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迅猛,营收规模已达万亿级。在这其中,益生菌品类所贡献的体量匪浅。但细分赛道繁荣背后,也伴生着诸多乱象。
例如:几毛钱代工出来的益生菌,经过包装就能卖出高价格;活菌数量标示值只是“标示”,与实测值相差甚远;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却被夸大成“神药”……
卖爆了的益生菌,遍地开花的品牌
2023年618期间,益生菌品牌“Life-Space”整体销售额近1.6亿元,同比增长超45%;仅用35个月零9天,WonderLab益生菌全网销量累计突破2亿瓶;2022年,健合的益生菌补充品收入10.88亿元,同比增长12.8%。
在这些数据背后,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品类市场教育的深化、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等因素影响下,让“只要摄入足够益生菌数量,就能对宿主起到有益健康的作用”这一概念深入人心。是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益生菌加入购物清单。
要知道,现如今保持健康已是全年龄在意的事情。除却身体机能下降的中老年人,对健康维系有迫切需求外;亚健康状态日益凸显的年轻人,同样开始关注功能性的靶向养生;而正处于发育旺盛时期的儿童,也需要科学营养来保持健康成长。
翻阅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就可见,不少消费者对益生菌一知半解,但提及“对健康有益”就会跟风购买。“WonderLab益生菌最近风很大,逛山姆正好看到就买了。小蓝瓶说是调理肠胃的,小粉瓶说是维护私密菌种平衡的,小黄瓶说是儿童吃的。是不是智商税,感觉要因人而异,打算再吃段时间看看。”某网友表示。
澎湃需求显现下,无论是营养品领域的新创玩家,还是老牌选手,抑或是跨界企业,都纷纷将益生菌品类纳入产品矩阵的规划之中。目前,从天眼查能搜索到与益生菌相关的企业就有3000多家。不难想象,流转于市场的益生菌品牌数量应该更为庞大,可能没有一万也有八千。
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益生菌的应用也愈加广泛。不仅可以根据年龄划分,从儿童到成人再到老人;还可以根据功能划分,从肠道健康到美容养颜再到口腔保健,甚至能够调理私处菌群平衡等。
基于此,中国保健品协会给出一组数据,指出我国益生菌市场规模正在快速扩容,并预计未来将保持年复合增长率11%-12%的速度。具体来看,就是从2018年的647.7亿元,增至2022年的1093.8亿元。
同时,在奶粉、纸尿裤两大品类销量失速的情况下,营养品不仅成为母婴门店新的增长支柱,还是母婴门店强化核心竞争力,转型健康管理型门店的契机。在这里,益生菌更是成为了每家母婴门店的标配品类而存在。
低至1毛的代工价,让高精尖的益生菌跌落神坛
其实益生菌原本是个高精尖的赛道,需要企业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做支撑。然而,如今遍地开花的品牌告诉我们,进入益生菌行业的门槛很低。群雄逐鹿下,市场竞争不可避免地愈发激烈。与此同时,外界对益生菌功能性的争议声也越来越大。
事实上,益生菌代工早已不是行业内幕。采用廉价代工,经过包装到市场上就能实现价格翻番,让益生菌这门生意变得十分地“暴利”。曾有多家媒体指出,益生菌代工价低至1毛/袋,而8毛/袋的已是中高档产品。企业直言,拼的是包装、噱头。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代工厂可以根据成本预算定制益生菌添加量,以3g/袋为例,成本仅需7至8毛钱。值得一提的是,代工厂工作人员表示,这种规格已经算得上是中高档级别的代工产品。
而另外一家代工厂更是直接表示,能够提供标注“同仁堂”商标的益生菌,拿货价仅需20元/盒,终端零售价则在100元/盒。若要自己做3g/袋的话,给多少钱加多少益生菌,好一点2块钱左右,差一点7至8毛钱也可以。
此外,第一财经也曝出,一款号称“添加150亿升级活性”的益生菌,标示5g/袋,但实际含量不足2g,成本仅需0.3毛。按照每盒10袋,出厂价仅3元,但对外销售却要20元/盒。
而在爱采购等B2B平台上,有的益生菌代工厂甚至报出了超低价,一家名为广州康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某款益生菌冻干粉产品,其公开报价1万袋的批发价为0.3元/袋,而10万袋起订则为0.1元/袋。
针对以上信息,笔者也进行了调查。在各大采购平台上搜索“益生菌OEM”,其中爱采购每袋代工价在0.02-0.05元,但采购数量需要10万起步。还有按盒批的2g*20袋/盒,仅需2元;阿里巴巴3g/条,代工价在0.35-0.4元。而按盒批的4g*10袋/盒,则需要4.2元。
鱼龙混杂一川中,多数益生菌产品的功效和活性成疑
在广阔市场下,鱼龙混杂一川中。据了解,目前我国市场在售的益生菌产品出现多个属性,包括药品、保健食品、普通食品。而这三者的区别就在于菌种、功效是否需要验证、益生菌活性等。
其中,益生菌药品的审批和功效验证非常严格,产品需要做相应的临床试验,菌株活性到保质期最后一天也要达标,来保证人体服药后起到相应的效果;而益生菌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所以也需要做功效验证,同时对益生菌活性也有明确要求,但相对于药品而言要求较低。
但需要关注的是,益生菌普通食品对一般对功效验证、益生菌活性不作要求。这也意味着,该类益生菌可能根本无法起到商家宣传的正向效果。
事实上,新京报就曾送检了9款自购的低价益生菌粉。结果显示,仅有2个样本的益生菌总数检出值与产品包装宣称的添加量相符,其余7款样本的益生菌总数都远低于参照数值100万CFU/ml(g)。
此外,就在去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现任校长饶毅接连炮轰华大基因CEO尹烨,并直指带货的益生菌为假药。原因是,尹烨在大力推广的「优美达华大益生菌」系列产品时。
他宣称“优美达密蜜没有副作用和依赖性,如果女性有私处痒或异味等情况,就可以吃这款益生菌;优美达益舒里的益生菌会对胃部黏膜进行修复;如果确实有睡眠方面的困扰可以吃优美达益休……”
然而,饶毅却表示:“尹烨推广的益生菌,就是假药。全中国现在推广的益生菌无一不是假药。肠道细菌研究很热门,但迄今没有拿出可以有效应用的产品。”
更有研究人员对媒体透露:“我现在还没遇到一家企业愿意给予足够长的时间和一定资金进行研发。最常见的情况是,当一种菌株还没有得到足够证实,就被企业拿去应用了。”
虽然在代工厂的帮助下,企业可以轻松造出一个益生菌品牌。但同时,也要面对使用代工模式带来的产品创新及品控挑战。甚至还要面临因产品不合规,被工商行政处罚和被消费者投诉维权的风险。
而上述事实也在警示不良商家,以次充好侵害消费者权益,终将被消费市场撕破面具。同时,也为母婴门店敲响了警钟。在选品时除却利润空间外,产品是否优质、厂家是否靠谱,背后是否有科研团队等都是需要考量的重点。
因为在当下,营养品正逐渐替代婴配粉、纸尿裤的地位,成为实体门店贡献销售额的主力担当。一旦这种问题产品暴雷,会让消费者对母婴门店的专业性产生质疑,并逐渐瓦解消费者与门店之间的黏性关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益生菌虽然是个热门品类,但是想要“打爆”仍需在各个环节上用心。随着市场管控的完善,信息的进一步破壁,良币终将驱逐劣币。
资料参考:
《代工价8毛钱一袋已是中高档产品 企业直言:益生菌“比的是包装、噱头”》,每日经济新闻
《无标准、缺监管,代工成本仅3毛的益生菌如何收割智商税》,第一财经,栾立&吴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