库存原因,还要保障菜品的新鲜程度,所以很难全部都在半小时内完成订单,这也是为什么各家都选用第二天送达的模式运行的主要因素。
另外,在用户看来,周边菜市场充足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使用各大品牌旗下的“优选”功能,而一些地方距离自提点距离较远,同样会打击用户自提商品的决心,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就会极大的影响同城零售模式的运行。
要考虑到同行竞争、物流甚至还要了解当地的生活环境和习性,在笔者看来就是同城零售最大的难点,而拼多多想要在同城零售这场战役中胜出,在短期内需要依靠产品质量保存信任,在长期来看就要在物流以及管理上做出加速和改变,不然同行竞争不过,可能连路边摊都要比其有吸引力。
总的来说,在当前电商发展遇到瓶颈的阶段,拼多多想要依靠转型服务来加强和市场的羁绊,但是市场风口只要抛头露面就会被各家瓜分殆尽,所以在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加深与用户之间的黏性关系,保存在市场某一方面的影响力会起到极大的帮助,再者就是各家争鸣,拼多多需要新的破圈方式来展现自身全面提升的计划,从而在口碑上进一步提升,完成增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