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宿赏秋的新套路,正在转向下地。
木鸟民宿赏秋报告里提到,拖家带口“下地”成为赏秋游的热门体验项目,带有“采摘”“稻田”等标签的乡村民宿订单占比逐渐上升。而在此前,登高、赏枫已经是秋游的固定套路,面对新的消费需要,乡村民宿的内核正在迎来变革。
乡村民宿,不只是风景
最近几年,城市人对于旅行目的地的内容经历了一场消费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农家乐”的提法逐渐消失,“民宿”取而代之,在名称改变的同时,消费场景与内容也发生了本质的变革。
越来越多的综艺将目光投向乡村民宿。如果说芒果新上线的《我们的美好生活》提供了乡村民宿从无到有的内核,那早期《亲爱的客栈》就是在乡村民宿画面美的表象之外,第一次将关于乡村民宿运营的服务标准放到台前。
2017年,《亲爱的客栈》热播同时,民宿行业第一梯队中的木鸟民宿率先提出四木房源的概念,从房间软硬件设施到房东服务均对标四星级酒店,并将其列为平台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2018年3月,途家民宿发布《民宿分级标准》划分豪华及经济房;2020年2月,美团民宿提出《民宿房源卫生标准》。在海量的用户运营过程中,要维护好用户的入住体验,需要平台整体管理好民宿房源分级,实现房源服务的标准划分提升匹配效率。此后从农家乐到乡村民宿的转变,绝非仅仅只是称谓的变化。
在这场消费升级的过程中,真正升级的,是乡村民宿的标准化服务与特色化乡村生活。任何新事物的诞生,都是从混沌到规范,终究要经历一个洗牌的过程。
火热的市场需求,吸引了一批有情怀、有理想、有趣的人投资民宿。这些民宿的运营主体早已由当年的在地属性,转变为他地属性,今天很多乡村民宿,在装潢和整体硬件设施上,甚至已经达到了城市高星级酒店,远非当年的农家乐可比。乡村民宿也在这些新乡村人的推倒和重建中,被赋予新的生机。
如今,民宿管家从业者规模已跨越到百万级,木鸟民宿掀起的民宿标准化变革也在政策的监管驱动下成为行业共识。那些曾因千篇一律的大锅菜、农家饭被忽视的乡村内核,在城乡内容距离的拉近下,得以被细细体会。一批乡村民宿优质项目被着重宣传,在杭州莫干山深处体验农耕,在京郊民宿看现场戏曲演出……城市与农村在消费生态上的全面融合传统乡村风貌与将更多活力和可能性注入乡村。
下地,怎么下?
从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的诗词开始,国人对乡村田园有一种天然的向往,“城市农夫”群体的出现,就是这一情结在当今的具象化体现。
人们对诗意田园的探索与挖掘,日益多元。伴随对于乡村空间的不断探索,田间地头成为了新的乡村游目的地。打谷子、割稻子、挖红薯、采棉花、挖花生……在小红书上,关于丰收的笔记多达61万篇,秋收的笔记多达13万篇,年轻人和家长们分享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素田园诗篇,收获的喜悦、时间的更替、在土地上得到的回馈、月光和六便士,乡村民宿成为追求心灵SPA的载体。
从内容上看,绝大多数乡村民宿,对住宿的升级都不是核心,随着近年来专业人士的加入,宿集的出现,乡村民宿逐渐会产生相对标准化和个性化的融合。
与观光游的赏景为主不同,体验游的本质在于“亲历”。举个例子,用户过去到乡村,只是买点农产品、钓鱼赏景拍照,在如今体验需求的时代可以让用户部分参与到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成为一个体验项目。如吃着自己打出来的小米,喝着自己炒制出来的茶,吃着自己采摘挖来的农家菜,把体验产品化。
另一方面,用户对于服务的要求更高。国庆期间,来自北京的赵女士提前做好了攻略。不同的是,她避开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红旅游推荐,转而在社交平台评论区咨询“老重庆人”,将一个个小众打卡地、居民楼下的宝藏餐馆“收入囊中”。她说:“这次旅游最重要的就是体验本地人的生活!”
场景化思维强调的是,要将重点放在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愿望上,以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Airbnb的切斯基曾提到:“旅行很容易,但并不神奇,我们旅行时没能像当地人一样享受那里的生活。”木鸟民宿的“地主之谊”服务延续了爱彼迎的Experience功能,在当前行业内各家平台仍只聚焦于扩张供应链的时候,木鸟民宿在扩张供应链的同时更上一步,地主之谊的出现补上了新的需求——城市里感受不到的个性化体验。
民宿的触角,更进一步
“秋收流”不是体验游进入乡村民宿的首例。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的文旅部旅游国际标准专家张琰谈到:国内的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历4个阶段,从1.0版的农家乐到2.0版的乡村休闲,从3.0版的乡村度假再到4.0版的乡村生活,作为“半城半乡”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游客已不仅仅满足于在民宿吃一顿饭,住上一晚,而是希望能够在乡村留下来,体验到一些当地特色,做一回地地道道的“乡里人”。
从“游”到“居”,用户对乡村民宿的探索更加立体而深入。过去的乡村旅游,只是浅层的风景游览,走马观花下每个农村的面貌都变得统一。乡村旅居,营造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人将这种生活方式,解释为“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空间转换”。
乡村民宿发展至当下,已经在原有的住宿基础上,分出了更加细分化的垂直领域,以便不同口味的用户多样选择。从乡村旅游诞生到发展成熟,各国的乡村旅游都在不断探索适合本国的发展模式,比如日本参与务农式乡村旅游(春插秧、秋收割、牛挤奶、鱼虾捕捞等)、美国互动郊区式乡村旅游(游钓、野营、骑马等)、德国休闲式乡村旅游(农场度假、市民农园等)……而中国的乡村旅游,也在结合本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衍变,其类型也“百花齐放”。
范亚昆主编的《民宿时代》中提到“民宿‘1.0时代’,民宿主人的梦想首先是自己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其次才是经营的民宿。依托乡村资源、文化、位置为背景,充分挖掘人与乡村相处的场景然后落地,在一“宿”一乡的流连中体现各地的魅力,超越了主客体的二分性。用户从“旁观者”到“亲历者”的转变,主客共享的沉浸式体验让乡村民宿更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