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为梦 ,以志立命
——访环保专家王书秀
放眼看世界,河山逍遥游。世界虽大,万物之唯一,保护世界是全球共同的使命,合则立分则亡。世界正面临全球变暖、环境污染、资源铺张浪费等国际问题,需要全社会、全国家、甚至全球共同努力出谋划策,出一份力共渡难关。王书秀先生是普罗大众中的一员,也是为环保事业挺身而出的一分子,凭借对环保事业的热情,满腹经纶的学识和坚如磐石的恒心,为祖国环保事业辗转奋斗数十载,为保护世界无私奉献暮年。
与时代同步伐,与世界共命运。世界正处于高速发展现代工业化的时代,在长年累月的历史摸索中,明确得出消耗环境而谋取工业发展是错误的,是不可取。国家为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定国家环保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等方式把控着发展与环境平衡的天秤。
落叶终归根 ,定心创环保
数十载风雨,饮水而不忘源。1968年王书秀先生在南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到四川省化工厅所属硫酸厂工作,这份工作让他深刻意识到化学用品对中国环境污染的危害。1976年开始从事环保工作,历任衡水行署环保办治理组长、环保监测站站长,1990年后曾任衡水地区环保局局长,衡水市环保局局长、党组书记兼总工程师。1999年退休。现任衡水市老科协环保分会会长。他将一生奉献给中国的环保事业。即使退休,他仍然致力于生态农业及环保技术的研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如中国国际专交会金奖、中国可持委颁发的“2013年度可持续发展最佳技术创新奖”、“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奖”先进个人、“中国年度科学家”称号等,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荣誉他当之无愧。
面对环境逐年恶化的状况,王书秀老先生心急如焚,他愤慨而坚定地挥笔写下“治恶水除固废降黑龙,还我碧水绿地蓝天”的誓言以明心中鸿鹄之志,将全身心投入到环保事业当中去,将其作为一生的职责。不仅如此,王书秀先生将环保与民生相结合,用科技、创新之法和团队的共同努力探索与研发,创造研发出与农业相适应的科技产品,为农业的发展标明了新方向,开拓前进新的道路。众所周知,棉花产业不仅是我国的重要的经济支柱,生产生活资料,而且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火药原料。但在过去数十载,农民面临棉花价格过低,种棉不如种粮的尴尬局面,导致众多农户弃棉种粮,使我国的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逐年减少,进口棉在逐年增多。一旦外国棉花占据中国市场,将会动摇我国经济基础,威胁我国安全,后果不堪设想。为达到“地尽其力”程度的土地利用率,王书秀先生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始了研制全降解棉花专用育苗钵,实现麦棉循环种植技术的研究,并在反复进行研制和应用科学的实验中迎来了成功。凭借专用育苗钵具有全降解、肥效高、成本低、强度大、降解时间可控等特点,再结合相关技术后让麦棉循环种植变成了现实,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丰收,同时有效解决我国北方地区麦棉循环种植的大难题。不仅如此,这项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容易掌握,管理简单,省工省时,成活率高,缓苗期短,减少白色污染,抑制裸露土地扬尘,增加农民收入。在如此多的创新优势下,王书秀先生研发的“棉花专用育苗钵及使用之实现麦棉循环种植的育苗方法”荣获中国国际专交会金奖和发明专利证书,2014年1月获国家可持续发展委员会颁发的“2013年度可持续发展最佳技术创新奖”。每一项奖项都是对他的肯定和认可,但是他从没有因此变得浮躁,而是依旧遵从本心。作为党员他坚持从群众中来,就要到群众中去,将所学的知识反哺于农视为义务,准确研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乡村演变发展态势,切实抓住历史机遇,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带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岁月年年增 ,壮心日日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保护环境,一靠执法,二靠技术,三靠工程。为强化执法,王书秀先生在全国率先建立“柜台式收费”和创立“环境稽查”等强化环境管理机制,谋划并启动“滏阳河衡水市区段退污还清工程”、“衡水市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工程”、“衡水市集中供热工程”、“有机食品种植基地示范工程”等八大环境工程。他领导环保局直接建成了衡水市集中供热、污水处理、有机食品基地。因成绩突出前后两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北省环境保护先进工作者”。1993年国家环保局、人事部授予王书秀为“全国环保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其业绩被载入《中国专家大辞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其论文载入《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
尽管如此,所获颇丰的他,在退休之后,曾经白天黑夜为环保工作而忙碌的领军人物一下子成了闲人,但是闲不住的他,不顾老伴和子女让他安度晚年,休养生息的劝告,将全部精力投入衡水碧绿蓝农场,创建了河北省第一个有机草果种植示范基地。究其原因,除了王书秀先生对环保事业的热爱以及对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的不放心之外,更是因为当时摆在社会面前的难题是如何实现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合二为一,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王书秀先生慧眼如炬,在有机农业看到突破点,虽然有机农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一个样板,时间长,科技含量高,难度大,投资高的项目,但是他不曾退缩,在经历重重困难后创建了河北省第一个有机食品种植示范基地——“碧绿蓝农场”。他将全部精力投入于其中,对有机食品种植和麦棉连作技术进行专攻研究,借助环保多学科的技术力量,实现一个样板,带动全区的有机农业发展。在碧绿蓝农场,经常出现王书秀的身影,他与农场工人一块攻关,一块劳作,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经过多年努力,种植的有机苹果终于通过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认证。“碧绿蓝”牌苹果以高出普通苹果三倍的价格进入美国“欧食多贸易公司”在上海开设的我国第一家有机食品超市,有机苹果凭借比普通一般苹果更香甜,更有益于健康,而走俏国际市场,同时碧绿蓝有机苹果当时是全国领先,备受京、沪、杭金领青睐,填补省空白。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碧绿蓝农场发生罕见的“土里捂”种麦奇迹——立冬才把小麦种,三月出苗六月熟,证明了既使遇到灾害性天气棉麦连作也是可行的。即使在不可预料的因素下农场被迫解体,王书秀也没将环保事业的重担卸下,问其有多重,生命之重。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王书秀先生表示在有生之年,为祖国的环保大业再尽一些绵薄之力,用创新创造的思想和脚踏实地的实干实现环保梦,推进中国梦的进程。
前瞻全世界 ,落户到人家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王书秀先生学成归来,致力将中国环保事业引领达到国际水准;将环保事业视为终生奋斗目标,联系社会时势,用行动、实干攻克社会难题,履行社会责任。他先后凭借多项科学创新,解决社会难题,创造社会、经济价值,将自身梦想与中国梦相结合,共同推进理想的实现。2015年,王书秀先生自主研发的“污泥骨架多功能可降解液态地膜”,通过河北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破解了污泥安全、高效、高值资源化处理处置难题;并凭借可替代塑料地膜,消除“白色污染”;增产增收,节约水资源,改良土壤,极大促进农业发展;该产品是喷播绿化治沙,退化草原恢复,盐碱、滩涂改造的最佳产品,可大力推动生态恢复;还对控扬尘治霾有重大作用等优势获得中国循环经济专利奖二等奖。后于2017年所研发的沼渣液态地膜,获第十届国际发明创新论坛“发明创业奖”“铜奖”并获第十六届中国科学家年会“最具投资价值项目奖”。王书秀先生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是支撑他前进的动力;对社会的实践与付出是他坚强的后盾,汗水与心血构建了他如今的成就。
目光所至,心之所向。王书秀先生心系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希望用最简单且最详实的方式呼吁人民百姓了解“碳”,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努力到不能努力,拼搏到无法拼搏,2012年73岁高龄的王书秀老先生做了食道癌和贲门癌切除手术,无法再身体力行的参与环保实践工作。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即将安度晚年,退出江湖的时候,他再次以笔为戎,奋笔疾书,为我们带来了《碳释》,给广大读者解难释惑,帮助他们了解、洞悉、判断和抉择碳对自然环保的意义、对人类发展的意义等问题。他常说:“我也怕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所以得和阎王抢时间,总得把从人民哪里学到的知识还给人民吧。”王书秀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参考、吸收了国内外理论界、科学界、学术界诸多专家学者的文章或科研成果,全书共有碳、低碳、减碳、无碳、零碳、脱碳、固碳、杂碳八部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等领域,涉及人口、资源、环保诸因素,归纳为碳知识、碳政治、碳经济、碳生活四项内容。共收入词目1465条,经历900多个日日夜夜编写近百万字,使得《碳释》这部鸿篇巨制得以问世。该书全面深刻地揭示了“碳”作为当今世界核心价值的机理、态样和带来的新方向、新内容、新规则、新律章。它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等领域,涉及人口、资源、环保以及人与自然诸多因素;全书构思新颖、视角独特、体系宏大、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着重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内涵、特征和所涉及行业、领域等。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耄耋之年的王书秀没有科研经费,没有团队支撑,有的只是他对环保事业的一腔热血,有的只是对碧海蓝天净土事业的执着和坚守。当谈及如此坚持的原因时,王书秀先生说:“这儿是我的家呀,有生之年最大的心愿是尽力做点实事,让环境更干净些,让家乡更美丽些,让乡亲们更富有些。”因此自碳标签的概念提出以来,王书秀先生一直致力于推广和运用,对产品或服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即从原料获取、生产制造、使用到最终处理,进行全方位的定量分析,全面评价产品或服务对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产生的实际和潜在影响。他秉承“低碳发展关乎全人类的未来”的信念,时刻心系绿色节能减排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心和坚持。“环保事业是崇高的,是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因为我有这方面的知识,能力,所以我一直没放弃这方面的努力。”王书秀老先生这样来理解自己所忠于的环保事业。在见证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国际峰会以未能出台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避免气候恶化的协议文本缺憾落幕后,留给人类的仍然是混乱与困惑。这深深触动了王书秀先生的心,他觉得“低碳经济”、“低碳生活”将越来越应该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进入大众的视线,备受关注。那时,我国属于“自愿减排”的发展中国家,但依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节能减排措施,组建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他由此感受到我国的负责任与担当,他毅然决然执笔将“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以无声的形式广泛传播“低碳”理念、充分展示“低碳”成果、大声疾呼“低碳式发展”。他在书中解说了低碳城市、零碳城市、零碳社区的内涵、特征、建设意义及国外实践模式和中国行动。同时阐述了人与碳生活的关系,低碳经济的实现要依靠人类的自觉行动,更寄希望予人类消费行为模式的改变,鼓励大众成为打造低碳社会的中流砥柱。
值得一提的是,低碳思想的核心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相契合,与儒、释、道文化融为一体。我国传统文化完美体现低碳思想,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现代社会呼唤低碳生活,政治家、科学家和历史家要重新审视、认识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丢掉这个“根”,否则解决诸多低碳问题,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国人的一分子要发扬光大传统文化,自觉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作为一名环保老人,王书秀先生秉承“心动不如手动,埋怨不如实干”的理念,他将实际融入到全球气候变化的思考之中;将行动融入到未来环境保护之中;将理念融入到为后代营造优质生活环境之中。他心系环保事业,致力于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他胸怀天下,将“小我”融入到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大我”中,绝不辜负党的期待、人民的期待以及民族重托。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低碳发展矢志不渝,王书秀老先生一生志在环保事业,还国家和人民一片碧海蓝天。退休不退色,坚定不移的将我国低碳可持续发展落实,使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更加规范化,为我国低碳农业技术发展做出里程碑式的贡献。王书秀老先生心中始终秉承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低碳发展关乎全人类的未来”的信念,时刻心系绿色节能减排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心和坚持。作为老一辈科学家,择一事终一生,不忘初衷,为人民服务,为人类谋福利,为社会谋发展的信念深深的影响着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坚信,新时代的中国人民会继续发扬其优良品质,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同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