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薪资增加,股东接连减持,东鹏饮料怎么了

提及功能饮料,大家脑海中或许首先浮现的是在中国市场根深蒂固的“红牛”品牌。

然而,市场沉浮,“东鹏特饮”这一后起之秀正崭露头角,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已隐有超越“红牛”成为市场新领军的迹象。

如今,东鹏特饮正沿着高速增长的轨迹疾驰,不断刷新着行业的销售纪录。据尼尔森IQ的权威数据显示,东鹏特饮在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稳居中国能量饮料市场的销售量榜首,同时在销售额方面也稳坐次席。

值得关注的是,在东鹏饮料一路高歌之时,股东却在接连减持。

近日,东鹏饮料发布股东减持股份的公告称,公司第二大股东公司近期收到股东天津君正创业投资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君正投资”)发来的告知函,君正投资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共计减持4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共计减持683.41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7085%。 

此前,东鹏饮料就发布公告称,君正投资计划在2月26日至5月24日之间,减持合计不超过1200万股股份,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减持计划实施前,君正投资持有东鹏饮料3083.4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7085%,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目前,君正投资此次减持计划期限届满。根据公告,在近3个月内,君正投资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和大宗交易方式先后5次大幅减持公司股份合计1083万股,占总股本2.7085%,减持后持股比例降至5.0%。根据公告,君正投资减持价格为162.5-213.76元/股,套现总金额为18.96亿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君正投资对东鹏饮料的减持并非首次。

早在2022年5月,当东鹏饮料股票解禁时,君正投资便启动了减持计划。加上最近的这次减持,君正投资累计套现金额已达约28.25亿元。

天眼查信息显示,君正投资成立于2016年,是加华资本管理成员。

资料显示,君正投资所持东鹏饮料股份均为IPO前取得。根据此前东鹏饮料披露的招股书,2017年4月28日,东鹏饮料与君正投资签订《深圳市东鹏饮料实业有限公司增资协议》,君正投资以2.98亿元取得东鹏饮料8.50%的股权;2017年4月29日,天津君正又以0.53亿元的价格从东鹏饮料实控人林木勤处受让1.50%的股权。

2021年5月27日,东鹏饮料IPO上市,君正投资的持股比例被稀释至约9%,仍然为第二大股东。

根据此前东鹏饮料发布的公告,君正投资此前给出的减持原因是“自身资金需求”。          

东鹏家族“减持潮”    高管频繁变动

不仅君正投资在减持,东鹏饮料的董事、监事、高管及其他大股东也参与了减持行动。

去年5月29日,东鹏饮料完成了上市两周年以来的首发限售股解禁,共计83260857股,占公司总股本 20.8147%。

紧接着在第二天,包括鲲鹏投资、蔡运生、李达文、东鹏远道、陈义敏、彭得新、黎增永、刘美丽、东鹏致远、东鹏致诚、刘丽华、蒋薇薇、卢义富在内的13名股东及董监高管们便搞起了组团减持。

计划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合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8.9352%。如果按东鹏饮料当天的收盘价167.3元/股计算,本次减持总金额约为60亿元。

在13名减持股东中,减持规模最大的是鲲鹏投资,减持规模占总股本不超过5.8595%,排在第二位的是东鹏远道,减持规模不超过0.7825%。

而上市公司高管频繁减持股票是什么讯号?

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是可能高管看衰股价:当股票价格被认为过高,可能不再增长时,高管会选择在股价高位减持以锁定利润,特别是当创业板市场整体市盈率过高时。

其次是资金需求:高管可能因个人需求而需要大量现金,因此会减持股份。

再有是规避风险方面:在外部环境不稳定或公司业绩下滑时,高管可能会减持以规避市场风险,保护个人财产。

或者是创业板市场与业绩问题:创业板市场的高市盈率和整体业绩低迷使高管对公司未来持谨慎态度,导致减持。

还有可能是激励机制失效:若公司激励机制不起作用,高管可能通过减持股票来最大化个人利益。

然而东鹏饮料遭到如此大规模的减持,却是与公司去年的亮眼业绩形成反差。

根据东鹏饮料发布2023年年报,公司营收突破百亿,为112.63亿元,同比增长32.42%;归母净利润为20.4亿元,同比增长41.6%。同时,公司也公布2024年一季报,营收为34.82亿元,同比增长39.8%;归母净利润为6.64亿元,同比增长33.51%。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此前年报显示,前十名股东中,林木勤、林木港、林戴钦为公司董事;林木勤与林木港系兄弟关系,林木勤、林木港与林戴钦系叔侄关系;第三大股东鲲鹏投资的有限合伙人林煜鹏系控股股东林木勤之子,股东陈海明、鲲鹏投资的有限合伙人陈焕明、东鹏远道的合伙人陈韦鸣系兄弟关系,而陈海明、陈焕明、陈韦鸣系股东林木勤之配偶陈惠玲之兄弟。

此外,在薪酬方面,东鹏饮料的高管们是越发“吃的香”。

根据2023年财报数据,东鹏董监高2023年的总薪酬支出较上年翻倍。

财报显示,公司22位董监高(包含6位已离任)合计薪酬支出为5135.65万元。2022年财报中,16位董监高(包含1位已离任)合计薪酬为2537.5万元。    

其中,董事长、总裁林木勤2023年税前报酬为566.77万元,较上年增长130万元;董事、执行总裁林木港从390.78万元增长至507.88万元。

其中,薪资增长最快的是原董事会秘书、集团副总裁刘丽华,其税前年薪由231.84万元增长至899.49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刘丽华已于2023年12月宣布因个人原因辞去相关职位,并在辞职前减持其于IPO前获得的19.91万股股份,减持金额约3786万元。   

刘丽华并非唯一减持并出走的董监高。

根据有关媒体统计,去年,包括东鹏饮料原独立董事姚禄仕、程毅、监事会主席蔡运生、监事黎增永、职工代表监事陈义敏,以及刘丽华在内,共计6位宣布离职。

其中,黎增永、陈义敏堪称公司“元老级”人物,于东鹏饮料创立第一年(1987年)加入公司。

报告期内,蔡运生、黎增永和陈义敏分别减持公司13万股、30.1万股、28.3万股股份。

摸着“红牛”过河

自东鹏饮料上市以来,其大单品——东鹏特饮一直都是独挑大梁。2023年的112亿元,有103亿是东鹏特饮创造的。

东鹏饮料历年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期间,东鹏特饮的收入分别为65.92亿元、81.72亿元和103.36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94.47%、96.08%和91.77%。尽管东鹏特饮的营收占比有所减少,但依旧是公司的业绩担当。    

但是,作为东鹏饮料支柱的“东鹏特饮”,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身上一直都带着“山寨红牛”的标签。

从成立之初到现在,东鹏的定位一直是红牛竞品。

可以说,超越红牛是东鹏饮料一直想做到的目标。

1995年,红牛首次登陆中国内地市场,就凭借着“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和“困了累了喝红牛”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广告词迅速走红,一举抢占了彼时在国内市场上仍是空白的功能饮料赛道。

随着销量的步步攀升,红牛旗下的直营工厂难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便只好在全国各地挑选了一批代工厂,加速生产红牛饮料。而这其中的一家国营代工厂,厂长就是日后将自立门户,打造东鹏饮料集团的林木勤。

2008年,林木勤精准捕捉到了功能性饮料市场的巨大潜力,在迅速推出了瓶装东鹏特饮。在产品研发上,他“捡漏”地利用了红牛淘汰的宣传语“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

由于亲手承接过红牛的代工业务,林木勤对于公牛饮料的产品调配和营销模式都很清楚,因此在前期生产上并没有遇到太大困难。   

配方口味照着红牛的配料表,维生素B、牛磺酸,照着加就是;包装设计上,红牛的250毫升金色易拉罐,东鹏特饮也紧随其后。

然而,林木勤的这款“山寨红牛”却并没有如他想象中一般走俏。明明在口味、功能成分上都相差不大,东鹏特饮却完全卖不过红牛。

于是,林木勤经过一番调研和复盘,打造了第二版“东鹏特饮”。

当时,一罐250ml的红牛卖到了6元,铺货也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这样一罐功能饮料的价格着实算不上便宜,尤其是对于很多体力工作者来说价格昂贵。且易拉罐的包装不仅成本较高,还有一个痛点,这使得消费者要不然一口气喝完,要不然只能扔掉。

于是,林木勤瞄准了这个痛点,将罐装的包装改为塑料瓶,再加上了一个防尘盖,方便消费者携带。林木勤为了避免与行业霸主红牛“正面交锋”,将目标瞄准了下沉市场,走低价策略,一瓶的价格仅为3元,进军二三线市场。    

一时间,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2016年,华彬集团与泰国天丝之间的红牛商标纠纷严重拖累了中国红牛的发展,长期的官司纠纷严重拖累了中国红牛的市场拓展节奏和品牌宣传推广,对公司内部和经销商的稳定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也给了东鹏特饮趁虚而入的机会。

因而,东鹏饮料占据天时与人和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在营销策略上,林木勤紧抓一手。他推出了“瓶盖抽奖”活动,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同时,他还邀请了当时备受瞩目的明星谢霆锋担任代言人,结合“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这一深入人心的广告词,成功地将东鹏特饮推向了全国市场。

上市后,东鹏饮料的股价一路飙升,创造了16天15个涨停板的惊人纪录。短短一个月内,股价涨幅超过5倍,达到282.7元/股的高点,市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这也让林木勤成为了汕尾首富,身家超过500亿元。

东鹏特饮增长乏力,打造第二曲线?

然而,功能饮料赛道竞争对手在不断增加,根据欧睿咨询的数据,能量饮料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增速稳居软饮料赛道第一。

从产品趋势来看,功能饮料正逐渐向着更加细分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些品牌推出了针对特定运动场景或特定人群的功能饮料,以满足消费者更加个性化的需求。同时,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对功能饮料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东鹏特饮在顶峰过后也很有可能迎来停滞期。    

目前来看,东鹏特饮或许在短时间内依旧会继续增长,但这并非长久之计。

近年来,东鹏饮料也致力于摆脱单一的品牌符号。

2023年3月,林木勤曾公开表示:“未来三年,东鹏必须培育发展出第二增长曲线。我们不能有躺平的心态。”

于是,在咖啡软饮市场,推出东鹏大咖产品。原副总裁、董秘刘丽华曾公开表示将“东鹏大咖”产品作为2023年“第二曲线”。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国内咖啡市场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元量级。

但据欧睿国际数据,在所有软饮细分赛道中,咖啡的集中度排名前二,CR3为64.4%,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厂商分别为雀巢、康师傅、味全、汇源和统一,无一不在渠道上相比东鹏饮料更有优势。东鹏饮料想要在格局固化、巨头林立的市场下想要快速分羹不容易。

2023年8月,东鹏饮料在互动平台回复,东鹏大咖上市时间为2021年9月,截至8月全国二十几个城市有售卖。

当然,东鹏特饮不止押宝东鹏大咖。2023年1月推出电解质饮料新品“东鹏补水啦”,9月推出无糖茶新品“乌龙上茶”,12月推出主打100%生榨鲜椰浆的新品“海岛椰椰汁”,进入植物蛋白饮品赛道。    

但纵观行业,这几大赛道都强敌环绕,都有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产品。椰汁赛道有椰树,电解质饮品赛道有元气森林外星人,无糖茶有农夫山泉、三得利等巨头,能分多少羹、能持续多久热度仍需时间考量。

根据财报数据,东鹏饮料的“其他饮料”实现营收9.14亿元,同比增长186.65%。林木勤推出的一系列品类单品,尽管增速猛,但其所有的销售额也不能顶上东鹏特饮一个零头,这一营收规模当前还难以堪当第二增长曲线的重任。

那还能靠模仿红牛做出下一个东鹏特饮吗?在竞争愈发激烈的饮料市场,还需要市场检验。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