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打击!透过严禁制售“特供酒”,看市场监管总局背后的深意

近年来,一种假冒伪劣酒类商品在市场中以次充好、以假冒真,严重污染市场环境,尽管国家已经全面禁止此类行为,但却依然屡见不鲜。这类假酒主要以“特供”“专供”“内供”等”为噱头,冒用党政机关、军队等名义,有的甚至还伪造所谓的特供文件,配合其虚假营销,欺骗误导消费者。

 

近期,全国多地开展查处“特供酒”的专项行动,市场监管总局也于近日印发《关于严禁制售“特供酒”的公告》,目前也已经查获了不少“特供酒”假酒案。想要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酒类市场环境除了需要政府机构的严格整治外,还需要提高消费者对这种“特供酒”的认知,避免被销售套路误导。

 

Section 1

严禁制售“ 特供酒”政策解读

一些假冒伪劣酒品打着“特供”“内供”“专供”的旗号欺骗误导消费者,以此获利。据了解,这些所谓的“特供酒”“专供酒”冒用的名义五花八门,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环境,还影响了国家机关、军队的声誉。

 

为维护国家机关、军队的形象以及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自2024年3月起,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行动,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清理,深挖非法制售源头,铲除违法链条,严打重处不法分子。目前国内多个地区已经查获了不少非法制售“特供”“专供”假酒案。为进一步推动专项行动,深化问题治理,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严禁制售“特供酒”的公告》。

 

公告中明确说明,“特供酒”的范围为虚假标注或宣传与党政机关和军队有密切关联的特定名称、符号、标志性建筑物、官方活动等信息的酒品,“特供酒”为假冒伪劣酒品。比如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的简称、徽标,或是与其有密切关联的重要会议、活动名称、地点等等。类似标识还包括将党政机关和军队的相关元素与“专用”“内招”“接待”“授权”等等词语组合使用。

 

从公安机关查处的相关案例中可以了解到,这些“特供酒”背后几乎是一整条产业链。从包材生产到灌装、销售,各环节虽然分开但又互相协作,个别地方甚至形成产业,公开销售各类“特供酒”包材,且销售路径包含电话销售、直播销售等多种,容易让人防不胜防。

 

该公告强调了从生产、销售、餐饮、广告、宣传、印刷等6个方面严禁各类生产经营主体从事“特供酒”制售违法行为。这也就意味着将对整个“特供酒”的产业链进行严格打击,不仅包括生产、销售流程,相关标识的印刷、广告宣传等环节也被严禁,从源头上打击,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出现风头过后继续生产销售的乱象。

 

Section 2

“特供酒”广告宣传的规范管理

相关公告发出后还需要相关机构和部门配合,加大关于“特供酒”的监管。由于“特供酒”的销售路径比较多样,在监管上也需要更加全面。如潍坊市公安局寒亭分局食药环侦大队破获的“4.08”非法制售“特供酒”案,犯罪嫌疑人在多个平台直播间进行销售。直播间背景墙上放置大量高端酒瓶,包装成高端酒营销中心,私下却是用话术销售劣质“特供酒”,下单链接还常用其他商品替代,以规避平台监控。

 

在线上,网络交易平台要加强对入驻商家的管理,严禁平台上出现违规“特供酒”商品的交易及广告信息,建立健全商品准入和广告发布审核机制,确保平台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广告监测平台,深挖违法源头、切断违法链条,推动“特供酒”专项行动向纵深推进。据塔城市场监督发布的相关数据,截至目前,共监测塔城地区网站、APP、公众号、直播、小程序等各类互联网媒体广告1260条、6319条次。

 

除了在互联网上监测广告宣传外,在线下也应该加强巡查,对所负责地区范围内的酒类生产企业、销售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违规使用“特供”、“专供”等字样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对排查中发现的违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查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目前全国不少省市都已经对“特供酒”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也查处了不少违法案件。

 

比如长泰区市场监管局依法对某副食品店发布虚假宣传广告的违法行为作出罚款4266元的行政处罚。将查处结果发布到相关平台中也会对其它想要违法的人员或公司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尤其是涉及到罚款金额。而且在相关案件下可以标注处罚依据,比如酒类广告使用“特供”类用语涉嫌违反《广告法》,并标注不同情节处以的罚款金额。

 

Section 3

提高消费者对“特供酒”的认知

实际上,“特供酒”非常容易辨认,既有“特供”“专供”等相关标注,又在价格上较便宜。之所以在市面上一直有消费者购买,与其精准拿捏消费者心理有很大关系。据了解,一瓶“特供茅台”酒成本价不到50元,通过分层经销以假乱真,末端售价只比真酒市场价略低。正是瞅准了消费者的心理,假酒价格也随市场波动,但永远保持比真酒低一点。这样不仅能凸显渠道的“特殊”,更容易使消费者认为其是正品。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某直播间售卖的号称某知名酒厂生产的纪念款“特供酒”,不仅包装华丽,售价也很便宜,每瓶价格较低的只要99元,贵的也不到300元,因此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购买。据民警介绍,大部分买家都是中年人,一部分是为了商务宴请,为了面子使用“特供酒”,市面上没有卖的,显得特别有面子;另一部分消费者不辨真假,为了图价格便宜,购买了假冒的白酒。

 

如果没有消费者购买,没有盈利自然也就没有“特供酒”的生产,所以治理“特供”酒既靠打击也重宣传,切实有效提升消费者对“ 特供酒”的认识很重要,以此来增强其识骗防骗意识和能力,从源头上避免特供酒的流通。对此,相关机构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加大宣传科普力度,在线下利用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粮食科技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等系列活动,印发消费提示,向消费者传达正确的理念。

 

在线上,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加强对“特供酒”虚假宣传的危害性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同时,鼓励消费者举报涉嫌违法的“特供酒”销售行为,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来助力消费者克服猎奇、攀比等心理,树立不轻信、不盲从,科学理性消费等正确的消费观。

 

 

Section 4

社会各界共同监督、严厉打击

大部分“特供酒”生产厂家为逃避相关部门监管,一般不会在正规平台或店铺售卖,往往会通过社交网络或线下小商铺进行销售。而且售假方式则多采取订单式生产,即先有订单,后再灌装,无库存假酒,以规避公安打击。大都是通过内部小圈子或者熟人介绍的方式进行销售,可以说该类犯罪作案手法往往比较隐蔽,反侦查能力较强。除了相关监管部门加强监督外,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中消协鼓励知名酒企持续加大对假冒品牌的打击力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积极向消费者宣传自身产品的品类、标识,加强自身产品的验伪功能,努力提高消费者对假冒品牌的辨识能力。比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店铺电子屏幕播放、设置餐桌提示牌等宣传方式,营造打击制售“特供酒”违法行为的浓厚氛围,从而提高社会各界对打击“特供酒”的重视度。

 

酒类经营者也需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自身的经营管理,从渠道上“斩断”其销售的范围。社会各界也应形成合力,对制售“特供酒”等违法行为进行全方位监督,对于发现的“特供酒”现象及时通过12315、12345等渠道进行举报,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各界的监督对严厉打击“特供酒”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毕竟,这种高盈利下难免会有人“为财所动”,社会监督能够推动政府机构和公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比如在互联网平台开通相关举报渠道,推动相关部门建立高效透明的内部监督机制,确保公职人员能够真正做到监督职责。构建一个更加公正、透明和有序的社会环境,共同打击“ 特供酒”的违法行为。

 

Section 5

“特供酒”清源打链行动的成效

事实上,发布《关于严禁制售“特供酒”的公告》并非国家监管部门首次对“特供酒”重拳出击。早在2020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开展清理整治网络销售和宣传“特供”“专供”标识商品专项行动的通知》;2022年7月,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等六部门也联合发布《关于禁止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的通告》明确网上网下销售的“特制”“军队特供”等标识、字样的商品均系非法产品。

 

2024年3月起,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为期1年的“特供酒”清源打链专项行动,从网络平台搜索可以看出目前已经有不少地区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有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广西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共发布消费提示5507次,开展“特供酒”清源打链各类宣传活动157场,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介、挂图、公益广告等进行宣传报道72篇次,制作手册、海报、图解、视频等宣传产品498个,宣传报道及宣传产品受众近10万人。

 

河北省唐山市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按照“逐家现场检查+全覆盖专项抽检”的原则,现已检查白酒生产企业43家次,组织抽检白酒59批次。并在线上线下共同监督,严查是否存在“特供酒”虚假违法广告、虚假宣传等情况,阻断“特供酒”线上销售渠道。还利用各级媒体及微信公众号、抖音等自有宣传平台,广泛发布消费提示,让群众正确认识“特供酒”本质。

 

从各个省市发布的相关结果来看,“ 特供酒”清源打链行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比如一些省市公布专项行动中查办的典型案例,希望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让广大经营主体引以为鉴。还有不少省市在行动过程中注重宣传引导,从消费者这一源头筑牢防线。这也为以后对“特供酒”现象的监管提供了经验。未来仍需持续加大整治力度,切实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坚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Section 6

构建健康良好的酒类市场环境

在酒类市场中,市场乱象似乎从来没有断绝过,售卖假酒的厂家比比皆是,近两年,假酒也有了更加“高大上”的名号,特供酒、专供酒、军供酒、内供酒等名词屡见不鲜。这不仅不利于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还有损党政机关和军队的形象。尽管国家已全面禁止此类行为,但实践中仍屡禁不止,所以除了在政策上的约束外,还需要市场手段的加持。

 

这些酒类如果长期在市场中存在,由于其价格较低可能会吸引更多消费者,但其在品质并不过关,大部分是小作坊生产,成本低廉的劣质白酒。今年公安部部署的“净风”专项行动中铲除的一批制假窝点,经检测,这些所谓的“特供酒”多是不合格产品。查获的113个批次的产品中,有53个批次样品总酯、总酸、酒精度数不符合规定,有些样品中甚至检测出被禁止使用的甜蜜素等香精成分,对饮用者健康构成威胁。

 

在电商渠道发展火热的当下,电商平台上出现的白酒也是乱象纷呈,大多指向电商平台的补贴低价产品。比如某品牌发布“打假”声明,公开指出,多名消费者以低价从“拼多多”平台购买的五粮液为假冒产品;某直播间售卖的茅台酒经第三方检测机构鉴定以及茅台官方出来打假,有问题的酒占比约30%,绝大部分是“拔帽酒”(即瓶盖被拔掉后灌装劣质酒重新封装),占比约 97%。

 

诸多行业乱象已倒逼白酒企业加强“自我管理”,剑南春、茅台、五粮液、汾酒、钓鱼台酒、金不换酒等越来越多的酒企开始主动整治这种乱象,以维护品牌力和消费者的利益。比如某品牌2023年组建100余人专职维权队伍常驻各地开展市场维权工作,每年用于防伪应用及市场维权费用近4亿元;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各酒企已纷纷构建防伪溯源体系,这就是市场这双“无形的手”把控的结果。

 

针对种种乱象,想要“治本”既需要酒企控制渠道的货量,给经销商、零售商留足利润,减少出现商品在线上倾销,还需要有关部门查处非授权商卖货,以“重拳出击”的形式打击未授权或者假冒授权的商家,共同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酒类市场环境。

 

Section 7

市场监管对行业发展的良性推动

白酒品类之所以会有不少假货在市面上流通,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与其“造假成本低、盈利高”有关,目前市场对“特供酒”的打击力度正大,但在利润的驱使下还是会有人不断涌入。对于这种市场乱象的监管并不是短时间的打击,而是需要相关部门长时间、持续且不断递进的过程。

 

前段时间,贵州多措并举规范酱酒市场的成功或许可以为各品类提供借鉴和参考。3月初,贵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2024年电商渠道酱酒销售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进入严打阶段。在相关政策指导下,贵州省各级政府积极配合,多地均开展了酱酒销售专项整治行动,电商渠道酱酒销售问题治理效果显著。

 

随后,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相关方案中提到,要积极创建全国白酒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并表示将深入开展电商渠道酱酒销售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深挖侵权假冒酱香型白酒销售网络和生产源头,铲除非法产业链条。这进一步推动了该省对酱酒市场的规范,随后联动多个省区,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打击了假冒伪劣白酒产品。

 

这也为其他品类的市场监管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从产品生产到流通,从线下到线上,逐渐形成的系统化、全方位的自我净化体系。将酱酒市场治理视角延伸到省外,共同严格打击市场乱象。更有利于打开共建、共治、共享的酒类治理新局面。

 

行业思考: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严禁制售“特供酒”的公告》在市场中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公告不仅明确指明了“特供酒”为假冒伪劣酒品,还从生产、销售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打击。在此之前也有相关政策对特供酒“重拳出击”,实践中仍屡禁不止。想要构建一个健康、有序的酒类竞争环境不仅需要相关政策的约束,还需要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监督。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