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视频AiMax影院支持双Vivid标准,这才是更出色的影音体验!

不久前,国内某品牌发布了他们最新的电视产品,将65英寸的4K电视压到2000元价位,这让小雷不得不惊呼如今的电视市场内卷竟如此厉害,从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4K屏幕已经如此“白菜价”,而2K、1080P的电视更是早就被市场淘汰。

 

不难发现,如今的观影设备在配置上迎来了大爆发,包括屏幕显示在内的硬件水准正在快速提升,甚至让我们形成一个错觉:随心所欲享受优质观影体验的时代已经来临。在硬件层面,国内的头部玩家一直都不遗余力地进行着产品迭代,通过各式各样的技术创新和堆料以提升体验水准。

 

但实际上,一个老大难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我们空有高素质硬件,却缺少与之匹配的影视资源。

 

比如说,很多资源没有更高清画质的选项,甚至出现“虚标”的情况,把480P叫“高清”,720P叫“超清”,1080P叫“原画”……可想而知,这些影视资源放到我们的4K甚至8K电视上,自然无法给人满意的观影体验。除此之外,目前存在一个现实问题是很多资源对HDR效果支持不好甚至根本不支持,还有一些资源的音效支持也只是在“够用”水平。总而言之,对现在那些追求观影体验的消费者来说,“资源”才是限制观影体验的最大瓶颈。

 

针对目前行业中“硬件快跑资源瘸腿”的现状,已经在硬件层面完成布局的华为也在9月6日迎来了新动作:华为视频宣布会在“AiMax影院”频道中上线4部支持HDR Vivid和Audio Vivid两大视听标准的影片资源。显然,此举的目的还是比较明显的,华为希望通过内容端的发力,进一步让此前硬件层面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直观地说就是从硬件和资源两个层面牢牢框住用户,最大化地提升用户粘性。

 

归根到底,对于视听体验来说硬件和资源缺一不可,既要提供优质的硬件又要提供优质的资源才能为消费者真正带来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能够“既要……又要……”地满足挑剔的消费者,将会是华为留住消费者并在市场中站稳阵脚的关键。

 

标准+技术,共同提升观影体验上下限

 

无论在任何领域、任何行业,“标准”都是产品演进、体验提升的指路明灯,互联网影视领域也是如此。只不过,我们今天接触的视频、影视资源,他们在网络上传播的质量标准都是由国外制定的,比如我们熟知的HDR10+、杜比全景声等等,倒不是这些标准不好,而是不一定符合我国硬件生态的发展情况。

 

比如说,国内的电视行业内卷得厉害,各式各样的显示、音频技术快速迭代升级,入门产品都已经普及了60Hz刷新率,并不断探索90Hz甚至120Hz;几乎所有的电视都支持广色域(WCG)、宽动态范围等技术指标,而且不断地往更高水准的技术要求演进。再结合本土消费者重视音画体验这一特性,由海外机构制定的标准不一定能适应国内的软硬件的迭代速度,根据自身市场特性来制定标准就变得很有必要。

 

HDR Vivid、Audio Vivid正是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产物,他们是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发布的高动态范围的音视频技术标准,由我国企业主导。 对行业玩家来说,选择对齐何种标准是自由的,但双V标准自带的高素质影音体验特性,或让他们有了“站队”的理由。

 

和过往的显示、音频标准相比,光是在参数标定上,HDR Vivid、Audio Vivid就要高出一截。

 

HDR Vivid无论是和静态HDR方案还是动态HDR方案相比,在显示参数上都有显著提升:比如说标定亮度达到了4000nits,能让影像的画面亮度和传统技术(SDR)相比提升40倍;色域支持上HDR Vivid最高可支持到BT.2020,比目前最常见的DCI-P3要大1.37倍,如果和SDR影像相比,色彩范围更是提升了70%。

 

除了绝对参数上的优势外,HDR Vivid还有技术实现层面的优势,比如说该标准要求硬件能根据每个场景的亮度、动态信息而动态调整显示效果,逐帧调整画面的亮度和色彩,智能计算每个场景的色彩和亮度范围,从而实现画面效果的全面提升

 

最好的例子我们可以从已经支持HDR Vivid技术的资源如《刺杀小说家》里面找到。

 

1.png

 

这一场景可以很好地展现HDR Vivid技术带来的超高动态范围和出色的色彩还原。画面中,整体光影基调偏昏暗,色调比较接近,在HDR Vivid技术的支持下,红色的铠甲光影立体清晰、锁链状装饰物层次分明,整个画面呈现出了明确的层次感和足够多的细节。

 

2.png

 

而这一场景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HDR Vivid高亮度+更广色域支持的优势。在明暗反差非常明显的画面中,HDR Vivid制式下的《刺杀小说家》既能保留山脉和房屋的轮廓细节,又能在广色域的优势下细腻区分人物和画面色彩。

 

由此可见,把拥有比任何HDR标准都更高的宽容度和色彩还原能力的HDR Vivid放在在合适的设备上,能够尽可能地还原接近肉眼所见的色彩和光影,最大化满足挑剔的观影需求。

 

而Audio Vivid相比传统的音频标准也有着巨大的提升,支持当前主流的多声道、对象、Ambisonic在内的主流三维声编码,和传统的环绕声音频相比能让声音更具“空间感”。比如说通过“三维声”技术我们能体验到“小鸟叫着从头顶飞过”的仿真感受,类似技术应用也曾出现在2021年的春晚网络转播上。Audio Vivid音效标准还向下兼容单声道、立体声、环绕声等多项技术标准,提供Hi-Res编码支持,是当前技术水准较为先进的音效标准。

 

还是以《刺杀小说家》为例,小雷惊喜地发现,Audio Vivid技术显著地强化了追逐戏的临场感和打斗戏的空间感,主角逃跑的脚步声和敌人追赶撞破房屋的爆破声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方位感”,正反派激战发出的声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让紧张、刺激的氛围更上一层楼,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

 

3.png

4.png

 

显然,在大家最关心的视频和音频体验上,随着HDR Vivid和Audio Vivid的出炉其“天花板”将变得更高,如果影音硬件和影视资源都按照“双V”标准来严格制定,可想而知我们就不愁视听体验会缩水了。基于此,华为的硬件布局和华为视频的影视资源布局组成的闭环就变得极具杀伤力:更好的标准落地了,过往观影体验的陈旧认识也将被打破。

 

总而言之,以华为视频AiMax影院的情况作为参考,我们见到了当前网络视频平台的升级之路,也是未来内容供应的进化之路。音画标准的确重要,它决定了视听体验的上限和下限,比如“双V”标准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按照该标准来打造视听内容、终端,其体验的上下限就不可能低。但同时,如AI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也成为大势所趋,在整个内容供给的链条中体验细节的关注和优化将会成为重要的差异化卖点,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细节体验的好与不好,决定了用户会给产品体验打多少分。

 

智慧大屏从“打硬仗”变成“打软仗”

 

回顾过去的观影硬件,无论是智能电视也好,智慧大屏也好,他们的发展方向无一不是以基础配置、参数为主攻方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卷硬件”。但发展到现在,智能观影终端之间的硬件差异已经变得越来越少,反而是配套资源、服务这些传统的短板却依然得不到重视,以至于消费者的抱怨和不满也没有得到改善,无论是传统厂商也好、跨界厂商也好,互联网电视的观影生态、观影体验都谈不上出色。

 

在终端产品的配置、功能你追我赶、拉不开差距的前提下,以观影体验为主的“软实力”,毫无疑问会成为大屏产品竞争的核心。今天华为视频AiMax是智慧屏的“杀手锏”,但在明天这样的体验水准就会变成行业标杆,并快速普及。

 

华为视频AiMax影院的出现,大概率能让整个智能电视行业的竞争出现变化。在影视服务上下功夫,能够带来的最直观的好处自然是提升用户粘性,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以AiMax影院为例,源源不断提供的高品质影视资源或能让消费者在家中就能体验到媲美线下影院、超越常规电视观影的体验,感官上的刺激既是加分点,也是留住用户的重要手段。

 

其次,付费服务内容从来都是更良性的营收手段,“卖硬件亏钱、靠服务赚钱”已经成为有例可鉴的成功模式。随着我国互联网版权意识的觉醒和强化,网友购买付费服务意愿的不断提升,增值服务显然有着更好的前景和良性循环可能性,支撑硬件的研发不成问题。

 

最后,平台内的影视服务也是内容资源的重要部分,随着智能电视、智能大屏产品的普及率不断提升,不同的品牌或者单一品牌间必然会成为不同阵营,而内容资源自然就会成为不同阵营之间最关键的护城河,必然会得到头部玩家的重视。

 

换言之,发力内容资源在现在看来可以说是极其关键的提前布局,甚至可以在不远的将来直接影响竞争形势,重组市场格局。因此,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对行业而言,AiMax的出现是一场“大变革”,改变了当前以硬件参数为主的产品思维和“重硬件轻体验”的游戏规则,正如当年智慧屏横空出世改变了观众对普通电视的固有认知一样,智慧大屏上的视听体验变革也将拉开序幕。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