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刷脸”火了,有关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强势进入公众视线,声势浩荡。
你可能也被震撼到了,苹果新机iPhone X带着它“刷脸”解锁的新姿势面世,苹果公司CEO库克宣告,人脸解锁是未来解锁的趋势。
之前,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刚刚宣布在杭州肯德基的KPRO餐厅首推线上“刷脸支付”服务;一些银行也尝试开启了自动取款机“刷脸取款”功能,不需 要银行卡,看一眼摄像头,再输入手机号、取款金额、密码,自动吐钞,拿走现金;还有高校开辟了“不刷卡、就刷脸”的新生报到和宿舍门禁系统……
没有一点点防备,科幻已照进现实。
“刷脸”机器在做什么?隐私
“化妆脸”“整容脸”“双胞胎”都能识别出来吗?
对计算机来讲,一幅图像信息,无论是静态的图片,还是动态视频中的一帧,都是一个由众多像素点组成的矩阵。机器需要在成千上万个图像信息数据中,找 出哪一部分数据代表了人脸,再将待识别的人脸特征与已得到的人脸特征模板进行比较,根据相似程度对人脸的身份信息进行判断:一种是一对一地进行图像比较, 来验证“眼前之人是不是某人”。另一种是一对多进行图像匹配对比,用来辨认“这人是谁”。
那么,根据目前的“刷脸”技术,“整容了还识别得出来吗?”“别人拿我的照片或者视频刷脸能成功吗?”“网红脸、双胞胎分辨得出来吗?”……
以“刷脸取款”为例,目前各银行“刷脸取款”的第一步为“人脸识别”,即机器系统自动抓取取款人现场照片,与银行可信照片进行对比。农业银行相关负 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动取款机采用的是高安全的红外双目摄像头活体检测技术,同时实时采集近红外和可见光两种图像,通过分析人脸皮肤的纹理及微小 动作带来的光流场规律变化进行活体检测,可以有效防止用户恶意采用照片、面具甚至是视频伪造真人。
而针对 “化妆脸”“整容脸”“双胞胎”等识别问题,有招商银行人士介绍,用户在化淡妆或者稍微浓妆、整容微调的情况下还是可以识别出为同一个人,也可以从双胞胎 中准确分辨出真正的账户户主,这是因为每个人的骨骼、眼角开度、眉间距等数据是一定的。当然,除非整容过度,这个可能没办法识别出是本人。
蚂蚁金服方面对“刷脸支付”的商用也进行了评价:与在手机上使用,或实验室场景下的内测不同,商用的真实应用场景复杂多变,让人脸识别技术的挑战更 大。比如,白天和晚上的光线不同,对采集的图像质量会有影响;用户面对固定摄像头的角度和姿势各异,也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识别的难度。
真问题:我们的隐私还好吗?
事实上,“刷脸”走向现实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思考,绝不仅限于技术上,更会深入到社会伦理层面。
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近期刊文表达了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担忧:尽管人的面孔为个人独有,但也是公开的,因此乍看起来,技术并没有侵犯隐私之嫌。但是,低成本、快速、大量地记录、存储和分析人脸图像的能力终有一天会使隐私、公平和信任等观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人脸识别能做的不仅仅是验证一个身份,它更能通过分析面部特征来捕捉难以捉摸的社交信号。虽然这也成就了一些好事,比如,法国巴黎的一家书店,通过 分析监控视频,仔细观察购物者的动作,尤其是他们惊讶、不满、困惑或犹豫时的面部表情,店员会上前做出“心领神会”的服务,销售额因此增长了十分之一。零 售巨头沃尔玛也正准备引入面部识别系统,用来在结账处识别用户的情绪,以及使用该分析技术分析购买者购买行为趋势。但是,在机器面前,每一个强忍住的哈 欠,每一丝恼怒的表情都会被察觉,人际关系可能变得更加理性,也似乎会更加机械而冷漠。
此前,谷歌曾研发出一个能够装在智能手机上的街景软件。当这个软件扫描街景时,也可将路过的行人面部信息采集,引发公众极大的不满。随后,该款谷歌 软件被迫做出修订,对人脸信息打马赛克。还有一家名为D-ID(意为“de-identification”,去识别化)的以色列初创公司,已研究出一种 基础算法,对图像进行微调,从而保护图像数据免受人脸识别技术的识别。该公司CEO表示,“如今的街道都覆盖了摄像头,每个人都携带着智能手机,我们一直 都在被拍照。当把这些摄像头和人脸识别技术相结合的时候,我们的隐私就完全无从谈起了。”
据悉,欧洲监管机构在即将于2018年5月生效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中嵌入了一套原则,规定包括“脸纹”在内的生物信息属于其所有者,使用这些信息需要征得本人同意,意味着欧盟对个人信息保护及监管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无论如何,“刷脸”的时代已经到来,希望在技术日益成熟的同时,也能给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保留足够的隐私与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