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体检“三国归晋”,阿里意欲何为

阿里私有化爱康国宾,不过一年再入股美年健康,斥巨资投入体检行业,阿里意欲何为?

来源:微信公众号“氢元子”(ID:qingyuanzi007)作者:丁志斌

原标题:民营体检“三国归晋”,阿里意欲何为

10月27日,“民营体检”行业龙头美年健康(002044.SZ)发布公告,公司拟向阿里网络、杭州信投、上海麒钧转让合计6.05亿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6.16%,股权转让价格12.01元/股,转让总价达72.65亿元。协议转让完成后,阿里网络与杭州信投作为一致行动人,持股10.82%,将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阿里为此共付出48.64亿的对价。

而在今年1月,民营体检另一大巨头爱康国宾宣布历时3年之久的私有化完成,阿里巴巴间接控制爱康国宾约23.8%的股权。短短一年参股两家体检行业“死对头”,阿里发展大健康产业魄力犹如司马昭之心,大有一统民营体检行业多方厮杀局面的气势,并引起爱康国宾与美年健康多年“爱恨情仇”的探讨,但吃瓜之余,我们不禁疑惑,将爱康国宾纳入阵营之后,阿里为何还不满足?此番入股美年健康,阿里意欲何为?

01 民营体检硝烟弥漫,阿里健康“笑傲江湖”

所谓爱恨情仇,都是利益。

美年健康与爱康国宾的利益之争,始于2007年。爱康网创始人张黎刚通过收购国宾医疗中心进军体检行业,后改公司名为爱康国宾,并在北上广等地精心布局业务、收购多家医疗体检中心,与当时的体检一哥——慈铭体检分庭抗礼。美年健康创始人俞熔作为国宾原股东,感于体检行业的巨大市场红利,成立上海美年,由此开启爱康国宾、美年健康、慈铭体检的情感纠葛。

上市是所有创业公司的梦想,2014年9月,爱康国宾抢先赴纳斯达克实现上市。然而顶着中国体检第一股的光环,爱康国宾股价表现却不佳,上市不足十八个月便寻求私有化退市。2015年8月,爱康国宾创始人张黎刚及其附属实体、方源资本组成的财团对上市公司提出私有化要约,价格为17.8美元/ADS,对应市值为11.65亿美元。然而张黎刚没有预料到的是美年健康的“背后插刀”,双方由此撕破脸面。

此前双方争斗还算和风细雨,此后招招致命。美年健康在二级市场大量收购爱康国宾股票,甚至一度对张黎刚造成威胁,张黎刚被迫无奈祭出“毒丸计划”,通过增发新股稀释美年健康持有股份。直至2016年6月7日,阿里旗下云锋基金提起私有化邀约,以20-25美元/每股收购爱康国宾发行在外的全部股份,美年健康才被迫于次日宣布退出收购。

爱康国宾私有化迟迟未定结果,美年健康与慈铭体检却因为共同的敌人“暗度陈仓”。2014年底,美年健康收购慈铭体检27.78%的股份,2015年美年健康借壳江苏三友在A股上市后,发行股份收购慈铭体检剩余的72.22%股份,于2017年底完成全部收购。2015年国内民营体检市场爱康国宾和美年健康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4.69%和14.61%,二者大致相当,美年健康完成收购慈铭体检后,一举登上民营体检一哥的宝座。

曾经爱康国宾、美年健康、慈铭体检的“三国纷争”转入“两强争霸”,虽然张黎刚两度向相关部门进行“反垄断”举报,但并未影响爱康国宾、美年健康此后不同的发展轨迹。2015年至2017年,爱康国宾净利润分别为1832万美元、-1125万美元和-1731万美元,亏损持续拉大。反观美年健康,2016-2018年净利润分别为4.52亿、6.14亿和8.21亿,远超爱康国宾。美年健康通过上市公司、子公司及产业基金收购上百家体检中心,旗下门店由2014年的94家增加到2017年底的近500家,在2018年6月接近800亿市值,书写了辉煌的资本故事。

然而行业大哥不好当,美年健康四处“跑马圈地”埋下隐患。2018年7月29日,美年健康爆出“假医门”事件,一名离职员工举报美年健康体检医生冒用已故医生姓名、无证上岗。随后广州市天河区卫计局《责令整改通知书》确认了美年门诊部存在冒名医生、体检报告无医师手写签名、违规开展CT放射诊疗活动等三大违规行为。被曝问题次日美年健康股票即遭遇跌停,市值一日蒸发近68亿元,5个交易日市值蒸发近170亿元。

而随着阿里将爱康国宾、美年健康依次纳入麾下,体检行业再换老大,阿里“江湖大哥”地位一举确立。事实证明,笑到最后的是阿里资本。爱康国宾、美年健康、慈铭体检曾经的血雨腥风随之淡入岁月长河,是非成败转头空。但阿里在实现控股爱康国宾的情况下,再斥48.64亿巨资入股美年健康吊足了市场的胃口,其马不停蹄布局体检业务为那般?阿里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战略布局又是如何?

02 从线上到线下:阿里打通医疗产业链闭环

马云说过很多名言,其中一句就是“下一个超越我的人,一定出现在健康产业里”。

马云曾提出“双H战略”,即所谓健康(healthy)和快乐(happiness),并预言医疗健康领域会出现下一个BAT量级企业。“预言家”马云显然不会干等着对手的出现,阿里在2014年就联合云锋基金以1.7亿美元收购了港股公司“中信二十一世纪”,后将其更名为“阿里健康”,起初以药品电子监管业务为主。

在“奶爸”马云一波又一波的关怀之下,阿里健康发展迅速。根据其今年5月17日对外发布的2019财年业绩公告,阿里健康2019年财年实现收入50.96亿元,同比增长108.6%;毛利13.31亿元,同比增长103.9%。公司业务由起初的药品电子监管拓展为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产品追溯、消费医疗五个板块。

而其中消费医疗业务2019财年实现营收达到1.28亿元,增长比例为275.5%,全年GMV同比增长超140%。阿里健康表示下一步将致力于开拓消费医疗市场,涵盖医美、体检、疫苗、口腔等领域。此中提及的体检即通过收购爱康国宾而来,再度参股美年健康,对其业绩增长助力不难猜测。

但事实上,医药电商板块才是阿里健康主要的盈利来源,数据显示,阿里健康2019年医药自营业务的整体收入达到42.27亿元,贡献了其82.95%的营收,消费医疗业务占比并不高。但阿里并未满足医药电商的巨大盈利,其两度参股或控股体检行业公司,真正目的是希望打通线上与线下,建立完整医疗生态,实现闭环。

星瀚资本投资经理Joe表示,“阿里控股了体检行业的头部巨头品牌,从战略角度上而言,可以通过控股这些企业赚取丰厚的利润;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健康体检数据,有助于其打造阿里的医疗生态链。”线上为流量入口,线下获取数据,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有利于患者、医院、医生、医药等医疗主体实现真正流通。

阿里如此急迫拓展线下业务,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对手盯上了互联网医疗这块蛋糕。除了老对手腾讯、平安不断蚕食市场份额,今年5月,京东宣布整合旗下医药零售、医药批发、互联网医疗、健康城市等业务板块,成立“京东健康”,打造继京东数科、京东物流之后的第三只“独角兽”,互联网医疗线上业务竞争趋向白热化。

另外,线上医疗业务方面,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并不占据优势。在《互联网周刊》2018年互联网医疗公司排行榜中,占据前五位的依次是平安好医生、微医、好大夫在线、健康之路、春雨医生,阿里健康仅仅排在第七位。

另一方面,“下沉”的不止阿里,线上风起云涌,线下同样战火纷飞,腾讯、京东等巨头同样发力线下医疗。10月9日,媒体报道腾讯将向高瓴资本的中国药店业务投资约5亿美元。资料显示,高瓴资本自2017年8月投资中国药店业务起,便大手笔注资超过15亿美元于旗下高济医疗,短短两年先后入驻重庆万和、成都东升、四川杏林、西安怡康等多家地方连锁药店,现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连锁药企。

此外,京东健康于10月28日对外表示,依托强大的供应链,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医药零售渠道,合计占据全国医药零售15%以上份额,贡献超过60%的专科用药销售额,并表示将在线下开设京东健康联盟药房。另外,京东押注慢病管理领域,前后与8家精神病专科医院签约,建立精神病专科医联体。

阿里发展服务医疗愿景虽美,但“民营体检一哥”阿里的前方“道阻且长”。美年健康“假医门”事件时隔一年后,今年业绩逐渐回暖,然而其高居不下的资产负债率、商誉减值风险给阿里未来体检业务发展打上问号。民营体检品牌受信任度低,抗风险能力较弱,阿里与美年健康的“联姻”到底是双赢还是双输,大概只有时间才能给一个答案。

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删除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