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投资热潮不减
2017年4月25日,水果B2B平台果然优宣布获得千万级人民币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厚实资本。资金将用于供应链优化、IT系统升级、城市扩张和品牌运营等。而在不久前的4月19日,海上鲜刚刚获得由顺为资本领投、北斗星集团再次跟投的7000万元人民币。2017年刚刚过去一半,生鲜电商行业的投资热潮依然如前几年一般,让人应接不暇。
图表1:2016年我国生鲜电商融资情况(部分)(单位:万元,亿元,亿美元,千万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生鲜电商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解决方案与投资策略规划报告》显示,随着生鲜电商行业”烧钱”热的不断进行,行业的规模已经由2010年的4.2亿元急速攀升至2016年的913.9亿元,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45.25%。预计,2017年,生鲜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左右。
图表2:2010-2017年我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生鲜电商投资热潮下的关停”危机”
资本总是热衷于新鲜血液。在投资的浪潮中,生鲜电商们享受过巅峰,也经历过低谷,如今仍健在且能实现盈利的不过寥寥。2015-2017年间,便有超过30家生鲜电商关停、倒闭、转型或售卖。
图表3:2015-2017年我国生鲜电商关停名单(部分)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生鲜电商运营问题解析
2012年以来,生鲜电商创业者举步维艰的数不胜数,转型或者跑路的也不在少数,更有甚者涉嫌违法犯罪锒铛入狱,生鲜电商行业经营难可见一斑。然而行业经营的成功者并不是没有,只是隶属少数而已,如每日优鲜、本来生活以及我买网等等。不管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给后来者上了一堂血淋淋而又生动的课:那就是生鲜电商最好别做,要做就得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才需求问题。生鲜电商顾名思义是生鲜和电商的结合,二者的结合却带来了三个方面专门人才的需求:农业专业相关人才、互联网专业相关人才以及物流专业相关人才。而大多数生鲜电商行业的初创公司并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以招募足够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缺乏造成公司管理团队能力较低,无法形成可持续的经营发展趋势,也就无法对风险投资者形成较大的吸引力,无持续性的资本注入导致初创公司最后的败亡。
二是需求规模问题。生鲜电商始终面临的困境是生鲜线上需求迟迟打不开局面,需求规模小与烧钱力度大形成强烈发差。而需求规模小的原因是生鲜采购权一般掌握在对互联网、电商等不理解、也不乐于支持的大爷大妈手中,他们更倾向于将视角放在路边摊、实体生鲜店以及菜市场中,对于通过电商渠道去采购生鲜产品则无法接受甚至是排斥。虽然,随着中青年人逐渐开始进入厨房,开始掌握一定的生鲜采购权,他们对生鲜电商的支持度可能要大一点儿,但消费习惯的培养仍需时日,规模化需求的形成也任重道远。
三是电商模式问题。实践证明,那些力图使商品供应大而全、物流仓储中心化以及用户思维流量化的生鲜电商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牺牲品。血的教训告诉那些即将踏入生鲜电商的从业者们,以传统电商的模式来经营生鲜产品是没有出路的,生鲜产品由于其对保鲜、品质等的要求比较高,相较于传统商品较难被消费者接受,因此,探索适合生鲜产品的电商模式已经成为众多初创者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生鲜电商前景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要经历初创、成长、成熟以及走向壮大乃至最后的衰退,相信生鲜电商也将会遵循这样的历程。但看多了”死亡”,就会对死亡产生深深的恐惧感,生鲜电商正遭遇这样的困境:进入–烧钱–退烧–死亡,久而久之将使产业形成一个”死亡闭环”。如何将这种恶性循环转化成产业良性而又健康的生态发展需要初创者们在上述三个问题上面下大工夫,只有解决了人才问题,才可能提升管理团队的能力;只有解决了需求规模问题,才能保证产品的销量,保持稳定的盈利;只有探索出了适合生鲜产品的独特电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在厮杀中立于不败之地,也才能不断壮大。正如尼尔森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生鲜电商整体渗透率仅在1-2%之间,相较于服装行业的20-30%而言,扩展的空间太大。未来,随着行业从业者对电商模式的不断改善、人才不断集聚以及需求者消费习惯的逐渐养成,我国生鲜电商实现”重生”的路径也将逐渐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