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南方学校,遇上AI的60天

钉钉搭了一把梯子

 

 

AI大模型的想象力是什么? 有的人认为是参数,有的人可能回答是逻辑和推理,还有的人给出的选项是数据新式表达。 而这些答案,都需要在 一个个真实的产业场景里被实践,被验证。 

对谢柏芳和东区中学而言,这个“试验”已经开始了60天。

作者| 皮爷 

出品|产业家 

 

“昨天中午才出的录取数据,你们今天就完成新生注册了?”这已经数不清是谢柏芳校长第几次听到的惊讶问询了。每次,他都会笑着点点头。

从白云机场出发,沿着郁郁葱葱的京珠高速驱车不到两个小时,就能抵达中山市东区中学。尽管这是一个中山市办学规模最小的高中,但在今年的开学季里,它却成为了当地“亮眼学校”。

谢柏芳,一位钉钉高级数字化管理师,正是这个学校的校长。每年7月的招生季,是他和学校最忙碌的时间。

“从最开始接到上级部门通知,到通知全部学生线上线下同时完成注册,我们基本就用了一天多的时间。”谢柏芳告诉我们。而在往年的开学季,留给学校的时间往往会是一周,甚至更长。

从和谢柏芳的交谈中,一个大致的“东区中学式”招生链路被勾勒出来——基于学生名单分好班,导入钉钉,自动组建各班钉钉家校群,系统编辑好短信,发送到学生家长的手机上,他们点击相应的链接就能直接进入钉钉家校群内。在钉钉群里,除了班主任,还有钉钉AI问答机器人负责全天候回答家长各种问题,学生到校现场注册时,只是一个简单流程的问题了,因此,学生注册非常快。

这是AI在教育场景下的真实侧写。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关于AI和大模型,市场尽管持欢迎和肯定态度,但对于如何落地,以及它真正具备的价值是什么仍心存疑惑。但在东区中学,在人们的审视和观望视野之外,AI已然悄然成为真实的连接和生产力工具。

AI大模型的想象力是什么?有的人认为是参数,有的人可能回答是逻辑和推理,还有的人给出的选项是数据新式表达。而这些答案,都需要在一个个真实的产业场景里被实践,被验证。

对谢柏芳和东区中学而言,这个“试验”刚刚开始60天。

一、“当AI来到学校”

“我们也发现,用不同的问题提问最终得到的效果会不同。”东区中学的程老师告诉我们,“所以现在越用我们就越感觉要提高提问题的能力。”

在这番交谈背后,对应的是东区中学对钉钉上各种AI能力的新尝试。一个细节是,东区中学是第一批钉钉面向其开放AI内测的教育机构,这种开放不仅是“/”的智能文档,也包括钉钉AI机器人、AI智能脑图等一众基于AI大模型的功能。

这些功能在刚刚举办的2023钉钉生态大会则是被一一披露。在今年4月份展示的钉钉魔法棒“/”之外,在这次会上,一系列如聊天场景、音视频场景、以及数字员工等更广泛的应用被放到台前,同时开放自身的AI PaaS底座,呼吁生态伙伴一起打造AI生态。

此外,在教育场景中,如智能批改、错题分布、学生评价等AI功能也被一一展示。

而对谢柏芳和老师们而言,这种感受则是更为前置。在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作为中山率先使用钉钉的学校,他们已经基于钉钉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做了各种“AI试验”。

比如文章开篇的AI智能问答机器人,他们通过投送特定的问题回答和语料,进而让机器人更适合招生问询场景,在更好地满足家长需求的同时,也同样节省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

再比如AI智能脑图助手,东区中学老师的做法是基于具体的知识点和诗歌,让AI智能脑图助手生成更为生动的脑图或者是逻辑网格,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程老师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基于AI功能,可以生成一些图片给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对这种形式鲜活的知识接受度更高。”

在此之中,谢柏芳使用最高频的是钉钉智能文档。据他介绍,智能文档可以辅助生成部分新闻报道或者发言稿,或者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帮助他完善写作方案。

“我们老师都是非常欢迎的。”谢柏芳告诉我们,“整体来看,AI功能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些基础事务性的工作,以及数据相关工作过程中解放出来,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

不过,在交流中谢柏芳也表示,尽管学校内对于钉钉AI大模型的使用场景正在越来越丰富,但面对部分教育场景足够吸粉垂直的问题,有些回答还“做不到优秀”。

“但肯定可以到70分,甚至更高。”对于钉钉AI,他给出这样一个分数,“现在也在看到很多回答、交互性在越来越好,我们肯定是长期看好。”

实际上,这是一个足够肯定且真实的评价。如果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基于大模型落地,人们更多的讨论仍然是优先选择什么场景,选择怎样的方式,从技术到工程的路径验证似乎成了最关注的话题。

但东区中学则不同,它在这些讨论之外,代表的是一个大模型浪潮下的真实样本,这个样本尽管如今还不完美,但却已经出发在奔赴满分的路上。

为什么是它?也或者说,为什么是钉钉上的东区中学?

二、钉钉AI背后:看见一个智慧校园雏形

2017年夏天,一个名为“数字化工作小组”的团队在东区中学内部成立,成员有来自各个部门、部分学科的青年骨干。这个小组的牵头人是谢柏芳。

“我们当时就关注到了市场上低代码开发这种方式,打算用它来做我们整个东区中学的数字化中台底座。”谢柏芳回忆道。

实际上,这不是东区中学数字化的起点。如果把时间轴再向前推,能看到的是东区中学已经尝试了不少数字化转型路径,比如找软件开发商专门定制开发软件,再比如购买专门的软件自己再进行二次开发等等,但经过验证,这些都不是最合适的转型路径。

一个关于中国教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是,尽管国家在过去多年里相应出台智慧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但由于不同学校的差异性较大,再加上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市面上真正为学校提供专门数字软件的服务商甚少,更多学校数字化转型的方式都是如东区中学般,在外部寻求开发商进行定制开发。

“一方面是花费很大,尤其对学校而言;另一方面是开发速度太慢,一个功能开发出来外部需求都变了,需要再度开发。”谢柏芳告诉我们。

也恰是在这个时间,钉钉进入了东区中学的视野。“最开始是我们觉得钉钉是一家大公司,在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上有保证,就想着可以试一试。”负责信息化建设的庞老师告诉我们。

随后,基于钉钉的一个名为“安心工资条”的第三方应用率先使用开来,代替原来传统的线下工资条,这种清晰的线上工资条模式被学校老师纷纷认可。后来在钉应用中自主搭建了“请假”和“公用经费申请”两个应用,切实解决平时老师们在请假或报销时,拿着纸质申请表跑断腿找签名的麻烦,深受老师们欢迎,再加上低代码本身的敏捷开发和迅速反馈,谢柏芳正式决定——“全面使用钉钉”。

知易行难。首先横亘在他和数字化工作小组中间的一个核心难点是如何找到并做好开发的需求,更要保证可以被使用。从开发的视角来看恰是最核心的开发问题,“需求文档怎么写,谁来写”。

谢柏芳为东区中学制定的方式是,由各科老师明确表达需求至数字化工作小组,在开发过程中双方互相配合,不断交互,小步开发,敏捷迭代,最终搭建出最适合东区中学自身的低代码应用。

在这个模式下,包括课表应用、德育评价、班务号、双屏管理等一众应用被逐渐开发出来,根据庞老师统计,东区中学基于低代码开发的应用已远超100个。

在其中,班务号和双屏管理是足够特色的尝试。前者是学校可以通过班务号的模式,打通班级沟通的最后一公里的同时,构建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线上沟通的一个阵地,不论人员和老师如何变动,这都是一个固定的信息传递阵地,保证沟通的便捷。

后者则是通过教室内一体机和教室外触摸屏连接,实现一机双屏,正常教学和信息传达可以用课室一体机,而学生进行诸如请假、报修等不必影响其他同学的操作,或者老师的个性化辅导、讲解,则可以在课室外的触摸屏进行操作,这样的课室内外“一机两屏”模式,既方便了师生 ,又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最终,包括这两个应用在内的超过100个小矩阵最终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东区中学的智芸校园系统。在这个智慧校园系统里,包括学生晨报系统、住宿管理、德育检查、课表应用、小组合作、餐饮系统,以及教师员工的绩效评价、薪资系统等全部在其中,共同被整合了一个360度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于一体的数字化系统。

“起初,我们希望打破‘信息孤岛’和‘鸡肋系统’的问题,如今,基于钉钉,我们构建一个在学校场景中的统筹数据管理的想法变成现实。”谢柏芳表示,“而且钉钉的更新迭代非常快,我们向钉钉提出的一些需求也会被迅速满足。”

实际上,这也是钉钉AI能够在东区中学有迅速且真实反馈的原因。即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基于钉钉,东区中学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数字化建设,这些基于低代码的数字化建设充分释放着它的数字价值,同时也更沉淀着相应的数据要素。

这种积累在当下也恰是AI大模型落地使用的基础和根本。不论是被实践的AI智能机器人,还是智能文档、智能脑图,在东区中学内,能看到的是其对于钉钉新产品和AI功能的新价值展现和主动拥抱尝试。如今的事实也在证明,在原有的立体数字体系的基础上,AI也恰是在帮助它释放着更大的数字化价值。

如果单纯的从技术视角来看,大模型的实践更多像是从“空中楼阁”牵引落地的过程,但在这个牵引的过程中,企业如果有足够高的阶梯,足够坚实的数字基础,那么与AI的真正相遇过程则是会大大缩短。

对东区中学而言,钉钉恰是这个梯子。

三、一把手工程,和“双向驱动”

在中国的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经常性被提到的一个词是“一把手工程”。它经常出现的原因是,数字化转型往往会遇到阻力,这种阻力在组织架构,在资源分配和试错成本等等,只有“一把手”能保证执行。

这也是谢柏芳所认同的。“比如使用钉钉这个系统,还是需要我从上而下推动,中间不论是涉及到的开发,还是宣传,再或者是需求收集,校长真正推动才能做到很好的执行。”

一个细节是,包括对钉钉AI功能的使用,谢柏芳都是率先尝试的一批人。

不过,在执行过程中,他和东区中学共同遵从的原则是“双向驱动”。即自上而下地推广开发,但需求要自下而上地收集,比如课表开发更多的是从老师处收集需求,比如宿管系统,更多的是从宿管人员侧听取建议,再比如请假系统,则是从学生的反馈中找灵感。

这些细节的反馈最终都汇总到了钉钉和钉钉生态里的低代码产品上,最终转化为真实的应用,成为东区中学智芸智慧校园的一个个分子。如今,在AI的加持下,这些分子也更在被重新释放和定义。

可以看作,东区中学正是当下中国教育的部分缩影。即在数字化的浪潮下,它们正在通过低代码的方式主动求变,以自己的需求为核心驱动力,在钉钉等产品的助力下,低成本高效率构建最适合自身的数字化路径。

这种路径所带来的不仅是软件层面的数字化加持,更是在当下的AI时代可以率先抢跑的先机,基于钉钉,寻找到AI和自身教育场景结合的最佳突破点和最大价值空间。

一个当下最火的问题是:当我们谈论AI,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问题的答案显然不会是AI的单点技术,再或者是AI大模型本身这个产品的价值,这些价值是技术性的,非连续性的,也更是非工程性的。

透过东区中学这个教育数字化的样本,能感知到的是,钉钉正在提供一个最短也是最真实的AI闭环。即基于钉钉的诸多属性和功能,将AI真正融入到具体的产业产品和产业场景中,做真实地赋能。

AI落地背后的真实命题不是技术,也不是某个产品,而是一个数字化体系的成熟加法,是一个已然在真实场景中被验证的数字同路的再度延伸,是一个距离业务最近的应用的再度加持。一如钉钉,一如东区中学。

“一定要坚持,认准最适合自己的方向。”谢柏芳告诉我们,“从改变中看到变化,看到希望,坚定地走下去。”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