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爬坡」,美的姿态引领中国新制造

 

​来源 | 螳螂观察

文 | 陈淼

从中央到地方,一场稳住经济大盘的产业战役正在全面打响。

这是一场必须兼顾短期与长期的关键性调整,不仅要在短期内保市场保就业,扭转经济形势,还要长期保护中国经济韧性,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

接下来,政府与市场都将共同探讨这一长期路径的可行性。而从基础产业逻辑来说,新制造很有可能又被进一步推上战略高度,成为未来较长时间内国家战略发展的关键领域。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年》,首句就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国之器。”由此,再度强化了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拉开了中国制造新旧跨越的帷幕,吸引了本土一大批巨头投身于新制造领域。

时至今日,根据工信部公布的2022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清单,国内各行各业的巨头企业基本都已经入选,如工程机械巨擘徐工,互联网巨头阿里、京东、腾讯,AI领军企业百度、科大讯飞,ICT巨头华为、浪潮,以及家电领导品牌美的、海尔、TCL等等。

新制造盛况如此,固然是国之所幸。但从现实处境来说,目前新制造整体还处于「爬坡」阶段,仍有诸多技术上、模式上、经济上的问题需要解决,对提高经济韧性与产业抗风险能力的作用还比较有限。

特别是当前经济增长承压,企业所能投向新制造领域的资源与资金相对有限。而越是这种时刻,也就越能看出一家企业对于投身新制造的态度与决心,钱往哪里花、如何花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都将影响着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

聚焦新制造领域的这些巨头,任何一家入围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企业都并非偶然。以美的为例,根据最新消息,其刚刚斥巨资收购科陆电子,以此强化能源管理能力,推进双碳战略和绿色制造。

由此来说,新制造处于「爬坡」阶段,企业必然要拿出强劲的魄力对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进行辨别与取舍,才有可能推动新制造的壮大与发展。

新制造难爬的「坡」

事实上,随着认知逐步清晰,越能发现新制造「爬坡」并非易事。

首先,新制造的发展逻辑讲究的不是单一体系的突破,而是多元体系的协同。

两化融合是当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趋势,其中就包括四个层面的融合,分别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以及产业衍生。也就是说,投身新制造,不仅要进行前沿信息化技术的研发还要进行传统制造业的布局,最终再将两个领域全方位融合起来,才有新制造的雏形。

这是比较简易的理解,但也足以说明新制造的多元体系逻辑。具体来看新制造领域的本土厂商,多元化布局是常态。美的从早期收购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库卡,到如今又将储能系统集成服务商科陆电子纳入旗下,基本上都是在为新制造铺路。

至此,综合多元业务板块的应用,美的才有能力成为国内率先点亮四座世界级灯塔工厂的头部制造品牌,旗下美云智数的美擎工业互联网平台也得以基于自研的研、产、供、销、管领域的工业软件和管理软件,打造了制造业全价值链云端SaaS化服务能力,并入围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清单。

其次,新制造又「新」又「重」。

新制造呈现为两化融合的趋势,兼具了信息化的前沿技术研发和工业化的重资产模式,由此也就具备了两化又「新」又「重」的特点。

以信息化来说,当前的前沿技术正处于发展初期,往往面临着高投入、低回报的处境。以新制造最密切的人工智能技术为例,当前AI行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本土AI“四小龙”基本都处于持续性亏损的状态,人工智能技术还没有到达商业化完全成熟的阶段。

况且,新制造需要的前沿技术仍在不断拓展,如云计算、大数据、隐私计算、数字孪生等,多线性的布局与研发投入对于企业而言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对此,日前美的就选择与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合作,组建隐私计算联合实验室,以产学研融合的模式探索隐私计算在制造业应用的可能性。在“数字美的2025”战略中,美的还要成立AI创新中心、软件工程院、云数据中心等一系列专注于前沿领域的机构,继续去应对未来信息化趋势的挑战。

 

而这还只是信息化带来的压力。再者,工业化同时也决定了新制造不可能轻量发展,投资建厂投设备必然是一个重资产模式。2020年以来,美的在佛山就新增投资超过200亿元,建成或在建的项目包括了美的总部二、三期、杏坛机电工业4.0生产基地、库卡科技园、马龙微波炉二期、菱王电梯小塘基地等等。

如今,美的又斥巨资100亿元投入建设美的数字科技产业园,以高于“灯塔工厂”的标准,打造万人机器人保有量超过1000台的标杆智能生产基地和一流科技创新平台,可见整个流程下来,企业必须是要负重的,能扛得住重资产模式的压力才能继续攀爬新制造的高峰。

 

最后,摆在新制造面前的还有一道“双碳”的时代必答题。

新制造要解决的不仅仅只是经济产业问题,还有能源环保问题。随着双碳战略的提出,如何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的同时兼顾绿色发展的需要,是目前各大新制造厂商所面临的。

而实现好双碳战略,也是保证国民经济韧性的一个重要前提。未来,在新制造的引领下,我国的生产若是不再受限于能源与环保,那就具备了更强大的可持续化发展能力。

由此,在当前,哪怕是要稍微慢下来一点,新制造都必然要找到解答双碳战略的思路。当前,我国就有意识地在淘汰部分工业落后的能耗设备,关停部分高耗能、高排放企业。这样做的结果是2016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占全社会比例由68%下降到了65.3%,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接下来,对于新制造领域的各大厂商而言,都将继续遵循双碳思路进行创新发展。那么,不难发现,美的在此刻入主科陆电子,将有限的资源投向能源管理领域,所看好的除了能源管理行业的利好价值之外,更有其与制造业相辅相成的协同价值。

总的来说,新制造庞大的产业体系对于企业而言,很难实现单点突破,往往需要的都是多元业务体系的协同,企业必然要做好「爬坡」的长期准备。

企业的「爬坡」姿态

新制造「爬坡」是必然,也是未来的常态。身处新制造浪潮里,企业又该如何做好「爬坡」的准备?

目前,不少企业在新制造领域都颇有成就,要么点亮了世界级灯塔工厂,要么入选了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更甚者两者皆有,如美的、海尔等。这些领军企业所呈现出来的姿态,恰恰是接下来中国制造业实现整体「爬坡」的关键。中国更多的制造企业都需要在他们的身上学习如何去「爬坡」。

一、基础补给:投身新制造需要有能支持巨额成本支出的商业基本盘。

新制造面临的处境很现实,也很难尴尬,既需要长期的巨额投入,又缺乏短期盈利的能力。由此,对于新制造领域的厂商而言,必然要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基本盘进行支撑发展。

以美的为例,根据美的披露的2021年全年业绩以及2022年Q1业绩,美的2021年实现营收3434亿元,同比增长20.2%,净利润为290亿元,同比增长5.5%。而2022年Q1,美的实现营收909亿元,同比增长9.5%,净利润为72亿元,同比增长10%。

基于较为强劲的商业基本盘,美的才有能力与底气连续斥巨资收购、搞建设,围绕新制造进行全线布局。从其他巨头企业的表现来看,也是如此,阿里2022财年实现营收8530.62亿元,华为2021年实现营收6368亿元,都是在商业基本盘的支撑下,两大巨头才有余力跨界新制造领域,开展创新应用。

如今,美的仍在做大做厚商业基本盘。在“数字美的2025”战略发布会上,美的就提出了要打造美的数字大脑,继续加码家庭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方向发展,并正式推出家庭服务机器人品牌“WISHUG”以及首代家庭服务机器人产品“小惟”,继续强化美的在未来家电领域的服务能力和市场影响力,从而拉动美的向产业端的拓展。

 

那么,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夯实商业基本盘将会是进军新制造领域「爬坡」不可或缺的基础。而站在行业整体视角来说,如何稳住当前的制造大盘,夯实基础,盘活资源,也将是新制造整体「爬坡」的重点。

二、主体信念:坚持,坚持,再坚持。

新制造很火,也很难。在这个前沿领域,不乏浅尝辄止的玩家,而能做出成就的大多都是坚持布局、深耕多年的企业。

美的从2015年开始锚定智能制造,投身新制造领域,从内部数字化做起,进而沉淀能力向外部输出,打造了美云智数品牌以及美擎工业互联网平台。时至今日,美的在新制造领域已有7年的布局和沉淀。

正是基于7年沉淀下来的能力与经验验证,美的在新制造领域的落地成果愈发迅速。在今年3月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的第八批全球“灯塔工厂”名单中,美的一下子就入围了两家工厂,分别为美的冰箱荆州工厂和美的洗衣机合肥工厂。其中,美的冰箱荆州工厂更是依托自主设计研发的自动化生产线以及智能化技术,实现了冰箱日产量突破1600台的高效成绩。

由此来说,「坚持」二字看似主观,但确是一个企业能真正突破制造困局做出成绩的关键精神驱动。对于行业整体而言,更是如此,诸多看似不可能的成就与突破性发展,都是一批从业者坚持「爬坡」,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成果。

三、全局规划:清晰的战略布局与具备协同优势的生态版图是后程发力的关键。

如果说坚持是主观驱动,那么清晰的战略布局和具备协同优势的生态版图将是新制造企业「爬坡」的客观支持。新制造呈现为多产业、多领域的协同配合,因此投身其中的企业往往需要做好长线布局的准备。而如何让企业长期以来的投资与布局协同起来,是一个企业后程发力的关键要素。

美的收购库卡机器人,已经成为了美的发力新制造的四大核心引擎之一,即机器人和自动化。其他三个分别为楼宇科技、新能源车零部件以及储能管理。

由此,不难发现,日前美的斥资收购科陆电子,所要布局的还是新制造领域。通过与科陆电子的协同发展,美的将进一步推进储能管理升级,进而实现新制造在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上的双轨发展。

那么,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如何认清未来所需以及做好关键性的生态布局,将是新制造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关键。简单来说,有规划、有生态,制造业转型升级才不必做太多“无用功”,才能以最短的路径与时间实现「爬坡」,登顶巅峰。

如今,除了相关的产业布局之外,更深层次的人才布局也在被中国各大企业所重视。美的为应对未来制造业所面临的两化融合趋势,提高集团全员数字化能力与素养,就已经着重去抓数字人才的培养问题,由集团数据委员会与数字化办公室启动了聚焦数据业务化的数字化能力培养与评估认证相关工作。

如此,只有这样的「爬坡」姿态,本土企业甚至是中国制造也才会有「登顶」的可能。

中国制造「登顶」的可能

这并非是开玩笑。就今天的情况来说,中国制造并非没有「登顶」的可能。

随着越来越多的本土巨头投身于新制造领域,也随着国家对制造业的定位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制造业再被重新认识,也被重新定义,真正成为国家柱石的存在。

过去,中国一直在做低端制造,由此也使得制造业备受质疑。宏碁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了“再造宏碁”就曾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在该曲线中,就指出中间归属于加工制造业,附加值最低,利润微薄。因此,若要实现品牌升级,就要淡出制造。

 

这样的认知随着近年来新制造的崛起,争议也越来越大,而与之相反的“波峰曲线”也就有了更多的拥趸。

那么,对于制造业,中国与中国企业究竟是抛弃还是应该坚守?且不看国内情势,摆在中国面前的是两个国外事实,一是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潮流,二是日本“母工厂”制度对本土产业链优势的死守。

从美日两国的经验与实践来看,制造业是断然不能放下的,但不是要死守低端制造,而是要建立高端制造和先进制造的本土优势,规避产业“空心化”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进入新制造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浪潮席卷传统产业领域,呈现出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机会。

一旦中国企业能抓住这个机会,将低端制造转型为先进制造,形成智能+绿色兼顾的发展模式,那么中国制造或许就能拥有与美国高端制造、日本“母工厂”制造模式相抗衡的能力。

此时,中国需要更多像美的一般,在新制造领域「爬坡」的企业。

中国企业「爬坡」,中国制造才有「登顶」的可能。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螳螂观察】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泛财经新媒体。

•微信十万+曝文《“维密秀”被谁杀死了?》等的创作者;

•重点关注:新商业(含直播、短视频等大文娱)、新营销、新消费(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区块链等领域。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