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保诚多事之秋:原总经理失联、业绩巨亏、行业垫底

导语:此番出事的缘由,业内猜测集中在中信银行时期,或是中信保诚的投资端业务。

11月初,中信保诚原总经理赵小凡失联的消息,在业内不胫而走,多家媒体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作为一位行业老人,赵小凡刚刚在今年4月退休。

中信保诚作为一家出身中信集团和英国老牌寿险公司保诚集团(2378.HK)“联姻”的合资险企,股东方背景强大,公司长期也以稳健著称,成立以来持续盈利。

然而“优等生”在2023年突然陨落,今年又一举“拿下”寿险业亏损第一,令人惊讶。

一起一落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01 管理层变动时

赵小凡出生于1964年,今年到龄退休。

赵小凡的职业生涯围绕着中信体系展开。他在中信银行(601998.SH)任职超过25年,从一名普通会计科长,一路做到中信银行副行长。

赵小凡于2013年跨入保险业,同年调任至中信集团旗下的合资保险公司信诚人寿(后更名为中信保诚人寿)担任总经理。

赵小凡此番出事的缘由,业内猜测集中在中信银行时期,或是中信保诚的投资端业务。

中信银行此前风波不断。

据媒体报道,中信银行原董事长李庆萍因提拔“带病干部”被追责,从厅局级降为科级,并被开除党籍。而李庆萍自2014年3月起兼任中信保诚副董事长。

一些公司老人对赵小凡评价不高,认为其与李庆萍将激进的风格带入了公司,退休后出事,对公司声誉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信保诚目前正处于管理层变动之中。笔者发现,2004年至2013年之前,中信保诚的董事长由中信集团派驻,总经理由保诚集团任命。

赵小凡之前,曾有四任“保诚派”总经理,均为保险业资深人士,其中包括友邦集团现任CEO李源祥。

不知何故,自赵小凡之后、包括常戈在内的两任总经理,都来自“中信派”。而中信保诚两任董事长,汤尔祺和黎康忠,则分别于2013年和2017年由英方委任。

去年6月5日,中信保诚突然宣布黎康忠因个人原因辞职,董事长一职空悬至今。今年4月,赵小凡因到龄退休,总经理一职由常戈接任。

常戈出身中国农业银行(601288.SH)的个金部门,是正高级经济师,金融学博士。

2014年,常戈加入中信体系,工作经历集中在中信银行的私人银行和中信金控的财富管理部。2024年3月,常戈调至中信保诚人寿任党委书记,后正式被任命为总经理。

尽管常戈履历靓丽,但和赵小凡一样,皆出身银行,并没有保险业的管理经验。他之后能否在寿险业改革深水区,带领中信保诚走出当下的困局,需要接受考验。

02 投资端“变脸”

中信保诚可谓出身名门。

2000年9月,中信集团与英国保诚集团合资的信诚人寿在广州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中英合资寿险公司。双方各持股50%,并无控股股东。

在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信保诚的保费规模平稳增长,未尝过亏损的滋味。

2017年开始,中信保诚走上快车道,保费规模突飞猛进。2017年至2023年的6年间,保险业务收入从120.22亿元增长至315.82亿元,实现了162.7%的增长。公司利润同样一路高涨。2018年至2021年,中信保诚分别实现利润11.04亿元、18.2亿元、25.31亿元和29.15亿元。

这背后,投连险、分红险等理财型产品功不可没。但也为日后的退保金压力埋下伏笔。

赵小凡任期内,有过高速增长的辉煌,也有业绩陡然“变脸”的压力。

转折在2022年,中信保诚实现净利润10.96亿元,同比下降62.40%;资产减值损失为3.9亿元。

2023年,中信保诚迎来成立以来首次亏损,净亏损7.96亿元,资产减值损失飙升至25.51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中信保诚净亏损扩大至31.99亿元,为全寿险行业已披露公司中倒数第一。

中信保诚给出的解释是,受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基准收益率曲线下行的影响,增提保险合同责任准备金,是利润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因国债750曲线的下移、导致保险合同准备金计提增加,是全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中信保诚亏损,更关键的原因在于投资端的压力。

联合资信的跟踪评级报告显示,资本市场持续疲弱,投资不及预期,部分公开市场股票和基金市值低于成本50%、或连续365天市值低于成本,触发减值条件。这导致中信保诚人寿巨额减值计提。

2020年3月,中信保诚举牌中国光大控股(0165.HK)。举牌后,持有中国光大控股股票8649.2万股,占中国光大控股香港流通股比例约为5.1323%。之后中信保诚对中国光大控股增持至9.02%,为第二大股东。

彼时中国光大控股的股价在10港元左右,之后一路向下,而今已然腰斩。

风险综合评级方面,中信保诚从此前连续25个季度的A类下降至2022年二季度以来的B类;今年最近两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均为B类BBB级。

03 话语权

作为一家没有实际控股股东的合资险企,内外股东之争,将对保司决策权、尤其是投资决策产生影响。

有部分业内人士感到不解。保诚集团长期以谨慎著称,鲜见激进投资之举,这与中信保诚入股光大控股所显示的投资风格并不一致。

在中信保诚还叫信诚人寿之时,在中信集团与英国保诚的双重加持下,大有比肩外资“一哥”友邦之势。

2011年,信诚人寿的总部从从广州迁至北京,中信集团对于信诚人寿的影响逐渐增强、大有“全面掌控”之势。

2017年,“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保诚集团对于中信保诚仍怀有较高期待,多次想要增持中信保诚股权,获得控股地位。

2020年,对冲基金Third Point成为保诚集团第二大股东,当时对保诚提出的五点诉求,除了分拆亚洲和美国业务外,还提出考虑增加中信保诚股份。

不过,这个想法未能如愿。

“对于中国的险企而言,产品同质化严重。真正影响险企负债端表现的是渠道上的竞争力,这一点上主要靠中信体系,保诚集团一直没什么发言权。”熟悉保诚集团的人士表示。

“每次两边会议时,都比较冷淡。保诚分享一些关于产品的建议,但因为监管限制,也比较难创新。”该人士提到。

他还提及,“2020年左右时,保诚想增加对中信保诚的持股,但中信不同意,后来保诚高管频繁变动,都是外国人,对于中国市场了解有限。再加上近两年中信保诚的亏损,对集团业绩只有拖累,新任管理层将精力集中在其他新兴市场了。”

未来,中信保诚这家流淌着豪门血液的险企,如何在中外知名股东下重拾曾经荣光,值得观察。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