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集团赴港上市满月股价暴涨超两成,方洪波押注全球化

文/Leon

编辑/侯煜‍‍

继海尔智家之后,美的集团在9月17日成功登陆港股,成为中国大陆第二家A+H股双重上市的家电巨头,这也是港股近三年最大规模IPO。

截至今日,美的集团双重上市满月,在此期间美的集团股价涨幅达到23%,打破多年来股价波澜不惊的局面。(美的集团的造富神话还灵吗?)‍‍‍‍‍‍‍‍‍‍‍‍

据招股书显示,此次共计发行5.66亿股,定价54.8港元/股,净募资额为306.68亿港元。至17日收盘,美的集团港股报价59.10港元/股,上涨7.85%,总市值4467.42亿港元。

据企查查显示,在散户入场之前,已有18家基石投资者认购了12.56亿美元(约97.89亿港元)的股份,占发售股份的约36.35%。其中,第一大基石投资者是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中远海运(香港),美的曾与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暨运输服务框架协议,双方的合作范围包括集装箱运输、端到端物流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集中采购、仓储资源共享等。

另外,还有GoldenLink(比亚迪全资持股)、国调基金二期、UBS(瑞银)、TCL、IDG资本等投资人,阵容堪称豪华。强烈的市场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资本对美的集团的信心。

近年来,美的集团业绩稳步上升,不仅在空调市场超越格力电器,还成功开辟出第二增长曲线即ToB业务。美的招股书称,根据第三方研究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照2023年销量和收入计算,美的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家电企业,市场份额按销量计算占全球家电市场的7.9%。(详情见:418亿元先款后货:对渠道,美的集团说了算!)

2024年上半年,美的集团营收2172.74亿元,同比增长10.30%;净利润201.80亿元,同比增长14.33%。参考2023年3737.09亿元的营收,突破4000亿元大关指日可待。

另外,据美的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35亿元,流动资产合计3017亿元,经营状况健康,并不差钱。

“赴港上市主要在于满足其全球化的需要,而非出于融资目的。”美的方面曾多次表态。这意味着,在港双重上市是美的全面拥抱全球化的重要一步。(详情见:方洪波反思:及时自我否定,坚持产业升级穿越周期)

双重主体上市,美的拥抱全球化

A+H模式双重主体上市,是目前美的集团实现全球化目标的最佳方案。

通常来说,企业在两地上市分为双重主体上市(dual primary listing)和二次上市(secondary listing),两个概念完全不同。双重主体上市,即在两个不同证券交易市场上市不同类型的股票,比如美的的A+H(A股和港股);二次上市,则是在两地上市相同类型的股票,通过国际托管行和券商实现股份跨市场流通。(详情见:美的集团港股上市,为何不拖S小尾巴?)

两种上市方式各有优劣,企业会根据自身诉求来选择。以多次上市的阿里巴巴为例,其最早于港股上市,但由于彼时港股不支持同股不同权,阿里在2012年选择私有化退市,并于2014年登陆美股纽交所。随后,港股从2018年开始支持同股不同权,所以阿里在2019年11月回港上市,选择的是二次上市方案,使其纽交所的股票可在香港市场上交易。

随着全球局势变化,美股中概股遭遇美国证监会打压,一部分企业选择回流,双重上市便是最稳妥的一种手段。对于阿里来说,双重上市可以登陆港股通,内地投资者亦能购买其股票,增加了流动性和保障性。于是在今年8月23日,阿里巴巴在港交所公告称,自愿转换于香港联交所第二上市变更为主要上市地,即双重主要上市,但不涉及新股发行和融资。

这里插播一个小tips,港股股票代码中通常伴有字母后缀,其中“-S”便是代指企业是在港二次上市,比如华住集团、网易等;阿里巴巴在变更为双重上市后,去掉了S后缀,W则表示该公司是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

回到美的集团,自2023年8月宣布赴港上市后,耗时一年零一个月才完成双重上市,不可谓不曲折。

之所以坚持选择香港为双重上市市场,是因为香港拥有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的流通性和便利性,同时较美股来说风险更小、上市流程相对可控。在港双重上市后,美的集团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来加强与全球投资者的联系,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出海,已经是中国家电品牌的共识。这背后,实际上是国内市场趋于饱和的无奈。今年上半年,国内白色家电零售市场规模为2319亿元,同比下滑7%;另一方面,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同期中国家用电器累计出口金额3479亿元,同比增长18.3%。(详情见:方洪波:To C业务升级存量,To B业务创造增量)

美的方面,上半年营收分布为中国内地58.25%,其他国家及地区41.75%,海外营收增速超过本土市场,基本上反映了上述数据的趋势。

尽管在部分投资机构看来,全球家电第一梯队仍被博世西门子、三星、LG等品牌占据,但中国企业在成本、产能等方面占据优势,正在不断挑战传统国际家电巨头的地位。

知名家电分析师刘步尘认为,美的集团国际化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品类全面,具有市场优势;二是制造能力强,可迅速适应市场需求;三是产品品质和价格平衡,容易被海外普通消费者所接受。

具体到数据,招股书显示,美的家用空调、洗衣机、冰箱以及厨房电器和其他家电(包括自主品牌和OEM)在全球市场的销量排名均已进入前三甲,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23.7%、14.2%、10.5%及6.0%。

然而,市场份额的领先并不意味着美的集团的全球化已然高枕无忧。

方洪波欲打造美的第二主场

今年年初,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公开表示:“全球突破是美的当下最核心的战略之一,要在海外市场构建出第二个主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方洪波选择了与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完全不同的道路。何享健时期,美的专注白电;而自2012年接手美的之后,方洪波开始了一系列改革,试图从基因层面重塑美的。

方洪波的改革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减少粗放型的传统投资,开始以产品研发、技术赋能为投资核心,具体体现在海外建厂、研发中心以及新业务收购等;二是正式将面向B端的智能制造确立为美的集团的第二增长曲线;三是加快全球化进程,除了产品出海,资本层面也需要跟进。

可以说,在完成港股双重上市后,美的集团的全球战略布局才真正完整。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美的集团完成了战略布局,但发展过程依然存在挑战。结合市场分析机构和产业观察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海外自有品牌仍需突破。2015年,美的开始转向OBM(自主创牌),并相继收购日本东芝白电业务、意大利中央空调Clivet、伊莱克斯吸尘器品牌Eureka等。但在子品牌知名度、差异化发展方面,美的仍落后于竞争对手海尔智家(比如COLMO之于卡萨帝),后者的“全球创牌”战略效果明显,其海外营收已经超过国内。

针对这种情况,方洪波曾在近日表示,要把“全面走出去”作为当下最重要的工作。具体来说,要将研发、制造、供应链、销售、物流到售后服务等所有的环节本土化,才能真正让OBM优先战略真正落地。

其次,是B端业务增长的不确定性。据招股书显示,2023年美的集团B端业务整体营收977.81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6.86%,占总营收的26.2%。但是到了2024年上半年,除了新能源及工业技术业务营收依然保持较高增速外,智能建筑科技营收增速跌回个位数至6%,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营收同比下降9%。

家电产业专家梁振鹏认为,美的B端业务的战略模式存在一定问题:“美的集团做多元化的发展的风格一直是不断地通过收购,来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比如,收购德国库卡做工业机器人、收购菱王电梯来进入电梯行业、收购万东医疗进军医疗行业。其中的风险,就是能不能搞清楚这些行业的游戏规则和玩法。”

梁振鹏的观点不无道理,比如美的在2017年控股库卡后,其净利润由盈转亏,至2020年亏损8.27亿元。直至2022年美的全面收购库卡并私有化后,才在2023年扭亏为盈。今年上半年,美的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再次面临挑战,又证明了B端市场环境的多变和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不论是C端海外自主创牌,还是为B端转型赢得时间和空间,在港双重上市都变得必须且必要。

美的集团公告称,公司计划将此次IPO募集资金的一半,用于全球产品研发、分销渠道和销售网络搭建。方洪波正在全力以赴,在海外再造一个新美的。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