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基金的破局之道:一场逆周期狩猎的冷思考

导语:在本轮科技行情尚未爆发的 2022年,一些基金公司已提前卡位万亿赛道。

 

一季度收官之际,“科技信心牛”行情席卷A股市场。

在科技产业浪潮推动下,中国资产迎来价值重估,硬科技与数字生态两大主线表现尤为亮眼:一方面,机器人、算力、芯片等硬科技赛道强势领涨;另一方面,软件服务、互联网传媒等数字生态领域集体爆发,共同构成推动本轮行情的核心动力。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31日,今年以来,云计算指数、机器人指数、TMT指数分别大涨23.34%、17.20%、9.26%,彰显市场资金对新质生产力以及科技主题的高度热情。

在这一背景下,科技行业成为资本市场的核心主线,各家公募也积极拥抱科技浪潮。一方面,“科技战队”、“科技军团”接踵而来;另一方面,纷纷抢滩“科技制高点”,打响产品卡位战,比如永赢“智选系列”。

从产品定位看,“智选系列”聚焦的细分行业可以说都属于非常前沿的硬核新兴板块,踩中了当下诸多风口,比如机器人、低空经济、AI算力、云计算、卫星互联网、创新药、半导体等。

有投资者类比杭州AI六小龙、美股七姐妹,也给“智选系列”七只前沿行业基金也起了个颇为形象的名字——“永赢七兄弟”。

关于“永赢七兄弟”的诞生,还要从三年前谈起。

01 买在无人问津时

2022年,股市在经历了两波回调后,市场情绪也随之跌至冰点。

彼时,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商用航天(卫星互联网)等概念尚未形成广泛认知,科技投资赛道亦未如当前般炙手可热。

在此背景下,永赢基金基于“逆周期布局权益业务”的政策导向,以自有资金通过“发起式”产品模式逆势布局“智选系列”权益产品,相继发行了永赢高端装备、永赢半导体产业、永赢低碳环保、永赢医药创新四只基金,现在对应的关注方向分别是商用航天(卫星互联网)、光刻机、低空经济、AI医疗主题。

2023年初,出于对人工智能良好前景的判断,发行了聚焦国产算力的永赢数字经济,以及重点布局机器人产业的永赢先进制造两只基金。

进入2024年后,科技浪潮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具体表现在:生成式AI的全面爆发、量子计算的里程碑式跨越、具身智能的快速发展、能源革命的双向突破、脑机接口与生命科学的深度融合、商业航天的加速发展、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协同演进,以及可持续技术与绿色计算的兴起。

同年10月,聚焦云计算的永赢科技智选上市,,这个覆盖前沿硬核科技细分行业的产品矩阵肉眼可见的完善起来。

不过,“智选系列”聚焦细分行业的做法,也引来市场不同的声音。

“传统价值派”认为,这样做过于激进,相较于均衡基金,行业基金波动往往偏大,投资者很容易追涨杀跌,不利于帮助投资者实现长期的财富保值和增值。

“产业趋势派”则认为行业基金本身就更聚焦于某些特定行业的投资机会,投资者通过参与这类产品,能够伴随企业成长,享受行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客户服务派”则认为投资者本就是多元的,没有任何一种类型的产品100%符合每一个投资者的需求,所以投资标的也应该多元,呈现百花齐放的投资工具矩阵。

以聚焦机器人行业的永赢先进制造为例,该基金早在2023年便已成立。那一时期,行业和市场均处于历史低位。如今,行业迎来爆发增长期,该基金也因此成为众多同类基金脱颖而出的那一只。

从这一点上,永赢基金敢于在彼时市场情绪冰点的环境下,前瞻布局“智选系列”这一产品线,现在看来,还真是需要些勇气和定力。

除了“智选系列”外,永赢基金在科技方面还有另外两条产品线,分别是“科技成长”和“被动指数”,这三条产品线最终构成了“永赢硬核科基系列”。

从产品定位来看,“科技成长”产品线的基金投资更为分散,布局包括以基本面成长投资策略为核心的永赢科技驱动,聚焦AI端侧的永赢成长领航,关注AI医疗的永赢医药健康等产品。

“被动指数”产品线,除了布局宽基科技指数外,永赢基金在前沿科技行业即将初有规模时,联合指数公司开发对应的指数产品,比如针对低空经济和商用航天(卫星互联网)产业,公司分别发行了永赢国证通用航空产业ETF和永赢国证商用卫星ETF,均为全市场首只。

02 踩中风口全靠运气?

今年一季度,“智选系列”在行业内引发了较多关注,大家意外于这个系列的产品提前踩中这么多风口。

比如,商用航天(卫星互联网)和低空经济都是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被提及,而聚焦商用航天(卫星互联网)的永赢高端装备,以及重点布局低空经济的永赢低碳环保早已推出面世。

再比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的机器人,强调要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而聚焦机器人产业的永赢先进制造也是早在2023年就已率先面世。

在业内人士看来,能够做到前瞻布局,其关键在于如何精准筛选出前沿且具备潜力的细分领域,这背后离不开对产业趋势的深刻洞察。

据了解,永赢基金通过深度调研与高频跟踪,确保技术趋势与商业落地实现双重验证。同时,借助量化赋能,其通过行业纯度模型、Alpha挖掘体系以及灵活切换机制,精准筛选出高弹性标的,并动态优化组合的风险暴露,从而在投资过程中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以聚焦机器人产业的永赢先进制造为例,基金经理通过深度调研,筛选出了具备技术护城河和供应链卡位优势的标的。同时,通过量化模型精准捕捉特斯拉Optimus量产预期和春晚机器人表演出圈等催化事件,助力该基金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在备受市场关注的算力领域,永赢基金在调研后发现,当前智能算力国产化率尚处低位,国内企业具备市场增长+国产替代双重利好,投资价值更高。

随着国产AI大模型认可度不断提升,海外用户激增会进一步提升算力需求,2028年国内算力规模有望在2024年基础上增长近2500亿元。

面对市场格局的演变,聚焦算力领域的永赢数字经济的投资思路也在不断优化。基金经理在2024年年度报告中表示:24 年市场风格前后变化很大,但 AI 的产业趋势非常清晰。

9 月底市场反弹后,不断涌现新的主题机会,比如10 月的 AI 应用、11 月的自主可控、12 月的 AI 端侧,还有贯穿其中的机器人。在这一过程中,市场更在意宏大叙事,国产算力开始获得重视,本基金也在不断的调整增加配置比例适应市场。

近期创新药板块回暖,永赢医药创新智选聚焦创新药,基金经理在2024年年度报告中坚定的表示对该行业的看好:展望 2025 年,我们认为国内创新药行业是在医药细分领域中为数不多的兼具确定性、高成长性与高天花板的子行业。

2025 年创新药行业将步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在政策持续支持与技术突破的背景下,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新药企业有望价值重估。

此外,在聚焦低空经济的永赢低碳环保这只基金上,我们同样看到,永赢基金为了甄别真正受益于低空经济发展的优质标的,所进行的深入研究和调研。

基金经理在2024年第4季度报告中表示:为了给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持有体验,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向市场传递低空经济的相关发展,例如我们调研了龙头企业在合肥的示范项目,参加了珠海航展,并且通过各种简单易学的方式给大家分享了我们对低空经济的研究。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依靠“基本面+量化”双保险投研体系,“智选系列”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该系列在过去一年中表现亮眼:永赢先进制造A收益同类排名第二,永赢数字经济A收益同类排名前1%,永赢半导体产业A收益同类排名前2%,永赢低碳环保A、永赢医药创新A收益同类排名前6%…….

03 做有价值的投资者陪伴

不可否认,在捕捉科技红利投资机会方面,“智选系列”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科技类股票自身存在的高弹性、高波动等特征,对于基金管理人在日常的产品管理中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永赢基金有这样三重动作:

首先,限购动态调节。

市场过热时,永赢基金会启动限购,防止资金盲目涌入引发风险。例如,今年2月,永赢基金发布公告称,永赢先进制造自2月13日起暂停接受个人投资者的大额申购业务。

其次,透明化沟通。

基金经理高频直播、发布定投日记,并通过支付宝平台发布赛道科普、投教内容持续陪伴用户, 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同时,永赢基金官方还会持续发布新兴产业科普文章、短视频等, 降低投资者因技术认知盲区导致的非理性申赎。

最后,反复提示工具属性。

永赢基金在日常基金经理致信、定期报告及日常宣传中反复强调该系列的工具化属性,强调该系列不可避免的高波动率,建议客户适度止盈或定投介入,注重客户的风险匹配。

工具型产品作为资产配置市场的必要组成,其产品创设初衷本质是满足特定风险偏好投资者进行战术配置的金融工具。

当前市场争议的症结,实则指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的完善度。

主题型产品被诟病的根源在于高位营销、过度渲染基金经理能力等方面。

目前来看,永赢基金应该是有对过往这些现象进行认真思考,通过多种方式努力规避历史重演。通过高频的风险提示与诚意的投资者陪伴,让投资者投的更明白。

04 科技型公募样本

科技投资的浪潮方兴未艾。

中信建投证券在最近的一份研报中,将本轮科技重估行情与2023年进行了对比。

首先,TMT指数成交额占比触及过热区间,但尚低于2023年高点;且参考2023年情况看,成交额占比高点后,TMT整体行情也并未结束,只是内部分化加剧。

其次,本轮行情斜率虽快于2023年,但涨幅空间和持续性仍不足其一半。

再次,TMT指数PE(TTM)估值水平确实已高于2023年,但考虑到流动性环境、风险偏好和盈利预期的不同,本轮行情对估值容忍度预计能有提升。

最后,从基本面维度看,AI行情范式也有望从主题走向国内产业景气投资,本轮或能走得更长。

招商证券则更为直接地在研报中指出,科技板块是今年A股的投资主线,行情正从概念驱动向业绩驱动转型这一转变将为科技板块提供长期上涨的坚实基础,国内科技板块也将经历从“讲故事”到“看业绩”的过程。

大模型应用正成为科技板块的核心抓手,两会政策明确支持大模型的广泛应用与实际落地,而非仅停留在人工智能+的概念阶段。

从更高视角看,科技板块投资的核心在于把握“技术-企业”双轮驱动的投资链条。

正如招商证券强调的“技术-企业”双轮驱动逻辑,这一转变在永赢基金的实操层面已得到印证。公司凭借对DeepSeek系列开源大模型的超前私有化部署,将大模型技术深度融入公司各个业务板块。

此外,永赢基金已自主研发了近百套系统。尤其在投研交板块,贯穿投研前中后台、一体化的五大系统相互联通、彼此较好地实现投研赋能,其中两个系统更是先后荣获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

当行业还在争论“科技是手段还是战略”时,永赢基金用实际行动给出了作为科技型公募大厂的答案——在这里,科技是重要投资方向,亦是驱动资产配置进化的操作系统。

这种将科技基因植入投研体系的模式,也让永赢基金成为公募行业中一个独特的样本。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