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善财经
前不久,曾被誉为“银行茅”的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正式公布了2023年度业绩快报。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里,招商银行实现营收3391.23亿元,同比下降1.64%;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1466.02亿元,同比增长6.22%……
如果仅从成长性标准来看,招商银行交出的这份答卷并不算好看。不仅与较同期实现营利双增的杭州银行、长沙银行等一众城商行们相差甚远,而且营收还出现了自2009年以来的首次下滑。
但是对此,资本市场的反应却很有意思。从19日公布财报开始,招商银行的股价便呈一路高涨之势,截止到1月30日收盘,招商银行每股更是报31元,增长明显。
这不禁让人诧异,招商银行凭什么走出了相反的市场行情?背后的核心逻辑又是什么?在当前银行业整体承压的市场大背景下,招商银行未来破局的想象力在哪?
利润增长背后,吃的是拨备老底?
为什么招商银行的业绩“不好”,但是股价还能上涨?
从投资者的视角来看,大概可以归结利好的“砝码”大于利空。
一是利空方面,比如此次最可能挑拨起投资者负面情绪的“年度营收下滑”,在近年来LPR持续下调,顶层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减费让利等相关因素影响下,当前银行业的净息差整体都在收窄,那么对应的营收出现下滑,也本就在情理之中。
而且回头来看,从2023年一季度开始到后来连续两个报告期内,招商银行的营收同比增速始终都处在负增长状态,利空情绪的“火气”可能早已被提前释放掉了,所以哪怕现在招行坐实了全年营收下滑,但或许也在大多数投资者们的正常预期内。
二是利好方面,首先就是,近两年来被市场尤为关注的招商银行房地产贷款不良余额和不良率,在经历了10个月的双升之后,2023年三季度其首次出现了季度性小幅下降。同时,
在下半年,政策又接连发布了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等多个积极举措,将有望在今年极大缓解银行们的净息差压力,改善营收表现。
除此之外,当前,资本市场上避险资金抱团对银行等高股息板块的热烈追捧,也都让招商银行等一众银行尖子生们备受关注。
当然,真正让市场“用脚投票”的关键在于:招行的净利润还保持着超6%的增长幅度,而银行股投资者们最看重的股息分红往往与净利润有着密切关系,但与营收关系不直接,不会明显影响到投资者们分红“蛋糕”,所以股价也就很难出现大的负面波动。
不过话又说回来,为什么招行能够在营收下滑的情况下,还实现净利润增长呢?
据向善财经观察,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靠看不见的手“调节”出来的利润,也是去年不少上市银行们的常规操作。
数据显示,截至到2023年末,招行的不良贷款率为0.95%,较上年末下降了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437.7%,较上年末下降13.09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4.14%,较上年末下降0.18个百分点。
正常而言,不良贷款率上升,银行需要计提的拨备就会增多,利润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侵蚀,反之则会提高获利能力。据此前民生证券测算,拨备覆盖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可提升银行利润增速约0.5个百分点,所以拨备覆盖率也被行业冠以了“利润调节器”之称。
如此来看,招商银行在2023年末的拨备覆盖率下调,对盈利能力的正面调节无疑是巨大的。
当然,如果招行只是调节拨备覆盖率改善利润表现,似乎也无可厚非。毕竟,以丰补歉本来就是银行业的特点。但问题在于不良贷款率的下降,似乎不是源于正常的资产质量改善,而因为不良贷款认定的放松,也就是降低了对不良贷款的认定底线。
截至2023年末,招行的总贷款为65088.65亿元。按0.95%不良率算,去年全年,招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618.34亿元,和三季报的617.94亿基本持平。也就是说,整个第四季度的不良贷款几乎没有增长,这就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了。
毕竟,在去年前三季度,虽然招行在财报中明确提到“坚持从严认定资产分类,真实反映资产质量”等要求,但尴尬的是,据公开数据显示,同期招行的不良贷款偏离度为78.74%,相比2022年末70.92%,提升了11.03个百分点。
所谓的不良贷款偏离度是指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该指标越小说明不良认定越严格,反之则越宽松。也就是说,2023年招行前三季度增长的不良贷款偏离度,似乎是“打假”了自己。
那么在此背景下,面对现在招行整个第四季度几乎不增长的不良贷款,市场有所猜测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是用“看得见的手”降本增效省出来的利润,参考的是招行在前三季度的“操作”。
一方面,天眼查APP显示,去年前三季度,招行同样面临着营收下滑净利润增长的局面,而背后的原因从利润表来看,似乎是源于营业支出的显著缩减,特别是其中的“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了20.78%。
要知道,信用减值损失也称为资产减值损失,主要是为银行的信用风险留出的减值准备,以应对银行现有或未来的风险,也是行业常用的利润调节工具之一。正常来说,银行倾向于在收入增加时计提更多的减值准备,在收入较低时计提较少的减值准备,以达到平滑利润的目的……
除此之外,招行的降本还体现在人效上。去年12月,招行发布公告称,审议通过《关于招商银行2022年度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情况的议案》,随后逆向讨薪的消息也一度冲上了热搜。
据了解,2022年期间,招行执行绩效薪酬追索阔会的员工共计2876人,追索扣回绩效薪酬总金额便达到了5824万元。那么2023年的员工退薪恐怕也不会是一笔小数目……
大财富管理承压,“零售之王”继续等风来?
事实上,或许是因为招行过去的战绩足够亮眼,所以即便现在营收出现了负增长,但是不少投资者对招行的基本面依然不是太过看重,隐约间似乎只要等经济市场复苏,一切就会好转……
当然,在理论上确实是这么回事,但问题在于宏观经济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全面完成转型复苏?靠拨备覆盖率调节利润过日子,却不是个长久之计。
更何况深入到营收和业务的层面来看,无论是招行过去打天下的零售业务,还是未来需要持续发力的大财富管理业务,现在似乎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不少发展困境。
为什么此前招行的净利润水平能仅次于四大行,甚至在2021年总市值还一度逼近1.5万亿元?答案众所周知,在于其抢先入局了零售业务,并由此踩中了上一轮中国总体经济和房地产等市场上行的时代红利。
也正因如此,直到2023年上半年,招行的零售贷款占比仍达52.39%。个人住房贷款总体规模为13785.62亿元,总体占比21.69%,占零售贷款总额的41.4%。
但问题是此一时彼一时,一方面经济市场环境变了。近年来国内宏观经济承压明显,房地产行业也随之萎靡不振,而大众消费端更是从过去的消费升级迈进了“低价消费”时代。这些都使得曾经较多依赖房贷等零售金融业务的招商银行,现在基本盘增长也变得越发地被动。
另一方面零售业务的普遍化。虽然当前零售业务不振、对公业务亮眼,但是与投资周期长、收益低且市场风险高的对公贷款相比,规模净利差较大且风险极低的个人按揭贷款或消费贷款,还是银行最优质的资产。所以现在各大商业银行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把零售业务作为了当下的一个发力方向。
这就意味着,当前零售业务的市场蛋糕越来越小,但分蛋糕的人却越来越多,那么即便是被称为“零售之王”的招行,市场竞争优势也可能会越来越弱。如果再加上近年来银行业整体净息差的不断收窄,招商银行的综合投资成色也可能正在泯然众人矣。
据国信证券发布的招商银行2023业绩快报点评,2023年全年招商银行实现净利息收入2147亿元,同比下降1.6%。其中,四季度单季同比下降了6.6%……
再来看由已经落马的前行长田惠宇力推的,也是当前招行最有可能破局的“非息收入”中的大财富管理业务,现在的市场表现同样也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招行靠着零售时期的市场优势,积累了很多高净值客户人群。2023年前三季度,本公司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指在本公司月日均全折人民币总资产在5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户)452.9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31%。
但忧的是,自2021年以来,招行的理财信托等业务便踩雷不少,大财富管理能力备受市场质疑,以至于影响了对应的非息收入。
比如2022年6月,招商银行代销的五矿信托鼎兴1号至15号产品宣告无法完成兑付,总规模超23亿元。据招商银行数据显示,五矿信托鼎兴系列产品属于R3中风险产品,预期收益率为5.80%,故许多人买入该产品,然而现在项目中断,无数人的血汗钱“打了水漂”。
不仅是五矿信托鼎兴系列产品出现了“翻车”,由招行近几年代销的大业信托·君睿15号(九通基业)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外贸信托-富荣166号恒大成都天府半岛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也均出现了兑付方案不明或确定无法兑付的暴雷风险。
所以相对应的,2021年,招行的大财富管理收入(包括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托管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总规模尚且为521.3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接近16%。但是到了2022年便仅剩下491.51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更是继续萎缩至368.55亿元,占总营收占比也下滑至了14.16%。
事实上,或许是因为大财富管理收入的逐年下滑,也或许是前行长田惠宇的落马,所以有媒体统计发现,在田惠宇时代,招行2021年年报中“大财富管理”一词共出现了51次。随后田惠宇落马,新行长王良接任后,2022年年报中“大财富管理”一词便下滑至了18次。至于2023年中报,“大财富管理”仅提到了6次,整体似有淡化大财富管理业务的意味……
那么问题来了,当大财富管理业务收入承压,零售业务又受外部市场环境和竞对们的双重打击下,未来招商银行的破局点在哪?是跟着当下的市场热点做大对公业务,还是继续坚定轻资本业务,等待市场的春风吹来?这或许才是接下来招行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
最后,也衷心祝愿招商银行能够重回市场巅峰,再现白马股的价值风采……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