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亏损3年,回归港股的名创优品,被困线下沉迷开新店?

近日,根据港交所公布的文件显示,4月份递交招股书的名创优品,已经通过了上市聆讯。

眼看着双重上市已成定局,长期以来都在为美股潜在退市风险而苦恼的名创优品,大概是终于可以松上一口气了。或许是受到这一利好消息的影响,从2021年6月算起,已经持续下跌一整年的股价,也终于在近期止住下跌走势,并开始逐步攀升。

只不过,相比于去年6月份每股20美元左右的价格,今年6月1日,名创优品的股价已经跌至最低5.17美元。尽管进入6月下旬后有所回升,但截至6月27日收盘,均价也只是勉强稳定在8.674美元,相比2021年一度突破35美元关口的历史高点,市值更是缩水了70多亿美元。

而且,这位“全球最大”的自有品牌生活家居综合零售商,想要重获资本市场的信任,或许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一、连续亏损3年,名创优品沉迷开店?

其实名创优品选择回归港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迫于无奈的选择。

就像是近些年来,大量的中概股企业选择回归,固然是因为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趋于完善,更有利于谋求融资拓展。但实际上,自华为遭到制裁后,美国证券交易所对待中国企业的态度越发严苛,也在加速中概股的回归。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所在5月份再次公布的,可能会被退市的中国公司名单,已经被列入“预摘牌”名单的中概股公司已经达到了105家。除了中国石油、科兴生物、华能国际等关键领域的知名企业,网易、京东、知乎、哔哩哔哩、腾讯音乐等企业,也都面临着退市风险。

尽管名创优品尚且没有进入“预摘牌”名单,但是除了中概股公司所面对的大面积针对外,其本身业绩表现的困顿,早已积累了不小的潜在风险。而且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选择回港上市,可能并不仅仅只是为了“避险”。

1.连续亏损3年,营收增长持续放缓。

根据财报信息,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1财年中,名创优品的亏损数字达到了14.3亿元左右。此前的2019财年和2020财年,名创优品分别亏损了2.9亿元和2.6亿元。

除了这连续3年的亏损之外,虽然名创优品在2021年下半年转亏为盈,但是2021年全年累计亏损,也仍维持在12亿元左右。同时在2022年第一季度中,名创优品归母净利润只有9655万元,同比下跌20.77%,很难说2022财年是否还会延续亏损的记录。

考虑到名创优品在2020年10月15日才在纳斯达克敲钟上市,或许也可以说,名创优品从上市至今,都没能摆脱亏损的困扰。

而且从2021年9月30日至2022年3月31日,三个季度的营收分别为26.54亿元、27.73亿元、23.41亿元。其增长速度分别是28.09%、20.68%、5.01%,明显呈现出放缓趋势。

与之相应的,名创优品自2019年起,其营业成本已经连续3年保持在66亿元上下。而近三个季度中,分别是19.26亿元、19.10亿元、16.35亿元,累计已经达到了54.71亿元,预计2022财年的营收成本很可能会突破70亿元大关。

这可能也意味着,名创优品连续亏损的记录,或许要延续到第4年。

2.逆势开店扩张,单店收入持续负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6月,名创优品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拥有了5113家门店,其中海外门店占据1916家。而截至2021年6月30日,名创优品全球门店数量4749家,海外门店占据1810家。

一年左右的时间,名创优品新开了364家新店,其中国内258家,国外106家。平均下来,几乎每个季度名创优品都要增开90多家门店,或许也只有依靠更加频繁的融资,才能在常年亏损的运营状况下保持这样的扩张节奏。

通过天眼查可以看到,名创优品在上市前融资了将近50亿元,很难说,经过如此快节奏的扩张后,其资金链是否正在面临压力。

而且受到包括疫情在内的多方面因素影响,从2019年开始名创优品的单店收入就开始大幅下降。据不完全统计,连续三个财年中,其单店收入分别为270万元、220万元、190万元。

再加上店铺网络、物流系统和经销渠道的铺设,也都需要大量且长期的运营支出,名创优品营业成本之所以居高不下,和频繁开店的策略脱不开干系。因此,在自身营收难以维持收支平衡的当下,回归港股扩大融资渠道,也就成了逃不开的选择。

只不过,名创优品为之准备的新故事,却似乎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

二、“十元店”时代落幕,转型新品牌困于线下?

不得不说,属于名创优品的“十元店”时代,或许早已经落幕了。

在国内起步阶段,凭借着相对较低的价位,以及类似日系产品的精致定位,让名创优品收获了大量的用户群体。再辅以具备高速扩张优势,并且风险较低的加盟模式,至少在国内家居综合类零售市场的开荒期间,名创优品一路走来可谓是顺风顺水。

随着这一运营模式的持续拓展,名创优品主要的营收渠道,也从产品销售转向了加盟费用。而后名创优品远赴美国上市,在将门店推向海外市场时,却遭遇了水土不服的困境。

由于政策和经济结构的不同,海外门店大都采用的是直营模式。尽管相比于国内加盟店,国际业务范畴的直营店,有着更好的毛利和营收表现,但也伴随着更高的开店成本和经营风险。

就比如近两年间,国外近乎失控的疫情防控管理,导致了线下门店经常出现难以正常运营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第一季度,名创优品就有超过76家门店受到影响,无法开门营业。

与之相应的,近三个财年的财报中,海外市场的营收分别是30.31亿元、29.35亿元、17.8亿元,下滑趋势越发明显。

至于同时期的国内市场,名创优品已然触及了行业增长的天花板。为了寻求新的营收增长曲线,从2021年开始,名创优品就开启了多元化经营的“X-战略”转型。

但是在转型过程中,更多的新问题也随之涌现,其中最为明显的大概还是以下两个方面——

1.新品牌坚守线下渠道,受困疫情陷入关店潮。

虽然名创优品对转型的期望,是通过孵化更多子品牌,来打造一个新零售平台,实现多元化经营。但是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名创优品仍然将大量的筹码都押在了线下渠道,在这些年中,也直接遭受了疫情反复的直接影响。

例如2020年12月孵化出的潮玩品牌TOP TOY,作为回归港股的主要业务之一,在2021年该品牌的GMV在中国潮玩市场的线下门店中,以3.74亿元的成绩位列第三。但是从2022年4月开始,北京、宁波等主要城市的TOP TOY线下门店,都先后以关停告终。

2020年推出的美妆品牌WOW COLOUR,曾经信心满满的“千店计划”如今只有300家不到的数量。2022年初的高端美妆品牌HAYDON,更是在4月的疫情反复中,出现了不少规模的关停。

2.研发创新能力堪忧,市场培育度不敌头部企业。

名创优品的研发创新和品控管理,一直以来都饱受着各个方面的质疑。在早期野蛮生长阶段中,名创优品就因为质量问题和产品定位,频繁被讽刺为“伪日系”、“伪精致”,即便是到了海外市场,也没能改变这些历史遗留问题。

而且这一“传统”,更是传承到了新品牌的身上。

例如潮玩品牌TOP TOY,一度和“抄袭”、“廉价玩具”、“路边货”等负面形容词联系到一起,在潮玩鄙视链中处于近乎底部的位置。而且其产品池中,超过70%都是漫威、迪士尼的IP产品,自研产品和联名合作款,共同占据了剩下的30%。

相较于泡泡玛特、寻找独角兽等潮玩头部企业,TOP TOY并没有极具代表性的核心品类,在Z世代年轻人中的知名度也相对较弱。反映到销量上,在天猫618的潮玩销量排名中,TOP TOY仅位于第十名。

对于名创优品而言,回归港股并不意味着安全落地,一场更严峻的挑战,或许已经来临了。

参考资料:

《名创优品,复制不了自己》——新零售商业评论

《回港上市,名创优品“负重”扩张》——消费钛度

《冲刺二次上市的名创优品,还有三大困局待解》——连线Insight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