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都市报
经济人
盘和林专栏
最近,乐视与贾跃亭频频占据财经新闻的“头条”,并引发媒体和外界对于乐视控股未来的种种猜测和担忧。
6月13日,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由贾跃亭变更为了乐视网监事吴孟,同时,吴孟也取代贾跃亭的姐姐贾跃芳成为了乐视控股的经理。乐视回应,贾跃亭仍为乐视控股实际控制人,法人变更实为汽车业务铺路。6月28日晚间,易到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近日变更控股股东,乐视不再作为易到控股股东,原管理团队继续负责易到的管理、运营等事务。
随着贾跃亭夫妇及乐视系3家公司的12.37亿资产于上周被司法冻结,乐视债务出现了集中爆发,越来越频繁的资金链条危机仍在继续。乐视网方面表示,目前,合计累计被冻结股份为5.19亿股,占贾跃亭所持公司股份的比例为99.06%。在乐视网确认贾跃亭99.06%持股被冻结后的第一天,据媒体报道,在位于北京朝阳区的乐视大厦发现,其门口躺满了前来讨债的供应商。记者询问得知,他们主要是店建和广告供应商,共有19家,最近两天才开始以这种方式讨债。乐视一共欠了这些供应商6000多万元。
尽管乐视一再声明“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与管理”,但事态显然已经超过了乐视及贾跃亭的“预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更何况乐视是一个深度介入资本市场的公司,公众(投资者)的信心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乐视整个体系,非上市和上市体系都难以独善其身。
乐视的未来谁也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尤其是不能轻言生死。实事求是地说,从“苟活”的角度而言,此前乐视引入房地产大亨孙宏斌的150亿资金,包括“去贾跃亭化”等一系列自救措施是有效的,也让人看到了乐视“活下去”的希望。
仅仅用了5年多时间,乐视系的估值体量就从数十亿飙升至千亿级别,上市公司的营收也实现了百倍的增幅,正是贾跃亭的“梦想”成就了乐视帝国。但回顾乐视的公司发展史,“要么伟大,要么死亡”,“苟活不是乐视的基因,凡是董事会决策的公司都不会成为颠覆性的公司”……这些贾跃亭和乐视的历史脉络似乎早已映照出他们今天清晰的面孔。
同样,我们沿袭今天的脉络,或许也能大概率预测未来的“模样”。今年,孙宏斌携150亿驰援乐视,贾跃亭对此很有“情怀”地讲述了一个“中国好老乡”的故事。不过,孙宏斌是个实在人,说投资乐视是“在商言商”。
之后,孙宏斌进行了一系列“在商言商”的动作,在外界看来其实就是对乐视“去贾跃亭化”和“房地产化”。孙宏斌看中乐视的绝不是贾跃亭的“情怀”与“生态化反”,在他的眼里全是房子和土地。孙宏斌说,下一步融创中国要利用和乐视这种伙伴关系,和乐视一起拿地,然后做汽车小镇……
或许,依照这种路径,用不了多久我们会看到一个盈利颇丰的乐视“置业”公司,这是孙宏斌的拿手好戏。从孙宏斌和乐视自救的角度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乐视估值上“千亿级别”,与“乐视模式”不无关系,即致力打造基于视频产业、内容产业和智能终端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完整生态系统。作为“房地产公司”,乐视还能有这么高的估值吗?面对持续升级的乐视危机,孙宏斌会继续“填坑”吗?
应该说,如今贾跃亭股份几乎被全部冻结,是他盲目扩张、“蒙眼狂奔”的结果,即便不说是咎由自取,至少他是为自己的“梦想”买单。只是,如何避免这么多的投资者也为贾跃亭的“梦想”买单,这是值得资本市场、公司治理等方面进行深思的。
一部乐视帝国史,半部投资者的融资泪。此次遭遇查封的股权抵押融资是乐视融资术之一。截至2016年11月,《第一财经日报》梳理海量信息发现,自2010年乐视网上市以来,包括上市公司板块、各个业务子生态在内,整个乐视已知的累计融资规模,可能已经达到800亿元的惊人规模。有媒体称,贾跃亭及亲属从股市中直接套现金额近140亿元。
不是说资本市场不能对“有梦想”的公司进行融资,也并不是说投资者不能对“有情怀”的公司进行投资。但一个基本前提是,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有相互制约机制,包括财务等决策公开、透明、清晰。很简单,要想从资本市场拿到钱,你就必须对投资者、监管者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而不能像乐视那样一人独大、公开讽刺“董事会决策”,乐视系非上市公司与上市公司的财务眼花缭乱、融资来的钱仿若自己的“私房钱”。
资本市场不仅要成就类似乐视和贾跃亭的“梦想”,更要呵护中小股东、各类投资者的“梦想”,尤其不能让他们为别人的“梦想”买单,这需要监管层从公司治理机制,以及让上市公司更规范、更透明等方面加以完善、规制。(作者系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