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生鲜乳市场发展趋势

国内正在经历奶源过剩、奶价下行的周期性困局,乳品消费疲软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存压力。截至目前,我国的生鲜乳收购价格仍在持续下跌,据农业农村部预测,国内乳制品需求恢复速度不及产量增幅,预计后期国内生鲜乳收购价持续低迷。
 
为了缓解压力,不少牧场会选择将剩余奶源进行喷粉来方便储存,还有部分牧场会选择与乳企建立长期合作以保证收购价格的稳定性。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可能还要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

Section 1

后期国内生鲜乳收购价将持续低迷?
近期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2024年6月)》,指出国内生鲜乳产量增幅放缓,但奶源阶段性过剩的压力仍然较大。6月份奶业主产省生鲜乳收购价每公斤3.30元、环比跌2.4%、同比跌13.4%。
 
目前我国生鲜乳价格仍在下跌,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8月第1周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3.21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3%、同比下跌14.4%。
 
国内奶源阶段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虽然生鲜乳产量增幅放缓但整体依旧供大于求。在此期间,养殖场虽然纷纷淘汰低产牛、降低后备牛比例,但是奶源过剩情况依旧未见明显好转,预计国内生鲜乳收购价维持低迷。
 
此前为促进鲜奶消费,政府也加大了对乳制品行业的扶持力度和政策引导,《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中特别提到了促进制定乳制品产业相关标准、鼓励用生鲜乳生产液态奶等措施,以此来促进鲜奶用量的提升。只是消费需求提升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对破解奶价波动作用还不明显。
 
反观国际市场,国际乳制品价格呈上涨趋势,主要出口国牛奶产量稳定增长,6月全球乳制品拍卖平台(GDT)两次拍卖价格分别涨1.7%、跌0.5%,中东和北非等国家的进口需求增加,国际乳制品价格短期内有支撑。
 

Section 2

不同地区生鲜乳收购价2元-4元不等
在国内的不同地区,生鲜乳收购价也有所不同。部分地区公布了2024第三季度生鲜乳交易参考价,其中陕西省规定参考价格为不低于3.05元/公斤,山东省规定参考价为3.00—3.70元/公斤的区间价格,河北省参考价格为3.25元/千克。
 
还有部分地区公布了下半年生鲜乳收购的参考价,上海地区下半年基础价为4.10元/千克,四川为4.50元/千克。作为我国生鲜乳主要产区之一的内蒙古第二季度生鲜乳交易参考价格为3.63元/公斤。
 
笔者在与一些企业沟通时,还了解到部分其他地区的生鲜乳收购价,像东北地区的生鲜乳价格在3元左右、宁夏周边地区的生鲜乳价格在2元左右、河南地区的收购价格在3元左右。
 
虽然各地奶价有所不同,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与各地公布的2023年同期的鲜奶收购参考价相比,山东省2023年第三季度生鲜乳交易参考价为3.70-4.00元/公斤,河南省为3.80-4.20元/公斤,陕西省为3.7-3.9元/公斤等。
 

各地奶价差异受到生产成本、供需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产成本是影响生鲜乳收购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供需关系也是导致不同地区生鲜乳收购价格差异的因素。要想要度过周期性的奶价低迷,还需要从源头出发,比如调整生鲜乳增速、提高消费需求等。

 

Section 3

为缓解压力将过剩原奶进行喷粉
国内原奶过剩、价格下行给牧场带来了不小的经营压力,不少牧场选择将剩余原奶做成大包粉以方便储存。相比于液态奶,大包粉在储存和运输上更加灵活且保质期较长,进行喷粉处理也可以降低储存和运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
 
而且在国内大包粉供应提升之后,如果价格与国外进口价格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可能会更愿意选择国内大包粉。因为国内大包粉的运输距离、运输时间更短、运输费用较低,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同时减少因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国内喷粉数量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进口大包粉的需求,据中国海关统计,2024年1-6月中国共进口大包奶粉38.27万吨、同比减少20.7%。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喷粉量增加之后如果消化不掉同样会造成亏损,大量喷粉也面临一定压力。有相关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2月龙头乳企的大包粉库存17.8万吨,折合生鲜乳140万吨左右。而进入2024年这一情况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企业的大包粉库存也会不断增加。
 
从长远来看,国内奶业的发展还是需要解决供需失衡的问题,短期喷粉会带来一定改善但不是长期手段。牧场端需要调整养殖规模、优化养殖结构,乳企需要加大研发力度、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Section 4

饲料价格相对稳定
笔者在与一些牧场相关负责人交流时,其表示现在饲料价格相对比较稳定。从具体的饲料价格来看,8月第2周,全国玉米平均价格2.58元/公斤、同比下跌14.3%,豆粕平均价格3.46元/公斤、同比下跌24.9%。
 
饲料价格下降,对于牧场来说可谓是一个好消息。饲料成本是牧场运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饲料价格稳定有助于缓解牧场的经营压力,尤其是在奶源过剩、奶价下行的行业背景下。
 
此外饲料价格的稳定也影响着生鲜乳的价格,饲料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在生鲜乳的定价上就拥有更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
 
要知道,在前几年饲料价格保持高位,为牧场经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相关数据,2022年豆粕、玉米、苜蓿等饲料原料成本维持高位,3月全国豆粕现货价格上涨至5.4元/公斤、较年初价格涨幅接近50%,饲料价格的上涨使2022年规模牛场每公斤奶完全成本比2021年同期上涨约9.5%。
 
目前来看,对于上游牧场来说,比较大的压力就是奶价下行,相比之前的双重压力已经有所改善。未来还是要从解决供需不平衡上来应对奶价下行的问题,如今的市场环境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Section 5

签订长期合约具备稳定性
目前我国市场份额占比靠前的牧场大多都有稳定的合作乳企,例如优然牧业背靠伊利,现代牧业为蒙牛提供原奶,乐源牧业为君乐宝旗下子公司等。他们直接为这些乳企提供原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奶销路。
 
此外还有部分牧场会选择和企业进行长期合作,所以在行业经历周期性的奶价下跌时受到的波及更小,但企业也会根据签约的规定进行生牛乳产量的调节。双方达成长期合作也不仅有助于牧场经营的稳定性,也为企业确保了原料供应的可靠性,还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签订长期合作合约的同时也意味着价格锁定,牧场与企业通过协商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生鲜乳收购价格,并在合约期内保持不变。那么不管是生鲜乳价格是涨还是降,价格都是签约的价格。
 
这种机制有效隔绝了外部市场价格变动对牧场收入的影响,使得牧场能够在一个可预测、稳定的财务环境中运营,有利于其进行长期规划和成本控制。但在奶价上涨的情况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薄牧场的利润。
 
此外牧场与乳企的合约内容还规定了生牛乳的收购产量,牧场可以根据合约要求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在确保在合约期内稳定供应生鲜乳的同时,避免产能过剩或资源浪费,同时有利于运营成本的控制。长期合作的保障不仅有助于牧场优化资源配置,还能保证乳企原料的稳定供应。
 
双方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形成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增强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在奶源过剩、奶价低迷的行业背景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帮助牧场规避了一定风险,有利于自身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Section 6

拥有自主决定权
但抗风险能力低
还有部分牧场不会和企业进行长期签约,因为想要掌握价格的主动权,能够灵活应对市场的价格波动。当市场中生牛乳价格处于高位时,它们能够迅速调整售价,以获取更高的利润,这种灵活性使得牧场在价格上行周期中能够充分享受市场红利。
 
同时由于未受长期合约的束缚,牧场在生产计划上也能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季节变化等因素调整养殖规模和生产策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只是这种模式同样存在风险,在奶源过剩、市场需求疲软的背景下,生牛乳价格可能大幅下跌,甚至低于牧场的生产成本,此时这类牧场将面临更大压力,甚至可能无法出手从而出现亏损。并且缺乏长期合约的保障,牧场在生鲜乳的销售上也存在不确定性。当市场供过于求时,牧场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销售渠道,导致生鲜乳积压、变质等问题进一步加剧经营风险。
 
当然也存在部分中小型牧场由于自身竞争力不足,难以和乳企达成长期合作。在2022年下半年国内乳制品行业消费疲软时,下游乳企的收奶规模也有所收缩,除了降低收购价格之外,一些中小型牧场由于自身竞争力不足被排除在外,部分乳企选择不再和部分中小牧场签订供奶合同,这也导致了部分中小牧场无处售奶,也加速了其退出。
 
牧场不与乳企长期合作虽然能够追求自主权和利益更大化,但也造成了一定的风险性和波动性,缺乏稳定发展的保障,不利于自身的长期健康发展。所以牧场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需要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在追求自主权的同时,也应加强与乳企的沟通与合作,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Section 7

迟早上涨是否会打破三年周期?
奶价的涨降都是正常现象,乳制品行业内不断延续着“缺奶-涨价-养牛-过剩-杀牛-缺奶”的周期性,奶源过剩属于阶段性现象,一段时间后就会有所好转。此前我国乳品行业在2014年经历了奶价持续下跌,数据显示,2014-2018年奶价一路下降到3.75元/KG,降幅超10%,其后在3.47元/KG的低位波动,直到2018年奶价开始触底反弹。
 
2022年至今奶价又处于下行阶段,8月第一周的生鲜乳平均价格3.21元/公斤,已经低于2018年的奶价低值,且根据农业农村部预测后期国内生鲜乳收购价仍将持续低迷。从行业延续的周期性来看,按规律将要步入周期中的上涨阶段,此前也有行业内人士预计在2024年下半年、年末会有涨幅,但目前2024年已经过半,好像已经无法实现这一结果,三年周期可能将会被打破。
 
乳品行业的发展未能回暖与市场需求恢复不及预期有关,尼尔森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我国乳制品全渠道收入增速同比分别为7.9%、-6.5%、-2.4%,今年一季度乳制品全渠道销售额增速同比下滑了3.1%。传统的液态奶品类销售额也有所下滑,纯牛奶品类下滑了11.95%,酸奶下滑了16.78%。与之相对的是原奶产量不断提升,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原奶产量达到了4197万吨,同比增长近7%。
 
尽管当前奶源过剩现象较为严重,并且可能打破传统的三年周期,但这种过剩状态仍然是阶段性的,行业发展想要得到回暖还需要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不仅需要牧场调节供给,乳企也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产品吸引力来刺激消费,提高乳制品加工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现在政策层面也在促进乳品消费的增长,在多方面的共同调解下,奶价的波动迟早会进入上涨阶段。
 
认知&浅评:根据预测,国内生鲜乳收购价还将继续处于下行状态,虽然部分牧场选择喷粉或者开始调节养殖结构,饲料价格也处于稳定略跌的趋势,但奶源过剩的现状还并未得到大幅度的缓解。未来如何摆脱发展困境还需要牧场继续调整养殖结构和供求比例,以及大力推动乳品消费的复苏和发展。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