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石网络,难当「孤勇者」

 

文丨智能相对论

作者丨陈选滨

钱塘江南岸,海康威视新总部大楼紧邻江南大道,矗立在杭州物联网产业园中。这是园区内单栋体量最大的建筑,采用对称双塔连体结构,独具一格。其中,在大楼顶部,两个品牌LOGO各占一侧,尤为瞩目,一侧为「海康威视」,另一侧则是「萤石」。

作为安防领域的龙头企业,海康威视的业务线非常广,其中创新业务板块就涵盖智能家居、机器人、汽车电子、智慧存储、智慧消防、红外线成像、智慧医疗、智慧安检等多个领域,近期来更是连续拆分出了萤石网络、海康机器人两大创新业务公司,推动上市进程。

前不久,萤石网络就在科创板首发过会,成功打响海康威视拆分子品牌上市的第一枪。但,如果仅是因为成长性和上市前景而受到海康威视的重视,那么这样的评估对于萤石网络来说,显然有些浅薄——不仅低估了萤石网络的商业价值,同时也错看了海康威视的野心。

海康威视的野心:抓住C端消费大市场

萤石网络的故事传承于海康威视,起源于一款家用摄像机。

2012年,海康威视内部开始筹建互联网业务团队,成立了新品牌“萤石”,并在次年面向C端市场推出了首款家庭摄像机产品“萤石C1”。彼时,海康威视的主要业务多是To B的政企服务,而萤石则初步为海康威视打开了一个To C的消费者业务口。

不久之后,2015年,萤石网络有限公司成立,并打造出了萤石云开放平台,开始大举进军以智能家居为代表的C端消费大市场。

在随后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萤石网络在家庭摄像机之外又相继开发了智能门锁、智能猫眼、家庭陪护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热门单品,并于2019年对外公布了自家的“1+4+N”的物联网生态布局。

从战略规划来看,萤石网络试图打造出一个以云平台为核心,围绕智能家居摄像机、智能入户、智能控制、智能服务机器人四类特色产品,再加上其他生态智能家居产品的智能家居大生态。

但是,从近期的营收结构来看,萤石网络的路径比起预设的还是出现了少许偏差,大生态还尚未全面开花。根据招股书,2021年萤石网络绝大部分的营收来自智能家居摄像机业务,达29.39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为69.99%。其次再到云平台服务,营收5.38亿元,占比12.81%。

 

云平台服务虽有成绩,但尚未完全成型,不管是从营收情况还是从市场规模来看,目前都不足以成为萤石网络的核心驱动。根据公开数据,萤石物联云平台的接入设备数量为1.59亿台,对比小米IoT平台的4.78亿、天猫精灵的3.55亿来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再者,通过对接入设备情况分析,在萤石物联云平台接入的1.59亿设备中,其中视频类就有1.3亿台,占比高达81.76%。也就意味着,当前,萤石物联云平台大多服务于智能家居摄像机产品,其余的品类接入量并不高,整个生态布局还比较单一,亟待拓展。

与此同时,四类特色产品之中,智能家居摄像头得益于长期的技术积累与沉淀,在市场上一骑绝尘。根据招股书披露,2021年萤石网络的智能家居摄像机出货量约为1800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约18%,保持着非常显著的领先优势。而其他三类却迟迟没有“跑”出来,只有智能入户稍有起色,营收3.35亿元,占比7.97%。

如今,萤石网络正在构建以智能家居+云平台两大业务为核心的双主业发展模式。就营收结构和整体市场现状来看,萤石网络的双主业尚未达到理想状态,基础打底的云平台亟待崛起,智能家居体系之中虽有智能家居摄像机撑着,但发展的空间终究是窄了些,仍需继续扩展智能品类,打造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产品矩阵。

大生态、全品类、云交互、硬技术、高品控等等影响着各大智能家居品牌竞争的能力,对于萤石网络来说都是需要不断补齐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萤石网络需要做的是以更独立更进取的姿态去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萤石网络的未来:做强云平台、做大云生态

根据招股书,通过本轮上市, 萤石网络计划募资37.39亿元。其中,22亿元用于萤石智能制造重庆基地项目,8亿元用于新一代物联网云平台项目,3.9亿元用于智能家居核心关键技术研发项目,3.38亿元用于萤石智能家居产品产业化基地项目。

 

从规划来看,萤石网络未来的发展主要分为三步,一是自建生产线,扩张生产规模;二是强化物联网云平台,构建开发者生态,从云端拉起自己的生态队伍;三是主攻智能家居的核心技术,试图走出一条自己所处行业的技术路径。

从生产到云端,再到核心技术,萤石网络的成长计划还是比较彻底且全面的。接下来就看这个新晋品牌是否真的能如期实现发展规划了。

日前,萤石网络召开2022 ECDC 萤石云开发者大会,重点强化了萤石云服务平台的各项能力,并全新发布了一项新服务——ERTC萤石实时音视频。

从这次的开发者大会来看,萤石网络想要尽快把云服务平台给扶起来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和严谨的——以音视频能力为核心,萤石网络试图延伸过去在摄像头产品上积累的技术优势,以更开放的姿态拉拢各大产业伙伴,进一步做强、做大自家的云服务生态。

这样的尝试还是比较符合萤石的节奏的。事实上,萤石网络最为市场称道的一点就是它的发展节奏——在同行都面临亏损问题的时候,萤石网络仍能保持着不错的盈利能力,始终处于一个不急不躁的状态,这是比较难得的。

根据招股书,2019-2021年,萤石网络分别营收23.64亿元、30.79亿元、42.38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1亿元、3.26亿元、4.51亿元,整体保持着不错的商业造血能力。其中,萤石网络的主营业务毛利率也基本能保持在33%以上,对比小米2021年IoT与生活消费产品13.1%的毛利率来看,还是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这样的盈利能力对于一个独立品牌来说是比较加分的。对于萤石网络而言,保持好节奏非常关键,依托单品类的突出表现来把整个品牌和云服务平台给扶起来,进而在生产端和技术端加紧布局和打磨,在未来将可以继续依托高质量在竞争激烈的智能家居市场上继续占有一席之地。

总的来说,萤石网络在智能家居领域上的路径有点像绿米和涂鸦智能的结合,一方面用智能产品打出品牌影响力,在用户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品牌认知,另一方面则是用云平台服务打造开发者生态,通过生态伙伴的接入来开拓服务边界。

但,当前的问题在于萤石网络除了智能家居摄像机之外的智能单品以及云平台服务都不算是业内顶尖,短期内很难在市场上突围。而类似的模式也都在被同行复刻和采用,不管是产品还是云平台都在面临着大浪淘沙的竞争态势,留给萤石网络的空间并不多了。

写在最后:难当「孤勇者」

萤石网络的商业化进程是一门从小而精逐渐变成大而全的智能家居生意,这里既有行业增长带来的驱动,也有品牌发展选择的导向,最终促使着萤石网络从一个业务板块成长为一个独立品牌。

当萤石的LOGO被放置在海康威视新总部大楼的另一侧,或许萤石的地位和成长目标就已经向外界表明了。

而从现实角度来说,萤石网络目前对物联网云平台的重视程度愈发高涨,这种基于生态发展起来的产业模式在未来会不断形成以萤石为核心的生态网络,使得萤石业务的拓展必要要有一部分建立在生态伙伴的协同之上。

从初期依赖海康威视到未来依赖生态伙伴,萤石网络难当「孤勇者」。

相比于前者,后者的情况属于萤石网络的主动选择,依赖生态伙伴会使得这个新锐品牌走得更远吧。

更有甚者,不做「孤勇者」,能以独立的品牌姿态真正的拉起一支生态伙伴队伍,才是萤石未来的发展之道。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AI产业新媒体;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