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绝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述简称“绝味食品”)发布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立案告知书的公告。
公告显示,中国证监会是于2024年6月7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决定对绝味食品立案。
信息披露方面连年违规
据悉,此次绝味食品被立案调查的原因主要是其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绝味食品表示,在立案调查期间,公司将积极配合中国证监会的调查工作,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监管要求,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虽然在公告中绝味食品称,目前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开展,但此次被立案也可能对其品牌形象造成不小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绝味食品第一次信息披露违规,此前,其就曾多次信息披露违规等不规范情形,甚至还曾被相关监管机构“点名”。
早在2013开始直年至2018年,绝味食品就通过员工个人账户收取公司门店营业款、加盟费、管理费合计2107.07万元未存入公司账户,构成经营性占用。
此事不仅违反了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而且直至2023年3月,公司才向相关责任人员追回上述全部违规占用资金。
此外,自2021年开始截至2024年,绝味食品接连被信息披露的相关部门予以监管警示、监管工作函、警示函等,今年更是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2021年11月,绝味食品因未及时披露一起股权转让协议所产生的净利润,且未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及时提交董事会审议,被上交所予以监管警示。
据悉,这起股权转让协议所涉及的净利润已达到披露标准,但公司未能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2022年9月,绝味食品因有关购买股权暨关联交易事项再次收到上交所的监管工作函,该工作函表明公司可能在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核实和说明。
2023年8月,中国证监会湖南省监管局对绝味食品及董事长戴文军、原董事会秘书彭刚毅、原财务总监彭才刚、财务总监王志华、董事王震国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原因主要是其涉嫌未及时披露股权投资转让协议,未披露关联方共同投资,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及关联交易,并且经营性占用公司门店营业款、加盟费、管理费。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指出:“信息披露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业绩压力、股价和市值下跌、经营策略调整以及市场和成本因素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绝味食品当前的逆势下滑”。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公开资料显示,绝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休闲卤制食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休闲卤制食品主要分为以鸭、鸡、猪等禽畜为原料的休闲卤制肉制品,以及以毛豆、萝卜、花生等为原料的休闲卤制素食品两类。
近年来,卤味食品因其便捷、美味的特点而备受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的欢迎,随着消费者对卤味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卤味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在持续扩大。
但就在卤味行业正值“风口”之际,被称为“卤味三巨头”之一的绝味食品,处境却逆势下跌。
截至今年8月19日收盘,绝味食品股价已跌至12.87元/股,不仅对比2023年9月27日的年内股价最高点37.06元/股已跌去三成,甚至还不及其上市之初的股票发行价格16.09元/股。
在市值方面,据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绝味食品的收盘总市值曾在2021年2月9日超过635亿元;而目前绝味食品的总市值在77亿元左右,对比巅峰市值已下跌超八成。
而绝味食品如今“每况愈下”的处境,除了可能与上述多次在信息披露方面违规有关以外,也可能与其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脱不开干系。
时代周报报道指出,在2017年绝味食品上市之时,“食品安全风险”被其列入招股书中“第一大风险”;并称在2013年至2016年9月间,被抽查出存在销售环境不合格、细菌超标、短斤少两等问题的次数高达114次。
此外,据NCBD(餐宝典)发布的2020、2021年中国卤味熟食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绝味食品的差评率为5.14%,差评原因包括食材不新鲜以及门店卫生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5月份,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发布一份名为《食安中心呼吁市民不要食用一批可能受李斯特菌污染的预先包装冷冻鸭翅》的公告。
据公告显示,绝味食品(香港)有限公司销售的一批预包装冷冻藤椒风味鸭翅中,有可能受到病菌李斯特菌污染,业界如持有受影响批次产品,立即停止使用或出售。
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目前或是绝味食品绕不过去的槛。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认为:“绝味食品逆势下滑还是自身原因居多。例如品牌效应不强未能为销量赋能;加盟店密度太大没有兼顾加盟商的核心利益;产品品质没有明显的提升;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让消费端的认可度持续下降;产品创新升级迭代的速度与质量不高未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产品矩阵布局方面墨守成规没有跨品类布局,消费人群购买欲持续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