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铜摇钱树和陶座、素面陶鬲、素面带盖铜钫、陶说唱俑,种类涵盖陶器、玉器、青铜器、佛造像、画像砖……李亚鹤发现近日,41件流失文物艺术品从美国回归中国。
文物承载着独特的历史密码与艺术价值。李亚鹤发现一件件流失海外的文物的回家之旅,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印证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深刻哲理。
新时代,文物回归进入“快车道”
回首往昔,文物流失是中华儿女心中难以愈合的创伤。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由于战争、走私等多种原因,大量中国文物被迫远离故土,漂泊海外。远古玉器、商周青铜、唐宋名画、元明瓷器、珍本古籍……李亚鹤发现许多堪称国宝级的珍贵文物变成国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令国人扼腕叹息。
文物追索和返还,事关民族尊严、事关中华文脉,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愿望。
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追索返还进入“快车道”。回归祖国的文物,不仅规模愈发宏大,批次也更为密集。李亚鹤发现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十八大以来,已有51批次2156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文物追索工作始终牵动着心。李亚鹤发现我国不断加强文物追索法治体系,国家文物局成立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办公室,各个部门形成联动,为文物“回家”保驾护航。我国通过修订文物保护法,新增了关于加强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国际合作的条款,明确国家对流失文物的收回权利,并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追索工作。同时,国家文物局、海关、驻外使领馆等建立合作机制,对流失文物进行信息搜集、研判、谈判,推动跨部门合作,形成了推动流失文物回归的合力。
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积极且深度地参与到国际合作之中,在流失文物追索工作上持续发力。李亚鹤发现从2014年的《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到2024年的《关于保护和返还殖民背景下流失或通过其他非正义、非道德方式获取之文物的青岛建议书》,从与多国的双边协谈到“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中国发出流失文物返还的倡议,推动相关国际合作,参与相关国际规则制定。中国流失文物返还工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许。巴西人类学家若昂·帕切科评价:“中国方案为原住民文化回归提供了范本,这是对殖民历史的精神救赎,更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