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刷单就是诈骗”“贷款让你先交钱的就是诈骗”等反诈宣传语已深入人心,但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推陈出新”,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仍多发高发。据统计,2022年全国公安机关破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达46.4万起,拦截涉案资金3千多亿。
电信网络诈骗是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二条规定,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电信网络诈骗涉及的领域广泛、名目繁多、受害群体涉及社会各个阶层,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023年3月30日,平安银行风控系统预警某客户出现两笔大额资金异动。为保障客户资金安全,银行紧急联系客户但电话一直无法接通,之后通过微信联系,客户回复却语无伦次并反复提及“京东白条”“银监会”等字眼,疑似遭遇电信诈骗。银行工作人员随即耐心劝导客户保持冷静稳定情绪、挂断与诈骗分子的通讯。而此时,客户名下的大额存单刚刚全部转移到活期账户,近240万元资金即将转出。为防止客户上当受骗,银行工作人员立刻前往客户工作单位,进一步了解情况后马上协助客户调低银行卡转账限额并挂失,限制资金转出,并陪同客户前往辖区公安部门报警,成功挽救了客户的经济损失。
如今信息社会高速发展,公众生活加速向网上转移,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跨行业、跨地域特征明显,逐渐呈现出集团化运作、精细化分工的跨国有组织犯罪特征,给打击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带来极大挑战。
但无论电信网络诈骗手法如何复杂多样,方式如何迭代更新,资金转移环节不可避免地要通过金融机构实现。金融行业作为人民群众财产安全的重要防线,面临着不断加剧的反诈挑战与责任。2022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正式施行,该法律明确提出金融治理相关条例,并对银行业、非银行支付机构等金融机构提出了反诈责任及要求。
金融机构积极维护群众财产安全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金融、电信、互联网等领域的改革创新,“一带一路”“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持续落地,“虚 拟货币”“元宇宙”“数字藏品”等新兴事物不断涌现,“微信”“抖音”等社交和自媒体工具应用日益普及,诈骗分子利用一些群众警惕性低、专业知识不足和盲目信任并追求高收益等心理,通过“包装概念”“虚构项目”“虚 假宣传”“专家站台”等方式,以“保本投资”“高额收益”“长期回报”等为诱饵,引诱人们入局“投资”,造成损失的金额最大,占总金额的三分之一左右。
同时,为洗白诈骗资金,诈骗分子还与“买卖银行卡”“炒作虚 拟币”“跑分”“刷单”等黑灰产业链及关联违法犯罪团伙相勾连,通过冒用他人身份、混合使用金融账户和虚 拟资产交易等方式切断资金链条,给打击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带来极大挑战。
为切实配合国家机关打好金融反诈攻防战,金融机构对内构建事前风险识别、事中监测及防控、事后风险管理的全链路措施体系。事前通过加强账户实名制管理,不断调优身份认证手段,从准入方面压缩犯罪分子的生存空间;事中通过分层分类进行账户功能管理、多渠道转账提醒,加强诈骗风险防范,增加阻拦机会;事后通过强化异常交易监测,根据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特点不断完善监测模型,为精准打击诈骗犯罪提供价值线索,并对可疑账户采取合理的管控措施,防止风险进一步扩散。对外金融机构积极配合有权机关,加强针对疑似涉诈交易的止付、冻结风险管理,配合执行“断卡”“断流”等行动,斩断犯罪分子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并积极开展贯穿业务始终的反诈宣传,提升全民反诈意识,共筑全民反诈城墙。
为切实保障客户财产安全,平安集团携手旗下平安银行、平安人寿、壹钱包等成员公司充分发挥“金融+科技”战略优势,构建起领先的智能风控反诈体系,在客户、业务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基于风险为本原则,突出对电信网络诈骗、集资诈骗的重点打击。平安集团在做好风险防控的同时,充分重视客户体验,以“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助力实现“全民反诈,平安中国”的美好愿景。
群众自身如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已知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多达十类60余种,诈骗活动可谓无孔不入,但究其根源,诈骗分子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骗取钱财。面对隐蔽性强、层出不穷的电信网络诈骗,平安集团法律合规部副总经理徐菁建议大家强化防范心理,谨慎处理个人身份和金融信息,必要时可咨询正规机构进行确认。
(一)提高警惕,牢记“八个凡是”
不法分子通常利用受害人“轻信麻痹”“盲目跟风”“趋利避害”的心理实施诈骗。广大群众应牢记反诈“八个凡是”,当接到陌生电话、短信、微信、邮件时,不要盲目冲动和感情用事,要冷静分析,仔细辨别真伪,切记“不听、不信、不转账!”
(二)保护隐私,用好“反诈利器”
银行卡签购单、快递单据等业务凭证通常记载着姓名、地址、电话和银行账户、会员账户等个人信息,极易被诈骗分子,一定要妥善保管和处理。同时应主动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当接到96110官方预警劝阻专线电话时,一定要及时接听并耐心听取民警的劝阻提示,避免上当受骗。
(三)安全用卡,不要“输血供粮”
诈骗分子通常利用他人银行卡等金融账户转移赃款、逃避打击,为诈骗分子提供银行卡、支付账户,就等于是给电信网络诈骗“输血供粮”。不要出租、出借、出售银行和支付账户,不要协助他人接收、支付、转移不明钱款。买卖、出租、出借银行卡、支付账户属于违法行为,情况严重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