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当地历史最悠久的英文报纸《日本时报》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大量年轻人在Tik Tok的聚集,推动了日本一些老歌的再次流行,甚至成为一种时下热门。
作为非严格意义上的音乐流媒体,Tik Tok也像国内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收割了不少音乐流量,而反观那些正儿八经主打流媒体的本土音乐平台,好日子似乎还没有真正到来。不过,这并不妨碍后来者的继续跟进入场。
12月10日,索尼音乐娱乐日本公司(SMEJ)与流媒体平台Rhapsody联手,在日本推出了高品质音乐流媒体服务——Mora Qualitas,技术支持由Rhapsody旗下的Napster平台提供。该服务每月的订阅费约为2000日元,折合20美元/月。
一个多月前,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中国——索尼中国在北京宣布上线高解析度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索尼精选Hi-Res音乐”——主打爵士音乐和古典音乐,普通会员标准价格为68元/月。
音乐先声也发现,去年12月7日,法国流媒体音乐平台Deezer也与乐器生产商Yamaha、日本音乐电子产品生产商Onkyo&Pioneer在日本市场推出了高品质流媒体服务Deezer HIFI,意图开拓高端音乐消费人群,不过后来效果一般。
而早在2016年就进入日本市场的Spotify,反响也并不如预期的那样热烈。有媒体报道,Spotify在进入日本市场后的15个月,仅仅收获了20万订阅用户。
“实体帝国”的悄然改变
众所周知,日本是全球第二大音乐市场,且以实体为主,堪称流媒体时代绝无仅有的“实体帝国”。
IFPI《2018全球音乐报告》显示,在2017年,日本实体唱片的市场份额高达72%,是世界上实体唱片市场份额最高的国家。根据外媒MBW对日本唱片协会(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Japan)统计数据的分析,日本流媒体市场在2018年的前九个月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9%收入超过225.9亿日元(约2亿美元)。而同期CD的市场份额为1145.6亿日元(10亿美元),是前者的五倍之多。
除了前面提到的YouTube、Spotify、DEEZER这些外来客,日本最大的社交网路平台LINE也推出了自己的音乐流媒体平台——LINE MUSIC,其主要市场为日本和泰国。不过,相较于其他国家,日本的流媒体服务在仍处于蓝海阶段。
对比国内,大部分歌手都会选择只发行数字专辑或先发行数字专辑、再销售实体专辑。而在日本,这一情况正好相反——日本歌手和公司更看重实体销售。
基于庞大且深厚的“应援文化”,粉丝更愿意为实体专辑和数字下载付费,事实上,大部分的日本歌手/乐队并不会将专辑上架在流媒体平台上,还有部分仅选择在海外市场上架数字专辑。根据JAPANTIMES的报道,今年日本最为畅销的一些专辑均未出现在日本国内流媒体平台。
除了歌手与唱片公司以及粉丝的应援文化影响外,根据其他媒体报道,日本要求音乐平台在设计用户体验时将每一个版权所有者都考虑在内——对细分版权有严格的把控,这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流媒体的发展。同时,日本对于实体有着“转售价格维持制度”——强制最低零售价格,极大保护了日本实体零售业的发展。
不过,日本的实体唱片市场也呈现下滑的趋势。曾有报道指出,日本音乐市场总体处于下降地位,是因为流媒体的增长速度无法弥补实体唱片的萎缩速度。《日本时报》预测,2018年这一情况并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日本时报》的报道也表示,日本的音乐流媒体服务分散极其严重,其中最受欢迎的为Youtube,有报道称Youtube占据了日本音乐流媒体市场42%的份额,但其并不算作传统意义上的流媒体音乐服务商。
因此,即使尚未有任何一家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流媒体平台能捕获日本音乐爱好者的心,但是日本这个庞大的“实体帝国”却也正在悄然被流媒体改变着。
不被看好的流媒体尝试
从全球角度来看,流媒体已经势不可挡,成为了产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据IFPI数据显示,从2013年的14亿美元上涨到2017年的66亿美元——五年之间,翻了五倍之多。
从财报数据来看,在2016年,索尼音乐的流媒体收入就已经超过了实体收入。而在2017年,二者差异更加明显。2017年实体收入仅上涨了4亿日元,而流媒体收入上涨了57亿日元,涨幅高达40.4%。而2018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实体收入相较于2017年第一季度下滑了33.6%,流媒体反而比2017年同期增长了43.1%。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2018年Q2整体收入下滑的情况下,流媒体依旧实现了增长。
因此,此时索尼音乐进军日本流媒体市场,看似情理之外,实则也是意料之中。
首先,索尼在日本算是本土品牌,相较于Spotify、Youtube、Deezer来说更容易获得国民好感度。作为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索尼目前的产业链布局庞大,尤其在硬件方面,不管是在资金还是技术上,都有足够的资源支撑。
其次,索尼音乐身为三大唱片公司之一,也具有极大的版权优势。尤其是在前段时间,EMI版权代理公司正式成为了索尼的全资子公司,索尼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音乐版权代理商。
根据一份最新报告显示,日本的主流唱片公司仍占据日本市场63%的份额,位列全球排名第二,而主流唱片公司(三大)在全球音乐市场的份额为40%,版权优势明显。
索尼音乐此次的合作伙伴Rhapsody亚太区执行副总裁兼总经理Brian Ringer表示,希望能通过和索尼音娱的合作为日本的音响爱好者提供终极体验,让他们不再需要在流媒体服务和高品质音乐之间做出选择。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日本独特的经济制度和应援文化以及相关法律的约束,Spotify和DEEZER等流媒体此前的尝试并不足够成功,所以大部分外媒对于索尼音乐此举并不看好。
美国娱乐产业杂志Variety近期就在一份报道中指出:“即使Mora Qualitas有国内巨头索尼的支持,但是日本的音乐授权更为复杂。如果索尼和Rhapsody不能提供更多的音乐版权,这一项目将不会有突破,并且日本的音乐市场包括唱片在内的实物收藏更为蓬勃。除非索尼能够说服日本的乐迷,在线音乐比去唱片店要容易,否则它的发展并不会比前人好太多。”
唱片公司和流媒体平台的转型焦虑
曾经,唱片公司一手掌握着唱片业的造星推新链条,然而随着数字音乐的兴起,流媒体平台逐步成为了最主要的内容分发渠道,唱片公司不得不依靠与流媒体平台来推广歌曲和艺人。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自有内容,且尚未摸索出成熟稳定的音乐变现模式,流媒体平台不但要承担巨额的版权费,甚至随时都有命悬一线的版权风险。虽然二者谁也离不开谁,却都面临着“不变则退”的压力和焦虑。
总体来看,唱片公司和流媒体的合作方式,除了通常的音乐分销、资源置换以外,更深度的还有股份合作这种“统一战线模式”。
例如,环球音乐集团和索尼音娱就是Spotify的股东,其中环球音乐持有3.5%、索尼音娱则持有2.85%,华纳音乐也曾持有Spotify的股票。同时,TME在上市前还与华纳音乐集团的子公司华纳中国(WMG China LLC)、索尼音乐娱乐订立了数亿元的股份认购协议,达成了强绑定的版权合作。
当然,国内的各大流媒体平台与唱片公司也在不断寻求商业模式的创新,甚至有些环节已经走在了国外同行的前面。
例如,腾讯在今年年初与索尼音乐娱乐共同成立了Liquid State电音厂牌,腾讯先后推出了元音计划、原力计划来补充自有版权。此外,TME还投资了《创造101》、《明日之子》、《即刻电音》等热门音乐综艺。
网易云音乐也不甘落后,从最初的“理想音乐人扶持计划”升级到“石头计划”,今年还成立了电音品牌放刺FEVER、上线了LOOK直播、自制打歌综艺,打造了完善的音乐传播生态体系;虾米音乐从2014年就开始做寻光计划,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季,联合阿里电商体系做了不少线上线下的资源联动。DNV旗下的豆瓣音乐也曾创建大福唱片,且DNV本身也在签约艺人,做厂牌和演出。
另一方面,唱片公司也不安于现状。从最早期的传统唱片公司逐渐转型的太合音乐集团,不仅有常规的艺人经纪和唱片版权部分,还布局了音乐平台千千音乐、票务平台秀动、环境音乐LAVA MUSIC、录音棚、演出场地等业务。国内另一大音乐公司摩登天空也积极寻求更多的商业模式,成立了视觉厂牌MVM和运动厂牌Modern Sky Sports。
在全球音乐产业迎来巨大变革的情况下,无论是传统唱片公司还是流媒体音乐平台都面临着挑战。环球音乐的执行副总裁曾表示“环球音乐正在从一家以产品为基础的音乐公司转型成为一家以音乐为基础的媒体公司。”而对于始终处于盈利重压下的流媒体平台,也在不断寻求着不同业务的跨界和突破,二者的竞争合作无疑会愈加紧密。
在渠道和内容日趋整合的趋势下,国内外版权方和渠道方的力量对比和话语权关系并不平衡,加上用户需求和版权环境的不同,却也正好催生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合作模式。
你有我无,我无你有,说不上孰优孰劣,这才是最有价值也最意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