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到ofo创始人戴威发表的全员公开信,信中他第一次低头承认了寒冬,但同时他也坚决的表示了ofo坚强与独立。
这让我想到了今年,凭借着啪啪打脸的真香表情包火了的王境泽。不过不如王境泽好运的是,错过了无数好机会的ofo,是否还有善良的人能给戴威一个说“真香”的机会?
从摩拜被美团收购的那一刻起,共享单车这个曾经的风口,经过腥风血雨,就已经走到了临终的落幕。
11月,ofo搬离理想国际大厦总部,对外称是租约到期。此时ofo不仅被上海凤凰、云鸟、德邦、百世物流等供应商因欠款而起诉,更是在8月31日至11月12日期间,被多个法院列入被执行人名单,涉及执行标的超5360万元。
不少声音都觉得ofo活不过这个冬天。于是依然心存执念的戴威不得不发表公开信来维稳。他表示危险和机遇并存,但寒冬和黑暗就无法将ofo打倒。
戴威说:“冬天已经来临,风雪亦将随至。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仍需坚守信念,只要活着,我们就有希望!只要心中有信念,寒冬和黑暗就无法将我们打倒,我们是彼此的战友,更是彼此的家人;朝着希望,逆风飞翔!”
只不过ofo太过于频繁的“我们很好,我们没事”,已经让市场麻木了,戴威的辟谣,越来越像是例行公事。但事实就是,曾经的ofo不缺接盘侠,即使已经走下坡路的前几个月,也有多个资方跟ofo创始团队洽谈收购,但都被戴威拒绝了。
这戴威的执念,从最开始试图平衡滴滴与阿里的时候,就能看出来戴威的强烈不愿被控制的意愿。
这就像是初到变形计的王境泽,打死也不愿意吃农家的一口饭。于是嘴硬但心饿的ofo,开始了魔幻的自救。
今年4月,ofo在内部成立了B2B事业部,业务涵盖车身广告、App端内广告和企业绿卡。根据媒体曝光的消息,在车身广告上,最低的价位是160元/辆/月,加了车轴部分广告的品牌定制是2000元/辆/月,最低一个月起订,单个城市起售门槛为100辆;App端内广告按照CPM(千人展现收费)和CPC(点击收费);企业绿卡方面,购买绿卡的企业可以通过首次绑定欢迎弹窗、用户专属页面、用车时全程显示联合LOGO的方式进行广告推广。
常规的app变现之外,ofo甚至开始和自媒体抢饭碗,ofo小黄车公众号宣称拥有粉丝2500万,开始投放软文,最低报价48万一条,称“可带来百万阅读量,借助ofo的新闻话题迅速抢占媒体头条。”这就为我们之后看到ofo虚假广告埋下了伏笔。小黄车公众号发布的《一个长期喝蜂蜜的人,竟然变成了这样???》标题的文章,实际上就是推广软文,并且软文商家卖的竟然是三无蜂蜜。
不知道戴威自己会不会怀念花2000万元冠名一颗卫星,花1000万元请鹿晗代言的2017。
不提巅峰的2017年,共享单车刚刚爆发的2016年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ofo校园业务爆发,开始有投资机构投资ofo,中国的共享单车开始走上了快速通道。但仅仅是主打校园市场的2016。ofo也遇到过危机。中间有一段时间,学校订单走低。每个学校在投车之初,订单都是暴涨。却在北京连开了十多所学校之后订单突然暴跌,车辆流失严重。这归根到底是车辆问题严重,在学校出现大量单车不能用的时候,订单量必然会下跌。
而后,2017,ofo的“百城计划”开始了。可供应链、运营、车辆损耗、团队管理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每一个用户找车越来越难。
但其实ofo自身是知道这些积压已久的问题的,但在资本的刺激下,规模扩张才是第一要紧的事情。
于是2017年下半年,曾经在校园出现过的现象,又再次发生在各大城市。ofo小黄车每投进一个城市,数据就开始攀升,但慢慢就进入了下降阶段。和校园市场的原因基本相同,车辆损毁过快。
ofo的投资人朱啸虎曾经给我们上过这样一节课,假设一辆单车的成本是200块钱,骑行一次五毛钱,一辆车每天骑行十次,3个月就可以回本了,接下来就开始了收入模式。确实,一个正常的生意本该这样,稳步推行,收回成本,创造利润,但在ofo身上却不是这样。脆弱的车身质量,庞大的维护成本,高频的调度依赖,钱不当钱的浮躁,甚至包括创始人自身的问题,都将ofo推向了今日的寒冬。
当ofo自身不能稳定前行,就开始陷入了烧钱开辟新城市来维持数据上涨,开新城补旧城的恶性循环。
当落地城市已经饱和,当口袋银两无钱可烧,漫山遍野的小黄车就像是狂欢过后的一地鸡毛。其实这些鸡毛本身也是有剩余价值的,但无奈创始人的执念,导致错过了太多的可以被“回收”的机会。于是乎,鸡毛被淋湿,鸡毛已生锈,价值以小时为单位在贬值。
就怕口口声声要独立的戴威,再也等不到有人给他说“真香”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