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店、快闪店、概念店,再看商业的“从0到1”

“消费升级”、“新零售”,诸多提法无不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无人店”、“快闪店”、“概念店”、“体验店”,新的业态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创新“这个词儿,在连续说了这么多年后,相信没有人会觉得它有多新鲜。但没有人能忽视它:创新,越来越重要了。

那么何为创新?

相信创新的重要性不需要赘述,到这会儿,大家真正关心的是如何创新。结合硅谷及一些创业成功公司的经验,来看商业地产行业内的创新,大致有下面几条经验。

a.从本原出发

“成功人士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价值,他们遵循的是基本原则”。

现在许多人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先上网搜一搜,借鉴别人已有的经验,只关心“怎么做”,对于“为什么”却漠不关心。虽然这种方法足以应付大多数情况,但却成为了“思维的牢笼”。

反观spaceX的创始人马斯克在接受访谈是坦露的做法:物理学思维直接影响了他创办SpaceX。在那之前,他并没有看NASA是怎样做的,然后在它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是从最基本的物理学定律出发:计算发射X重的东西进入轨道需要消耗Y升燃料,再加上成本为Z的原材料……因此,如果能够有正确的设计和制造流程,并用之创造一艘功能完备的火箭,就应该大大地降低现行火箭的发射成本。然而,要做到这些,需要数百项工程上的额外创新。正是在物理学上本原且清晰的分析让他坚定地认为这些创新可以实现。

主动探寻一件事基本的原理,底层的规律,是创新的开始。对于“无人店”、“快闪店”、“概念店”、“体验店”,我们不能着急上马,从商业的本质出发,去研究这些业态背后的规律,再结合小睿提到的想法,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b.避免竞争,制造垄断

在许多硅谷大佬的眼中,垄断不是创新的敌人,竞争才是。为了打败商业对手,许多公司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竞争上,甚至放弃利润。可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拿什么来保障创新?而且在竞争激烈的境况下,企业对于安全的考虑是第一位的,创新的动力也不足。所以如果无法打败对手,就联合起来,就像滴滴与快滴合并一样。

而这里所说的垄断,是通过市场行为自行产生的,没有外力保障,所以在一个领域获得垄断的企业,并不会成为好吃懒做,坐地数钱的案例,而是会努力维持其盈利能力的持久性。

一般认为,持久性有四个特征:技术优势(比第二名好10倍)、网络效应(需要规模、但大市场的规模比较难取得,所以一开始要进入小市场)、经济规模(但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容易获得规模效应)、品牌(品牌依附产品存在,但仅仅有品牌的科技公司是行不通的)。

就像现在讨论度非常高的无人店项目,实际上还不能节省较多的人力成本,设备的购置及维护成本也比传统店铺高许多,但亚马逊、阿里巴巴仍然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做这些项目,目的便是为了能通过项目的开展获取大量的数据,提升技术优势,获取设备制造经验及运营经验,从而在风口真正到来时获得垄断优势。

c.先发与后发

上一条无人店的例子,可能很多人觉得创新就应该先发,从而获得先发优势。但实际上,先发不一定有优势,后发也有利用的价值。一些企业因为追求先发优势,往往需要在大方向模糊的情况下去进行试错。然而,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大量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而且是无计划的表现。虽然创新听起来与计划是相悖的,但许多成功者通过实际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往往来自计划而非好运。

最合适的例子莫过于苹果的成功,在MP3播放器厂商大战时推出了iPod,在手机厂商大战时推出了iPhone,而两者的推出,都是耗费数年,周密计划的产物。在这两个产品上,苹果并没有进行什么试错,也没有过多借鉴市面上的产品,而是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出发,来设计自家的产品,所以才能做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iPod和iPhone。

反例也有,便是遍地开花的”体验店“。有数据显示,2017年1-7月,北上广深256家商场共关店3258个品牌。由于并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有”体验店”,也没想清楚顾客的需求是什么,便盲目上马这种模式,导致了一些项目的失败。

所以说,后发不一定不好,有计划而不盲目是创新成功的保险。

d.重视营销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中国的老话了,虽然很多人认为这句话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但近年来一些人又重拾了这种想法。

一些公司因为自己的产品在技术上优势明显,便无节制的减少在营销上的投入;又如一些新出现的面向细分领域人群的品牌,觉得做营销跟自家的调性不符,所以拒绝营销,甚至以“从不营销”为荣。技术的优势,产品的格调,并不是说“不营销也能获取顾客”,而是对营销的要求更高了。许多传统的产品只要有销售去推销就可以了,但创新型产品如果不通过深入的、有力的营销去影响用户,很难得到用户的尝试的意愿与认可。

营销要针对合适的群体,针对这些群体正在使用的产品的痛点,实现彻底代替现有产品的垄断目的,然后再扩大战果,进入非痛点群体。最后,不仅仅产品销售是销售。媒体公关也是销售,优秀的媒体公关会为公司带来优秀的投资人、优秀的潜在员工、优秀的潜在客户。实际上,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营销人员。

在这一点上,许多奢侈品牌一方面持续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营销,一方面又不损害自己的品牌形象,从而使优质的产品获得极高的溢价,是值得学习的案例。

以创新为成功,而不是以成功为创新

大谈创新,容易让人有高谈阔论、不着实际之感。而无论如何,创新都是值得我们一直研究的。谈及这个话题,最重要的,便是“以创新为成功,而不是以成功为创新”。用这个标尺来看分析案例,便能明白“创新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