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把“好牌打烂”的母婴企业到底怎么了?

 

创业难,守业更难。

因为“基业长青”是个简单又复杂的话题,市场环境的持续变迁使它常说常新。所以只要懂追风、会造风,就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在各行各业中都有一批明明拿着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的企业。那么从高开到低走,它们到底发生了什么?

皇氏集团:手握好牌“水牛奶”,却盲目试错致5年连亏

近期,皇氏集团发布了2024年度业绩预告,扣非后净亏损为4.94亿元至5.54亿元,需要注意这已经是该企业连续亏损的第五年。若计入偶发性损失因素,皇氏集团本期净亏损将扩大至6.2亿元到6.8亿元,较上年同期至少增幅820.63%。

 

说起此次业绩下滑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诉讼”引发的计提预计负债、信用减值损失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而这指的是,皇氏集团原子公司皇氏数智与泰安东岳财富的合伙合同纠纷,经判决皇氏集团及原子公司需支付相关费用3.12亿元。

具体原因是皇氏数智与东岳财富设立了东岳数智基金,并约定东岳财富每年可从基金获得投资本金6.5%的收益,不足部分由皇氏数智补足。然而,自2022年起,东岳财富就未能从基金中获得任何收益,同时皇氏数智也未达到既定的业绩承诺,从而构成违约。据此,作为皇氏数智的母公司皇氏集团也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皇氏集团曾对皇氏数智寄予厚望,将其作为信息板块的重要运营主体。遗憾的是,2020年至2022年,皇氏数智持续亏损,净亏损累计达4256.37万元。于是为了及时止损,皇氏集团在2023年选择转让皇氏数智100%股权。

需要指出的是,皇氏数智还只是皇氏集团多元化跨界失败的一个缩影。

这些年来,皇氏集团除了在乳制品、食品板块内活动外,还先后布局了文化传媒、信息服务、光伏电站EPC业务。然而,从实际业绩来看,皇氏集团在这些领域不仅没有挖到什么“财富”,反而因频繁跨界失利导致自身元气大伤。

梳理来看:

  • 2014年至2015年,皇氏集团试图进军影视文化领域,先后收购了御嘉影视和盛世骄阳,结果前者业绩承诺期刚过就出现下滑,后者则业绩一直表现不佳,致使皇氏集团出现大额商誉减值,2017年净利润同比减少80.48%,2018年更是进一步恶化1186.01%,由盈转亏至-6.16亿元,最终在2018年、2019年被皇氏集团剥离。
  • 2019年,皇氏集团看上了信息服务领域,但最终也没做好,还落得一身纠纷。
  • 2022年,皇氏集团又将目光投向了光伏行业,成立皇氏阳光并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也就是光伏项目主体安徽绿能,甚至大手笔投资100亿元建设光伏项目。然而,未见业绩有多大起色,最终在2023年皇氏集团转让了安徽绿能的控制权。

 

回看过往财报,皇氏集团在2020年-2023年的扣非后净亏损就已累计达9.71亿元。但原本皇氏集团是有远大前程的,作为一家拥有差异化水牛奶产品的企业,其成立不到9年就成功登陆深交所,成为国内A股第四家上市的乳品企业。

此外,皇氏集团在我国水牛奶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不仅是规模最大的企业,更拥有最为雄厚的技术实力。要知道,截至目前,“水牛奶第二股”还未出现。在同质化的乳制品行业中,水牛奶源的稀缺性无疑为皇氏集团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竞争壁垒,成为其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推动品牌持续增长的关键要素。

遗憾的是,皇氏集团直至2022年才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全面启动了“百亿级乳企”和“奶水牛种源芯片”战略。那么,皇氏集团的复兴之路能否一帆风顺?又能否有效扭转业绩下滑的态势,并开辟出全新的成长空间?这仍需时间的检验。

宝宝树:手握好牌“分龄营养”却因内部动荡被叫停

同样,把好牌打烂的还有宝宝树。

据宝宝树联席董事长高敏透露:2023年和2024年宝宝树正在尽快扭亏为盈,已实现大幅减亏。而翻阅往期财报可知,宝宝树已连亏多年。2019年到2022年期间,宝宝树净利亏损4.94亿元、4.7亿元、3.87亿元、4.68亿元。2024年12月,因长达一年多都未能成功复牌,宝宝树更是直接被港交所强制退市。

 

如果说“市场环境变了”,是导致宝宝树走下坡路的原因。

随着新生儿数量连续七年下跌,对宝宝树的母婴业务造成了冲击;同时中国互联网新增用户数量不断缩减,又对宝宝树的电商业务造成打击。双重不利因素的叠加下,致使宝宝树驱动增长的两大核心动力不再,因此陷入低谷期。

那么落魄到如今这个地步,根本还在于“企业内部动荡”。

事实上,面对业绩的不佳,宝宝树也曾多次尝试自救。例如,布局“AI+母婴”进军早教领域。但要说最声势浩大的非2022年启动新C2M业务,推出的婴童营养品牌GeniusKey(即适可)莫属,因为这恰好踩在了大健康的风口上。

 

近年来,在全新育儿观念的影响下,从孕育早期到婴幼儿生命早期,再到儿童生长发育期,每个阶段的营养诉求都不尽相同。基于此,分龄营养补充需求日益旺盛。与此同时,“健康管理”已成了母婴门店当前转型升级的热门方向,营养品也从“小透明”逆袭为“台柱子”,所以分龄营养也成了门店选品的新宠儿。

都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可偏偏宝宝树就是错过了。

据了解,2023年10月,宝宝树在京发布GeniusKey儿童分龄营养计划。作为中国互联网母婴头部社区平台之一,还是母婴圈内知名上市企业,宝宝树凭借其前期积累的广泛影响力,成功吸引了众多经销商的积极合作。

 

但2024年底,宝宝树却因内部的大规模人事调整叫停了分龄营养项目的推进,还因“霸王条款”和“带头乱价”等做法,与大批经销商关系破裂。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4月宝宝树首席财务官徐翀因被免除职务,指控宝宝树存在虚假上市等行为,引发了一系列内部调查,由此也成了宝宝树停牌乃至退市的导火索。

高层内斗大换血,又与渠道关系破裂,不禁让人想问:宝宝树还能否极泰来吗?

贝因美特医:手握好牌“特医食品”却未在市场上做出声量

与前两家企业不同,贝因美用“起大早赶晚集”更为妥帖。

2024年12月,贝因美发布了一则关于“销售代理合同纠纷”的重大诉讼公告,起因是2021年科宝露拿下贝因美4款特医食品系列的独家代理商,但由于科宝露未能实现《合作协议》中约定的销售目标,所以贝因美提前终止了合作。

是以,科宝露率先发起攻击,起诉要求贝因美支付各项损失约1.85亿元;而贝因美也不甘示弱,提起反诉要求科宝露支付各项损失约2.02亿元。这起互诉事件向外透露出一个重点信息,就是贝因美特医在市场上没做好!

可要知道,贝因美是最早一批做特医食品的企业。

2018年,贝因美特殊医学用途婴儿无乳糖配方食品获批,国食注字TY20180001是国内首个获准注册的特医食品。这一先发优势,贝因美在特医食品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随后2019年至2020年,贝因美再接再厉,贝新尔和昔倍护两款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食品、以及舒力乐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食品也相继获批。

至此,贝因美拥有四款特医食品。然而,开局强劲后劲却不足。

 

据了解,这几年来特医食品井喷式爆发,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33.7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161.7亿元。同期增长的还有,(截至2025年3月6日)特医食品的获批数量从3款增至238款,以及抢滩蓝海的企业数量从2家增至61家。

从特医食品层面来看,婴儿无乳糖配方已有13款、早产/低出生体重婴儿配方也有21款,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有12款。这其中,进口品牌雀巢、纽迪希亚、雅培,国内品牌圣桐、飞鹤、宜品、爱优诺等企业已占领特医食品市场大部分份额。

时移世易,眼看后浪们相继崛起,贝因美这个前浪却被拍倒在了沙滩上。虽然如今换了新团队,可贝因美特医在强狼后虎间还能重振雄风吗?

除此之外,儿童洗护和营养崛起,两个领域的老牌却逐渐没落。青蛙王子在2022年剥离儿童个护业务,将青蛙王子(福建)婴童护理用品有限公司全部股本转让出售给丝耐洁(福建)口腔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汤臣倍健则是业绩表现不佳,2024年年度业绩预告净利润约在5.5亿元-7.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5.33%至68.51%。

战略决策失误、市场发展失速、内部管理混乱……让一家家企业明明拿着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而纵观那些能够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它们的成功是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稳健。因此,对于企业而言,战略清晰、执行有力、管理高效是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唯有不断反思与调整,才能让生意保持良性。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